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修羅》:淺談阿修羅的價值判斷與自我救贖

日本學者淺野三平曾說過,變形也許是人類心底最隱秘的慾望。

人們將變形視為自由、解放、象徵著從壓抑的現實生活中脫離。而如果是處在極端環境下,人心都開始變形的情況下,人應該如何自處?是繼續殺戮還是保持信仰亦或是死亡?這些或許是《阿修羅》帶給我們的思考。這部動畫並不像之前我所接觸的任何一類動畫,雖然以往的動畫也對人性都諸多考量,但很少將人性放在最極端的環境中進行判斷,而《阿修羅》這部動畫,將人性置於昭和時代,在人都吃不飽穿不暖的基礎上再對人性進行深入刻畫。人性能否靠理性壓制?如果已經造成無法挽回的罪惡,又應該如何自我救贖?

《阿修羅》:淺談阿修羅的價值判斷與自我救贖


我認為阿修羅身處那樣的年代,他的做法是近乎愚勇的坦白,是拒絕被時代同化的消極抗爭,也是拒絕曝光的消極本能。席勒的詩中曾說,當眾神之父宙斯開始允許人們和平的擁有自己的領地的時候,眾人一擁而上,竭力搶奪屬於自己的領地。只有詩人一無所有,他問宙斯,當人們都在瓜分土地時,我卻一直注視您,為何我反而一無所有呢?宙斯說道,他們瓜分了土地,而你卻可以隨時與我同在。只憑那自由而高貴的對於生命的憧憬,就足以與神同在。瓜分土地之事會自動找上門來,而對生命,對本心的凝視卻錯過不會重來,阿修羅是一個以“心之王者”自居的人。

他是太宰治筆下的人間失格者,連他自己都說為什麼要將我生在這亂世,為什麼生下我卻不養育我,為什麼我要像野獸一樣的活著。連他自己都認為自己不配為人。失格者的衝動,世人皆知,故而有無數人在其中窺見了最隱秘的那部分自我。 阿修羅亦是。


本能的強化,野獸的叢林法則

動畫最開始,沿著時間線看到了阿修羅最悲慘的童年經歷。首先需要說明的是,動畫的背景是昭和時代,並且人們飢不果腹,物質條件無法保障,精神處於極度崩壞邊緣,母愛,孝道,無從談起,這是這部動畫的先決條件。所以動畫最開始竭力為我們描繪的不是母親深愛孩子的模樣,而是不加掩飾的展現了赤裸裸的人性,母親把阿修羅丟入火坑中,想吃孩子果腹。但這個母親並不是一開始就這樣的,她最開始也同野狗廝打,保護還需要依附她的阿修羅,不是每個人生來就是這個樣子。

所以我無法站在上帝視角去審視這位母親,用道德準則去指責她不配人母,這是不全面的。如果不是那場雨,阿修羅可能就死了,動畫中沒有交代母親最後的結局,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八歲的阿修羅。整日殺人取肉,吃人肉,同野獸嘴裡爭奪食物。這是阿修羅的生存之道,叢林法則的本質就是弱肉強食,即使處在現在的文明社會,弱肉強食也是這個社會的隱形邊界,只是如今在文明的掩飾下,粉飾了人性。

《阿修羅》:淺談阿修羅的價值判斷與自我救贖


動畫中所出現了兩個價值觀的極端的人物,一個是阿修羅,一個是若櫻,他們都貫徹了自身的價值觀。若櫻到死都不吃阿修羅帶來的馬肉,她認為那是人肉,這是她內心的塌陷處,而阿修羅,一如既往貫徹了自身的價值觀,野獸的叢林法則。他們二人分別代表的是人性的理性和獸性,獸性所情調的是直接的本能,理性則強調約束的力度。

而我認為野獸的叢林法則最根本的一點是對自身負罪感的弱化。弗洛伊德認為,文明的進步會帶來負罪感的不斷強化,而反過來這種強化又會促進文明的發展。負罪感最初形成的心理機制是,兄弟們聯合試父,這一行為雖然滿足了他們攻擊性的死亡本能,但同時對父親的愛又使他們對這一行為備感悔恨,並通過自居作用在他們的內心中建立起超我,用以阻止這類行為的再次發生。

然而在文明的發展中,原始父親的社會繼承者總是一再地遭到死亡本能的攻擊,而人類心中早已建立起來的超我就必然一再地抑制這種攻擊,因此攻擊本能與負罪感之間構成了永恆的衝突,前者企圖顛覆,而後者意欲維護原始父親的繼承者。每一次滿足了的或未被滿足的對原始父親的社會繼承者的攻擊都進一步增強了超我對自我的攻擊性和懲罰力度。

《阿修羅》:淺談阿修羅的價值判斷與自我救贖


而阿修羅所秉承的價值判斷並不會壓抑而形成超我,因為超我的前提是物質滿足,阿修羅連前提都沒有滿足,如何能發展超我,或許叢林法則對他而言是最優選擇,否則,只能死。不可否認的是,若櫻是美的,正因為如此,她死了。少數堅持著自己心靈和意志的人,從來都是“特立獨行的豬”,總是最先受到打壓而後被拋棄。阿修羅不願意,所以他用他的價值判斷去投射這個世界。

在正常情況下,人會產生本能衝突機制。而阿修羅所秉承的價值判斷將衝突相對弱化,也就是說他無法對自身的“罪”有清晰的認知。我承認,殺戮本身是“罪”,無論如何殺人,吃人都是錯誤的,但如果質疑文明和負罪感本身的合理性呢?馬爾庫塞認為死亡本能的攻擊性與愛慾的壓制性在文明的發展中會發生一種質變,就是說在特定的文明發展階段,被負罪感壓制的死亡本能的攻擊性或許不再是有罪的,相應地負罪感對它的壓制也不再具有合理性。

《阿修羅》:淺談阿修羅的價值判斷與自我救贖


當然這只是一種假設,但阿修羅所秉承的價值判斷我認為是沒有錯的,死亡本能或者說是獸性並沒有令他忘記自己身而為人的根本,相反,他一再卸下自己的防禦,將馬肉分給想要殺死自己的若櫻的父親,哪怕是野獸,也有著人與生俱來的另一種本能,同理心。所以阿修羅是矛盾的,他選擇的價值判斷強調獸性,但同時他釋放出的“神性”同樣也存在,當身邊環境以及人都被社會所異化(無法壓抑傷害他人的心情)的時候,阿修羅難道不也是一頭“特立獨行”的豬嗎?


理性的壓制,初識世界的“傲慢”

我認為改變阿修羅價值判斷的轉折點有兩個,一個是地保的出場,一個是若櫻的出現。地保在動畫中處於阿修羅的對立面,而這樣的對立感我不認為是正義與邪惡的對立,相反他的邊界是模糊的。地保想要殺阿修羅是因為阿修羅殺死了小太郎,而阿修羅之所以殺掉了小太郎是因為小太郎恃強凌弱,用石頭砸破了阿修羅的腦袋。本能反應下,痛等同於威脅,解除威脅對阿修羅來說是本能的價值判斷,以至於阿修羅的行為我能理解,地保的行為我也能理解。

當然,小太郎就算不被阿修羅殺掉,最後也會被村民們殺掉,只是死亡時間的延後。回到正題,阿修羅是什麼時候有理性這個苗頭的,我認為是地保的追殺,低保代表的是當時那個地區的統治階級,即使村民飢不果腹也要納歲供,不按常理出牌的阿修羅自然是不被社會接納的存在,再加上他的獠牙,讓突兀感更凸顯。而地保,對阿修羅來說,是一種新的存在,他的存在,讓阿修羅明白了一種邊界感的重要性。也就是本能在強權社會下或許不那麼有用,唯有用理性壓制,不讓它反彈得那麼厲害或許是更好的生存狀態。

《阿修羅》:淺談阿修羅的價值判斷與自我救贖


所以阿修羅在給若櫻偷馬肉的時候,並不是從正門正大光明的搶走馬殺掉,而是繞道到房頂上去偷。對阿修羅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轉變,當然,肯定會有人認為是趨利避害的一種措施,但之前的阿修羅是不知道趨利避害的,本能的價值判斷賦予他的是橫衝直撞的力量,而這個世界的“傲慢”讓他意識到,更好的生存方式。

而若櫻自身就代表著在極端環境下的理性迴歸,也可以理解成是一種道德約束。道德的取捨判斷天生就是一種信仰的活動,因為信仰道德,所以人們才會產生這種崇高性的道德自願。賀麟先生曾在書中寫道:道德的信仰為對人生和人性的信仰,相信人生之有意義,相信人性之善,若櫻的信仰就是相信人心之有善,而阿修羅則相信人性本惡。

阿修羅一直強調,帶給她的是馬肉,不是人肉,若櫻不信,她有她的絕對信仰和準則,我並不會認為這是一種愚蠢。雖然貫徹自身價值判斷的結局是死亡,但這同樣是一種精神張力,她用死亡貫徹了自己的價值判斷。若櫻的死亡對阿修羅來說是真正轉變的一個重要節點。要知道,阿修羅只是一個八歲的孩童,而極端環境的高壓下,最開始的叢林法則價值判斷是一種解除自身生命威脅的生存手段,而若櫻的死,對阿修羅帶來的強烈的精神衝擊是致命的。

《阿修羅》:淺談阿修羅的價值判斷與自我救贖


可以說,若櫻是阿修羅暗淡生命中唯一的光,但在那場遮天蔽日的大雪中,阿修羅和若櫻的擦肩,那個貫徹自身價值判斷的阿修羅死了,在那個雪夜中無聲無息的死了。他第一次意識到,世界並不是圍繞著他的意志運作的,弱肉強食不過是自身愚不可及的堅持。這個世界從一開始展現在他面前的是殘酷,死亡,痛苦,折磨,壓得他無法喘息。這個世界是“傲慢”的,傲慢到不給他任何機會,阿修羅又何曾瞭解,這個世界的傲慢只是因為他的極端的內心投射到世界的反射面?

那麼理性,對阿修羅來說意味著什麼?

理性所信仰的是人性本善,這是一種相悖於阿修羅本身價值判斷的一種新的衝擊。我不能說,阿修羅全盤肯定了若櫻的價值判斷,但我肯定的是,他在試著接納,嘗試理解另一種不同的價值判斷。價值判斷並沒有對錯,而是一種選擇。阿修羅選擇殺戮,是他的選擇,如今選擇理性,亦是另一種嘗試。柴靜曾說過,這種搖晃是危險的,但思想的本質就是不安。

《阿修羅》:淺談阿修羅的價值判斷與自我救贖


可以理解成阿修羅的價值判斷在一開始就是偏移的,以至於無法深深紮根進自己的內心,所以他選擇嘗試,接納理性。理性的衡量標準如果僅從社會效果來看往往會使人落入失望和沉論,但當理性有了信仰(相信的力量)作為依託,理性的取捨價值會更加落入實處。阿修羅相信的人是若櫻,若櫻教他語言,文字,是仿若母親般的存在,他無法對若櫻的價值判斷全盤否認,所以他會嘗試改變,理性對阿修羅來說,意味著改變和重塑。


佛教精神信仰,自我救贖的開端

阿修羅最後在動畫中的結局是出家當了和尚。而這對阿修羅來說或許是最好的自我救贖方式,不能再像野獸一般活著,不斷動搖的價值判斷,對阿修羅來說是危險的,他需要一種具象化精神力量的救贖,在動畫中所展現的是宗教信仰。和尚一共在動畫中和阿修羅對話了兩次,一次是阻攔了阿修羅想要去殺人前行的路,一次是自斷手臂“獻身”佛祖,救贖阿修羅。

佛教信仰救贖了阿修羅的精神根基

和尚曾經對阿修羅說過這樣一段話,阿修羅,聽好了,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頭野獸,但卻和一般的野獸不同,心,人有心,所以越偏向野獸就會越痛苦,你所說的這些痛苦,正是你為人的證明,和你心中的野獸戰鬥,然後成為人吧。和尚自斷一臂電話還想逃避的阿修羅,你已經不再只是吃與被吃的野獸了,打開”人“這扇門,溫暖的冰冷的,你必須一同接受,連同這痛苦一起,一直接受下去。阿修羅是自認為的失格者,這個孤僻的失格者,在自我放逐的同時,也會格外關注世人世相。因為被拒絕,被疏離,所以更想探明真相。

《阿修羅》:淺談阿修羅的價值判斷與自我救贖


在動畫中阿修羅學會的第一句話其實是阿彌陀佛,是和尚教給他的,至此他每次吃飯前都會念一遍。日本的佛教以唸佛為主要思想特徵,提 倡“易行道”,主張一心念佛便可得救,往生佛國淨土。佛教肯定人間生活的主體性,認為只要人對自身存在的價值的肯定,就可以構成珍惜人間,愛護生命的人生觀。歸一阿彌陀佛,個人才能得救。換言之,把個體生命阪依在阿彌陀佛的慈悲心中,奮勇精進、專心念佛、便可覺悟。所 以,從宗教實踐的本質上來說,這種信念依然還是“自力覺悟”。表面上看來是絕對他力的宗教性格,立足點卻是在於個人的覺悟。

《阿修羅》:淺談阿修羅的價值判斷與自我救贖


所以動畫中,和尚信仰的佛教的核心是”自力覺悟“,他的出現只是幫助阿修羅更好的看清自己的內心與空虛,而不是為了改變他而改變。而和尚的”獻身“在一定程度上震懾了阿修羅,他一瞬間停止了嚎叫,或許他並沒有思考,但我認為這種震懾足夠讓他有一種感受。感受是最大的力量。最開始的時候,阿修羅信仰的殺戮,修羅道,是信仰讓他這麼多年撐了下來,如果沒有信仰說不定他已經死了。如今他依舊需要一種信仰力量的介入。

佛教信仰對阿修羅而言是一種良性力量的介入,和尚告訴他的是,讓他連同內心的修羅道也一同接納,這是佛的張力。阿修羅在動畫最後正在刻著一個木雕,他很平靜,佛教信仰拯救了他,修羅也能變得慈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