機關公務員:體制內工作有什麼好處?

每每讀到媒體上、網絡上報道有人離開體制的消息和文章時,心裡總要問問自己:你為什麼不離開?你有沒有勇氣和能力離開?

二十年前,我通過大中專畢業生分配進入體制,二十年來一直在一個二十來人的小單位工作,單位所在的區域屬於某地級市的一個城區,城市是三線或四線城市,總人口600萬。在這樣的一個內地經濟不很發達的城市工作,工資不高,工作節奏也不快。

二十年來,無數次地想過離開體制,並嘗試過短暫離開,在南方民營企業工作過,在本地做過律師,最終還是選擇留在體制內踏踏實實工作,為什麼呢?

機關公務員:體制內工作有什麼好處?

一。這份工作“不欠薪”

作為一個貧寒子弟,能通過讀書進入體制,也可以算是“鯉魚跳龍門”了。自己工資雖然不高,但每月按時到位。想想那些因拖欠工程款、欠薪而採取極端手段上訪的包工頭和農民工,也是倍感知足。而同班的幾個同學,至今還在南方或沿海城市的民營企業打工,孩子留守在老家由父母照看,一年裡也就春節、國慶節回來幾天,有時候還遇到幾個月找不到工作的焦急待業狀態。

二。食住行很省心

先說住,剛工作時,單位分了一間16平米的房屋,外加一間搭建的五六平米的小廚房,不出水費,每月補助10度電;工作第5年,趕上了房改的末班車,夫婦兩人的工齡加起來折算後,以每平米400元的價格(當年市場價900元左右),分到一套面積80多平米的房屋,而與我同年分配到縣某局二級單位的同學,局機關雖然建了職工福利住房,但因僧多粥少,局機關的工作人員尚不夠分配,二級單位職工更沒有份兒;還有一個在鄉鎮教書的同學,為了讓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借錢貸款在縣城買了房子,每天往返於縣城和鄉鎮。

再說行,車改前,單位有公車2輛,下鄉或到其他單位辦事,由公車派送,出差給予報銷和補助。記得讀初中時,和同學去過幾次縣城買學習資料,幾十裡的路程,都是騎自行車,雖然車費只有幾塊錢,不想增加父母的負擔。我的父輩,他們現在進城,還是騎自行車或摩托車。

然後說食,最近兩年,單位實行中午工作餐,標準為20元一餐,有兩葷兩素一湯,不像以前,過了11點就想著趕快下班去菜市場買菜,11點半後,各單位基本全下班了。一個外省的公務員親戚說,他們單位沒有中午工作餐,上班時心裡還想著中午買什麼菜、做什麼飯,不能專心工作。

機關公務員:體制內工作有什麼好處?

三。機關的鍛鍊相對全面

首先是把在校學習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成為專業方面的“專家”。我掌握了一門專業技術,既可以跳槽(幾年前到南方的民營企業應聘就是靠得這個專業技術),又可以成立技術服務公司進行創業。

其次是在待人接物、為人處事上得到全面鍛鍊。二十年來,我一直在同一個單位工作,但也經常被借用和抽調到其他單位,工作中接觸到各行各業的服務對象,本縣各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上上下下各個部委局辦的領導,在與各色人等的交往過程中,原來靦腆內向的我也能從容應答了,被誇為好口才。

哦,還有一點,在機關其實說忙也不太忙,又因為要寫材料,自己總要上網“借鑑”其他高手的寫法,也養成了隨時隨地“百度一下”的習慣。如此一來,本人分析事理、辨識虛假信息的能力也有長進。最起碼,我不會在微信朋友圈轉發那些假託名人的冒牌之作(

好多“雞湯”或者檄文,說是柴靜、白巖松、陳丹青、龍應臺寫的,但有心人略作比對、求證,即可知是冒牌貨)。

機關公務員:體制內工作有什麼好處?

四。工作生活兩不誤

在體制內工作,最大的優勢是不用操心小孩在義務教育階段的上學問題,或者說擇校問題。孩子上的幼兒園叫縣直機關幼兒園,就是為了解決機關工作人員的後顧之憂的;上的小學叫縣實驗小學,優先招生縣直機關工作人員的孩子;初中就更不用說,不論成績好壞,直接進縣實驗中學。

不像本縣鄉鎮的學生,即使考進縣實驗中學,還得交6000-10000元不等的借讀費。能兼顧家庭的另外一方面是出差不多,若必須出差但又因要照顧家裡老人小孩走不開時,可以跟科室的其他同事調換一下。話說,在本地某合資企業工作的一位同學,工資是我的幾倍,但幾乎每月都要出差,短則三四天,長則一個星期或半個月,週末經常加班,根本無法很好照顧家庭。

在體制內工作,如魚飲水,冷暖自知。有的嫌工資不高,有的怨潛規則太多,有的恨多年得不到升職……但我覺得,如果物質慾望不高,個人野心不要太大,在體制內平平安安上班、踏踏實實做個小職員,不必為職務晉升討好上司和費盡心思,隨遇而安,也是不錯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