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肉包子、熱乾麵和豆皮,尋找傳說中的武漢老武鍋“三大金剛”

談到武漢美食地圖,漢口的萬松園雪松路、武昌的司門口、青山的紅鋼城都有各種神一般的多年美味小店。

而伴隨武漢城市建設與發展,隱藏在巷子深處的老街坊美食,也許就這樣成為食客們美好的回憶。

今天,就帶你探訪江湖上一直有傳說,但卻不知道哪裡尋覓的——老武鍋美食。

牛肉包子、熱乾麵和豆皮,尋找傳說中的武漢老武鍋“三大金剛”

武鍋豆皮、劉記牛肉包子、羅記熱乾麵

武鍋社區,武漢鍋爐集團職工及家屬生活區。自從1953年,武鍋建成投產,至今已有60多年曆史。在武鍋社區裡,也是美食雲集……

餘爹爹鍋貼、婆婆泡菜、劉師傅清真牛肉包子、鄧師傅的豆皮、羅師傅的熱乾麵還有無名雞冠餃……有人說住在武鍋最幸福的事兒,就是上午排隊等一鍋鄧師傅的豆皮,臨鋪買一籠劉師傅的牛肉包子,轉彎端上一碗羅師傅的熱乾麵,下午時看看餘爹爹今天心情好不好,有沒有出攤做鍋貼,最後在武鍋菜場上選購一波新鮮蔬果,一整天都被安排的清清爽爽。

牛肉包子、熱乾麵和豆皮,尋找傳說中的武漢老武鍋“三大金剛”

搬遷前的武鍋社區

在2016年,武鍋社區整體搬遷,這些武鍋老味道也失去了蹤影。而其中的三大金剛——劉師傅牛肉包子、鄧師傅豆皮與羅師傅熱乾麵,他們有的還在堅持,有的則又有新一輪改變。

牛肉包子、熱乾麵和豆皮,尋找傳說中的武漢老武鍋“三大金剛”

一大早排起長隊的羅記熱乾麵

“熱乾麵來一碗!莫忘記加點把海帶啊!”“好滴!還是不要蔥吧!”早上7點10分,羅記熱乾麵前就排滿了等著嗦粉吃麵的食客。老闆娘羅四爽利落的燙麵拌料,不到90秒的時間裡,一碗香飄飄的熱乾麵就端到了面前。

牛肉包子、熱乾麵和豆皮,尋找傳說中的武漢老武鍋“三大金剛”

在食客中間,有不少是武鍋老舍區的鄰居們,武鍋搬遷後不少人選擇了就地還建或就近購買新房,羅師傅的熱乾麵成了距離家門口最近的“老味道”。

羅四爽老家漢川,農家出身的她說到大武漢發展,沒有什麼文化就靠勤勞打拼,在武漢人熟悉的熱乾麵江湖裡闖出自己的路子,征服了老武漢的胃。

回憶起武鍋社區的那段時光,她說:大家都挨的近,帶給老街坊們吃的東西也全,現在就選擇少多了。

牛肉包子、熱乾麵和豆皮,尋找傳說中的武漢老武鍋“三大金剛”

時光回到1999年,那年羅四爽剛剛結婚,懷揣夢想與先生一起到武漢打拼。老公在18號碼頭做水產生意,自己則在家操持家務,安心帶娃。

2003年,孩子上幼兒園後,羅四爽時間多了起來,想著自己是不是也能在武漢乾點啥?先生給她支招,說我們碼頭上有家熱乾麵館,每天還有人開車來吃,要不然你就學學弄熱乾麵吧!

就這樣,經過了1個多月的“拜師學藝”2003年的4月28日羅記熱乾麵在美食競爭激烈的武鍋社區正式安了家,麵店位置正對著花園。

牛肉包子、熱乾麵和豆皮,尋找傳說中的武漢老武鍋“三大金剛”

剛開的一個月裡,羅四爽生意並不怎麼好。著急的羅四爽又將老師傅請出了山,現場指點自己做的熱乾麵究竟哪裡出了問題。在師傅的指點下,她才知道,撣面上出了問題——過生,沒了熱乾麵Q彈的韻味。

重新改良後,面勁道加上她獨門的湯頭與捨得把的芝麻醬,這個漢川女人開的熱乾麵館得到了街坊們的認同,成為武鍋過早幾大金剛之一。

“之前有一個招牌,安了遮陽棚後,就擋住了,大家都習慣叫花園熱乾麵。”羅四爽笑著說,那段日子裡,早上3點不到就要起來,最少也要撣上200多斤面,進百斤米粉,高峰時一天賣出近2000碗粉面,隊伍排到門店外。

武鍋搬遷後,羅四爽成為堅守到最後一波的店鋪之一,門口的花園消失,身邊的紅磚瓦房不再,但還是有不少已經搬家走了的老街坊回來找她下碗熱乾麵。

牛肉包子、熱乾麵和豆皮,尋找傳說中的武漢老武鍋“三大金剛”

“這生意還是要做下去!”輾轉聯繫上武鍋附近亞貿的一處門面,沒想到2個月後被劃定成了拆遷樓,經過2次搬家,羅記熱乾麵終於在距離原址不遠的瑞景路上安了家。

“面撣的好!滷水味道佳!捨得把佐料(芝麻醬)!”是追隨而來的老街坊們對羅四爽做的熱乾麵的點評。

牛肉包子、熱乾麵和豆皮,尋找傳說中的武漢老武鍋“三大金剛”

在採訪羅四爽時,她對操作檯要求極其高,灑出來的醬汁馬上要收拾的清清白白

在她燙的熱乾麵裡,Q彈有嚼勁,吃到碗底芝麻醬濃厚還有一堆“精華”,羅四爽說,芝麻醬要選純芝麻的,加上芝麻油調才有那個香氣,老熟客要求她還會加上海帶高湯與海帶結,再加點吧每天現炒的醃菜,配上一包豆奶,簡直聽了頭。

牛肉包子、熱乾麵和豆皮,尋找傳說中的武漢老武鍋“三大金剛”

對於秘製汁,羅四爽沒有過多透露“秘方”,只說師傅教的,就照著做了。

現在羅四爽的羅記熱乾麵,依舊有很多老街坊回來照顧生意,也吸了一波周圍小區的新粉絲。面對外賣時代,有人問她,怎麼不想著開外賣,把降低的銷量拉上去?羅四爽說:熱乾麵不能搞外賣,收到的時候面都坨了,這不是砸招牌?

牛肉包子、熱乾麵和豆皮,尋找傳說中的武漢老武鍋“三大金剛”

如果說羅四爽是外地人來漢闖入武鍋美食圈,那麼武鍋豆皮與劉記清真牛肉包子這一對“美食好胖友”就撐起了老武鍋人自己做美食的半邊天。

牛肉包子、熱乾麵和豆皮,尋找傳說中的武漢老武鍋“三大金剛”

兩家店鋪一字排開一個在北頭一個在東頭,排了武鍋豆皮隊伍的老街坊們都知道還得順路向劉師傅定一蒸籠包子,免得拿了豆皮還要排兩道隊,這才是最耗時間的豪華武鍋早餐標配。

牛肉包子、熱乾麵和豆皮,尋找傳說中的武漢老武鍋“三大金剛”

上世紀80年代末,劉國君從武鍋二廠“下崗”了,面對剛滿3歲的女兒與同樣失業的妻子,尋求生路成為他的唯一目標,思前想後夫妻兩都是回族,自己會和麵的手藝,加上妻子調牛肉餡的手藝,劉記清真牛肉包子就在1989年正式開張。

“那時候一天就賣60籠,每天只用和半袋麵粉。”劉國君愛人陶巧蘭回憶說,剛開張那年,包子一推出就受到了街坊們的歡迎,早上6點開門,不到8點,60籠包子就銷售一空。如今近30年過去數量變成了400籠,每天和麵就要2袋半面粉,依舊是賣完收攤,時間還是早上6點開門,10點左右便銷售一空。

牛肉包子、熱乾麵和豆皮,尋找傳說中的武漢老武鍋“三大金剛”

“還有沒得包子!給我一籠!”老吃客都知道,劉師傅的牛肉包子是得等的,也是值得等的美食。

其實,叫劉師傅的包子是小籠包坐實委屈了它。從個“頭上”來說,劉師傅的包子那可是“巨人”級別,但又不是我們平時吃的蒸包大小。

拿出鍋的包子,塞滿了屜籠,一般姑娘伢吃4個就能管飽。

除了個頭上的區別,包子裡外食材都有的講究。劉師傅說,包子皮用的傳統老面,加鹼而和,這樣的揉出來的面蒸出來的包子皮密度夠,又不厚,能完美的包裹沉甸甸的牛肉內芯與湯汁,讓包子還沒有到口,精華湯汁絕不溜走。

牛肉包子、熱乾麵和豆皮,尋找傳說中的武漢老武鍋“三大金剛”

清真也是劉師傅家包子吸粉的最大利器,餡料只用牛裡脊肉混入骨湯,肥瘦比例1:3,配上香蔥等點綴的佐料,一口咬下去,鮮的直流油。

在劉師傅的包子鋪裡,還有一個不同的細節——麵皮與餡料都有過稱級別標準。麵皮要22克左右,加上餡料42克左右,才是過標過線的合格產品。

牛肉包子、熱乾麵和豆皮,尋找傳說中的武漢老武鍋“三大金剛”

牛肉包子、熱乾麵和豆皮,尋找傳說中的武漢老武鍋“三大金剛”

麵皮22克,加上餡料42克老闆娘多年練出的手藝一抓一個準

如此嚴格標準下的牛肉包子,被稱為小籠包屆的“愛馬仕”一點也不為過。但價格卻是平民路線,在牛肉價格飛漲下,4個5元,平均下來一個1.25元,能獲得滿口牛肉的超滿足感,劉師傅說包子價格大概4年左右才會調整一次。

“他屋裡滴包子,那個味,別家模仿不來。”號稱吃了近20年劉師傅家包子的李爹爹說,住武鍋的時候一個星期總要吃上幾回,現在搬家了還是要走上兩站路找到劉師傅屋裡一週吃上幾回。

牛肉包子、熱乾麵和豆皮,尋找傳說中的武漢老武鍋“三大金剛”

2018年,劉師傅的包子鋪還在抖音上狠狠的火了一把。雙休兩天打卡的“吃貨”排的隊恨不得要下了坡還要轉個彎,古田的、後湖的、就連蔡甸也要一大早開車過來買包子吃,也是急壞了老粉絲,私心裡捨不得分享。

劉師傅說他印象裡,最瘋狂的粉絲一口氣買了150籠,1800個牛肉包子,包的一上午都沒有緩過勁來,包子堆了一摞。

牛肉包子、熱乾麵和豆皮,尋找傳說中的武漢老武鍋“三大金剛”

如今劉師傅的包子鋪在新地址上已站穩了腳跟,除了老武鍋的街坊外,同樣也吸引了眾多新地址的粉絲。回憶起老夥伴“武鍋豆皮”,劉師傅也很是感慨當年時光:“泡菜,鍋貼都沒有做了,以後還有幾家說不清楚。”包子能做還是會堅持下去。

牛肉包子、熱乾麵和豆皮,尋找傳說中的武漢老武鍋“三大金剛”

除了劉記牛肉包子,武鍋美食還有一家武鍋豆皮吸粉無數,小編前去探訪時發現,搬遷後的武鍋豆皮新地址面臨拆遷,目前已經是大門緊閉狀態。

“他還是要回來的,說是年後。”劉國君說,當年一起在武鍋做餐飲的夥伴,剩下的不多,還有聯繫的就是武鍋豆皮鄧師傅,上次交流時,兩人均有意向,待老社區上的新商業體建成,還是要回到老地方繼續開店。

“能有精力做下去還是會繼續吧!”談及兩人是否商量還有做多久?今年已經56歲劉國君感慨說,鍋貼的餘爹爹與做泡菜的婆婆早就“退休”,能有精力繼續幹下去的不多,每次看到老街坊們趕過來過早,惦記這口包子味,單衝這點,還是想繼續做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