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古地名“梧”考釋

淮北市古地名“梧”考釋

淮北市古地名“梧”考釋

摘要:淮北市是安徽省轄市之一,其轄域範圍內有許多古地名,諸如“銍”“相”“袲”“竹邑”“梧”“柳子”“蘄澤”等。每一個古地名,都是其歷史文化的積澱,都是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響亮的名片和引擎。“梧”就是其中之一,“梧”這個古地名或許是戰國時期楚國的“梧邑”或“梧縣”,秦漢因之,兩漢在此設立了梧侯國和梧縣。“梧”這個古地名,其故址即今淮北市杜集區石臺鎮南北梧村。淮北市東外環內南北路———梧桐路,應源於“梧”或“梧桐”“梧桐山”“梧桐陂”這幾個古地名(或山名、湖名)。淮北市委市政府決心將梧桐路打造成科技創新長廊,歷史文化積澱而成的“梧”—“竹邑”—“運河”這一歷史文化長廊,定會綻放出璀璨的光芒。

關鍵詞:淮北市;地名;“梧”;“竹邑”;考釋

淮北市是安徽省轄市之一,其轄域範圍內有許多古地名,諸如“銍”“相”“袲”“竹邑”“梧”“古城”“柳子”“蘄澤”等。每一個古地名,都是其歷史文化的沉澱,都是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響亮的名片和引擎。“梧”就是其中之一,很易使人聯想到“梧桐”,很易使人直接想到未來生活的美好,嚮往之,憧憬之。

梧桐

淮北市古地名“梧”考释

“梧”是戰國時期楚國的“吾戈”或“敔”或“郚”或“吾”縣或邑

1987年出土的包山楚簡,《包山楚簡》一書將全部簡文分為“文書”“卜筮祭禱記錄”和“遣策”三大類,其中前兩類多處簡文涉及到“吾戈”或“敔”或“郚”或“吾”,現依其前後順序及其內在相關性一一列舉如下。

(一)“文書”簡34、39、91,可看作一類,因為這三簡所涉及的是同一案件的多次記錄

包山楚簡34

淮北市古地名“梧”考释

包山楚簡39

淮北市古地名“梧”考释

包山楚簡91

淮北市古地名“梧”考释
淮北市古地名“梧”考释

發掘者和研究者的釋文與考釋:

“付阝與之關,39、91簡‘付阝’作‘付’;‘關’簡文從門從串。原考釋:關字,亦見於《鄂君啟節》。何琳義讀‘付與’為‘扶予’,見於《水經·瀙水注》,在今河南沁陽西北七十里潕水發源處。徐少華:付與之關,應即《戰國策·秦策三》‘謂魏冉曰楚破’章所載‘符離之塞’,鮑彪注認為即漢代沛郡之符離縣,在今安徽宿州市東北不遠處。史傑鵬懷疑‘付與之關’有兩種可能性:一是見於《左傳》定公四年的‘柏舉’,一是見於《史記·越世家》的‘無假之關’。”“吾戈,原考釋:吾戈讀如敔,朱駿聲雲:‘敔,御也;御,止也。’關敔公,守關官吏。湯餘惠:敔通‘圉’,指牢獄。124簡‘死於敢國東敔’、125簡‘死於小人之敔’,敔字疑皆指牢獄而言。125簡又有‘東敔公’‘敔司馬’,大概相當於後世獄丞、獄吏一類職官。陳偉:簡書‘敔’中有邑。邑是具有一定面積的地域概念,因而很難把‘敔’看作牢獄。簡

143記‘鄝國囂敔鄍君之泉邑’。含有封君之邑的囂敔自然更不好用牢獄作解釋。目前只能說‘敔’是介於國、邑之間的一種地域概念,具體內涵有待進一步探討。徐少華:‘付與之關’四字連讀,為戰國中期楚境一處關隘之名;‘敔公’應是‘付與之關’所在的楚敔縣之縣公。敔應是西漢楚國、東漢彭城國所屬梧縣,符離之塞所在。劉信芳針對陳偉之說雲:‘敔’行政單位‘邑’並不奇怪,秦始皇築阿房宮,用‘隱宮徒刑者七十餘萬人’(《史記·始皇本紀》。‘宮’應為‘官’字之誤),是‘敔’中之邑,乃刑徒、隱官居住區。至於143簡‘鄝國囂敔鄍君之泉邑人黃欽’,是說‘黃欽’的身份是‘鄍君之泉邑人’,該簡不能作為‘敔’下設‘邑’之例。羅運環:敔出現於付與之關,可能與某些地方因特殊需要而特設的掌管山林川澤的地方虞官有關。其下轄之邑,則應是虞官之邑。其上直屬某個封國或直屬其他機關。付與之關的虞官機構也直屬該關管轄,故虞官下轄之人亦可稱為‘關人’。”“瑤,何琳義、劉釗指出字從肉,劉釗隸作‘□’。李零、劉信芳讀為‘瑤’。劉信芳:郭店《性自命出》24‘訶□’即‘歌謡’,知‘□’乃‘瑤’字。”“氵疋,白於蘭:即《說文》湑字,胥從疋聲,故湑亦可從疋聲作。”

淮北市古地名“梧”考释

(“敔”說文解字注)

“□,劉釗:字從‘雨’,從‘殺’聲,應釋為‘霰’。付,原考釋:據簡文34,又寫作阝。”“□,原考釋:讀如葬。周鳳五逕釋為‘葬’。”“成,陳偉:是表示爭訟獲得解決的用語。《周禮·地官·調人》:‘凡過而殺傷人者,以民成之。’鄭玄注:‘成,平也。’”“貕,簡文從鼠從奚。劉釗:古‘系’、‘奚’二字形音皆近。簡文中從‘豸’的字皆從‘鼠’作。應釋為‘貕’。”“妻,原考釋:長沙子彈庫帛書的‘妻’字與簡文相同。”“自‘瑤、敓’以下句讀,從陳偉改。”“旨阝,右旁原釋文作‘缶’,林澐改釋。袁國華:疑字從‘旨’,為人的姓氏。今按:《元和姓纂》卷三‘稽’姓雲:‘黃帝臣大山稽之後。《風俗通》雲:稽黃,秦賢人。’稽從旨得聲,字或讀為‘稽’。”

就上述發掘者和研究者的釋文與考釋,至少可確定如下一些問題:

(1)“關敔公”不當連讀。三簡皆涉及到“付舉之關”,“付與之關”應是楚東國的一個關隘名稱,陳偉在《包山楚簡初探》一書中將“付與之關”列為“受期人所在”,即是證明。另外,徐少華在《“包山楚簡”地名數則考釋》一文中亦持同樣的觀點,筆者認為可從。

(2)“成”與“唯”不當連讀。簡91最後一段,“成”與“唯”不當連讀,正如陳偉在《包山楚簡初探》一書中所指出的“最後一段簡文瑤、敓、雁三字下原有人名標識,《釋文》一概代之以頓號,並在‘唯’字後添加一個頓號,使文句難以卒讀。實際上,這段簡文應斷讀如下:瑤、敓與雁成,唯周鼷之妻葬焉。”

(3)“敔公”應是“付與之關”所在的楚敔縣之縣公,敔應是西漢楚國、東漢彭城國所屬梧縣,符離之塞所在。徐少華教授對包山楚簡地名考釋後,得出這一結論,筆者認為可從。

(二)“文書”簡70、124、125,亦可看作一類,因為三簡都在“敔公”之前添加了一個字,即“筐”或“東”字

包山楚簡70

淮北市古地名“梧”考释

包山楚簡124

淮北市古地名“梧”考释

包山楚簡125

淮北市古地名“梧”考释

發掘者和研究者的釋文與考釋

“匡,白於蘭從林澐說釋為□(匡)。劉信芳:匡本鄭地,在今河南扶溝西。今按:依下揭劉信芳說,匡、□為同一地名的不同寫法。”“雄,黃錫全釋為‘鳥’旁。劉信芳釋為‘雄’。郭店《語叢四》14、16、26號簡‘熊’字皆如是作。”“繇,巫雪如:《潛夫論·志氏姓》雲偃姓之後有謡氏,《後漢書·郅惲傳》有西域督郵繇延,章懷注:‘繇姓,咎繇之後。’包山楚簡繇亦為地名,繇氏可能是以地名為氏。今按:楚簡中繇多用為‘由’,如上博竹書《弟子問》17號簡、《季康子問於孔子》13號簡。《通志·氏族略四》‘由氏’雲:‘楚王孫由於,亦為由氏。’”“發,袁國華釋。劉信芳:繇發,即簡172‘□君繇發’。”

“豐,原釋文作豊,周鳳五讀為‘醴’,以為司豊職司釀酒。陳偉、白於蘭釋為‘豐’。今按:參看21號簡註釋。”“酷,文炳淳:楚簡‘告’字中的上端是直筆,而‘造’字所從的‘告’旁的上部的豎筆幾乎都向左彎曲。郭店竹簡中的‘造’字可省略作‘告’,如《窮逹以時》11號簡。‘酷’所從的‘告’應是‘造’省,即從酉從造省的字,就是釀酒之意。《周禮·天官》有‘酒正’和‘酒人’,酷官可能是其屬官。”“□,劉信芳隸寫。”“甘□,劉彬徽:□客監□□楚之歲,在簡124、125中簡稱為‘甘□之歲’,甘、監二字古音相同,可通用。周鳳五:即監□。”“敢阝,原考釋:左旁與《說文》‘敢’字古文同。劉信芳:《說文》:‘南陽新野縣有犭敢鄉,疑即此地。”“□,李天虹:當讀作簠。陳逆簠器名、信陽簡簠字,均從竹夫聲。今按:上博竹書《慎子曰恭儉》5號簡有‘茅□’,何有祖讀為‘茅蒲’,引《國語·齊語》‘首戴茅蒲’為據。可參。”

“宋,原考釋:國名,在今河南商丘。戰國初年遷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公元前286年為齊所滅。‘宋客……之歲’,以事紀年。”“□,何琳儀:所從畀為疊加聲符。畀、臱雙聲。”“□,原考釋雲:讀如聘。《禮記·曲禮》:‘諸侯使大夫問於諸侯曰聘。’”“原釋文在‘蔁’後以頓號斷讀。今按:簡文其他‘□’之前或冠以地名,或冠以人名,而‘客’字之後則或者不帶人名(125號簡背面‘疋昜之酷官之客’、133號簡‘陰之勤客’)。因而改讀。”“捭,原釋文作痺。”“原考釋:‘甘□之’後脫‘歲’字。”

發掘者和研究者的釋文與考釋,至少可以確認和證實如下一些問題:

(1)“匡”之“敔”,乃東周春秋戰國時期鄭國之地,在今河南扶溝縣西,非本文所考釋的“梧縣”之地。鄭國乃西周同姓封國之一,至戰國時期,同樣遭到楚國、韓國、魏國等強勢大國的蠶食和瓜分,其滅國亦是必然的。

(2)“敢阝□(國)”之“東敔”,其故地在今河南南陽市新野縣犭敢鄉,亦非本文所考釋的“梧縣”之地。

(3)宋國,亦是西周分封的諸侯國之一,都睢陽,即今河南商丘,東周春秋時期就遭到周圍強國的蠶食和瓜分,戰國初年遷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公元前286年為齊所滅,齊、楚、魏三分其地,楚得沛。其實,在此之前,楚國已佔據了宋國的大片疆域,此時得沛可說是名實相符。沛是指西漢之沛郡,亦即秦之四川郡(《史記》等史籍所記載的泗水郡)。秦封泥的出土與發掘有“四川太守”封泥印,證實《史記》等史籍所記載的泗水郡乃四川郡之訛。

(4)“甘□之歲”,是戰國時期楚國的一個年號,即公元前319年。“甘□之歲”即“監□之歲為公元前319年。”據此知“甘□之歲”為公元前319年。

(三)“卜筮祭禱記錄”簡共計有四組涉及到與上述“文書”簡有關的問題

現節錄如下:

淮北市古地名“梧”考释

發掘者及研究者的釋文與考釋:

“□,原考釋:似讀嗣,《國語·魯語》‘苟羋姓實嗣’,注:‘嗣,嗣世也。’□禱即後人對先輩的祭祀。從卜筮祭禱簡的記載來看,□禱的對象只限於墓主人邵(昭)佗本氏的近祖及直系先人,包括楚昭王和高祖、曾祖、祖父母及父母等人。徐在國從朱德熙等人之說以為‘翼’字異體。與‘禱’字連用,疑字應讀為‘祀’。周鳳五:根據郭店竹簡大量出現的用例,可以確定此字經常讀作‘一’。卜筮簡中讀作‘代’。代禱和與禱是配套的兩種禱祠。代禱是由主持禱祠儀式的巫覡代替當事人舉行祭祀,與禱則是由當事人親自祭祀。李家浩:與禱、□禱都屬於祈禱,其間的區別大概是□禱用牲,而與禱不用牲而已。工藤元男:□禱、賽禱和與禱,也許宜於看作貞人們在各自集團內使用的祭禱名稱,其間並不存在本質的差別。劉信芳:疑□禱與‘宜’祭相類。宋華強疑讀作‘烝’。典籍中祭名之‘烝’有兩種詞義。一是古代四時之祭中冬祭的專名,二是一般性祭名,見於《爾雅·釋詁》:‘禋、祀、祠、蒸、嘗、禴,祭也。’今按:在郭店竹書中多數場合,□用作‘一’。新蔡楚簡乙四82、148號中有‘弌禱’,即‘□禱’異寫。‘□禱’似當讀為‘一禱’,具體含義待考。”“賽,原考釋:《史記封禪書》‘冬賽禱祠’,索隱:‘賽謂報神福也。’賽禱即對神靈賜予的福佑給予回報。”“犭與禱,原考釋:犭與也寫作□,讀作舉。《周禮·天官·膳夫》:‘王日一舉’,鄭注:‘殺牲盛饌曰舉。’□禱即舉禱。舉禱的對象有先祖、父母、兄弟及山川、神袛。一般情況下,同時祭祀多個對象,個別情況下只祭祀一位先人或神袛。李零:與禱可能是始禱。邴尚白:□禱之□,或從辵,作□。□是一個從與得聲的字,在楚簡中至少有‘□’‘舉’兩種讀法。劉信芳:□禱,舉禱。舉本為朔、望盛饌之禮,依此禮祈禱於神,所以稱‘舉禱’。《國語·楚語下》‘祀加於舉’,韋昭注:‘舉,人君朔望之盛饌。’今按:關於犭與(□、□)禱的其他推測,看200號簡註釋。”“卲王,原考釋:楚昭王,公元前515年—公元前489年在位。先秦時期有以王號為後代之氏的習慣,昭王應是卲(昭)佗這一支的始祖。”“坪夜君,原考釋:見於曾侯乙墓竹簡,讀作平輿君(參閱裘錫圭:《談談隨縣曾侯乙墓的文字資料》,《文物》19

79年第7期)。”

“郚,原考釋:地名。《春秋》文公七年:‘春公伐邾。三月,甲戌取須句,遂城郚。’注:‘魯邑,卞縣南有郚城,備邾難。’魯被楚滅後,郚地屬楚。吳鬱芳:楚滅魯在考烈王世。郚即圉。《左傳》昭公二十四年:‘楚子為舟師以略吳疆……王及圉陽而還。吳人踵楚而邊人不備,遂滅巢及鍾離而還。’可見楚有圉邑,位於吳楚接壤的淮水之濱,與巢相鄰。楚又有圉公,見《左傳》哀公十六年,當是圉縣縣令。”“……彭浩:司馬子音被卲佗稱作‘新王父’,蔡公子家則被稱作‘新父’。新當讀親。據《爾雅》《釋名·釋親屬》,王父是祖父。新王父即親祖父。新父即為父親。郚公子春可能是卲佗的曾祖父輩,文坪夜君可能是高祖父輩。卲(昭)王應是卲(昭)佗這一支的始祖。何浩、吳鬱芳進一步指出:由昭王之子家以至卲佗,是父子相繼、先後銜接的六代人。陳偉:連續祭祀五代先人,大概是戰國中期楚國貴族中的流行作法。陳偉:楚簡所見禱祠五世王父王母以至父母的記錄,大概與親屬制度有關。在先秦古人的親屬制度中,五世是一個很重要的界線。《禮記·大傳》雲:‘四世而總,服之窮也。五世袒免,殺同姓也。六世,親屬竭矣。’鄭玄注:‘四世共高祖,五世高祖昆弟,六世以外,親盡無屬名。”

淮北市古地名“梧”考释

(“郚”說文解字注)

上述四組“卜筮祭禱記錄”簡節錄以及發掘者、研究者的釋文與考釋,至少證明如下一些問題:

(1)按祭祀的方式而言,四組節錄簡又可分為三類,即一禱、賽禱、舉禱,三禱所涉及的郚公子春或吾公子春,揭示其父輩(文坪夜君)被封到“郚”或“吾”地為官,所以後世稱其長子為郚公子春或吾公子春。

(2)四組三類所涉及到的“郚”或“吾”字,只能讀如“梧”,而不能讀如“敔”或“圄”或“圉”。鑑於此,此外的包山楚簡在涉及到該字的時候,應就簡文內容的不同而加以區分,禁忌“一刀切”。如簡34、39、91所涉及的“郚公”以及簡70、124、125所涉及的“筐郚公”“東郚公”“郚司馬”與“卜筮祭禱記錄”簡所涉及到的“郚公子春”或“吾公子春”有一定的內在關聯性,所以該字只能讀如“梧”,而不能讀如“敔”或“圄”或“圉”。

(3)“昭(卲)王(楚昭王)—→文坪夜君—→郚(吾)公子春—→司馬子音—→蔡公子家—→卲(昭)佗”,所揭示的是卲(昭)氏這一姓氏的來龍去脈。且包山楚簡記載一致,其真實性毋容置疑。正如賴美所言:“邵陀祭祀的近祖有楚昭王(始祖)、文坪夜君(高祖父)、郚公子春(曾祖父)、司馬子音(祖父)、蔡公子家(父親)、東陵連囂(叔父)。”如圖1

淮北市古地名“梧”考释

“郚”或“吾”地在哪?河南省扶溝縣?山東省卞縣?都不確切。武漢大學歷史系徐少華教授的考釋值得重視。因為戰國中期以後,楚國的疆域已經延伸到“淮北”“泗上”,楚國在今徐州至宿州(淮河以北)新開拓的疆域之上置縣就成為常態,不然太史公亦不會在《史記·春申君列傳》寫到獻“淮北十二縣”。

“梧”是秦時的郚縣

秦滅六國,在六國之地置郡縣,這是不爭的事實和史實。秦在滅楚的過程中,在楚之舊地置郡縣亦是如此。鑑於此,秦因襲楚國的郚邑(縣)而設置了郚縣。證據如下:

(一)春申君黃歇所獻淮北十二縣中有郚縣

《史記·春申君列傳好》載:“楚頃襄王卒,太子完立,是為考烈王。考烈王元年,以黃歇為相,封為春申君,賜淮北地十二縣。後十五歲,黃歇言之楚王曰:‘淮北地邊齊,其事急,請以為郡便。’因獻淮北十二縣,請封於江東。考烈王許之。”

對春申君黃歇所獻“淮北十二縣”,三家注《史記》均未涉及,給後人留下了難題。“近人研究‘淮北十二縣’約在淮北市、宿州市,約‘相、銍、扶陽、梧、蕭、竹邑、蘄、取慮、僮、徐、下相和沛’等12縣。”

(二)後曉榮著《秦代政區地理》一書,四川郡置縣考將郚縣列入四川郡

該書第五章“山東南部諸郡置縣”之七“四川郡”明確指出:“秦四川郡原為宋地,後歸楚,秦滅楚後置郡。通常以為《漢志》沛郡,故秦泗水郡,今從秦文物證之,實為四川郡之誤。……其轄境在今安徽省、江蘇省淮北以北,宿遷以西,渦陽以東地區。……其領縣可證者有:沛縣……相縣……傅陽……符離……下相……取慮……厹猶……銍縣……豐縣……虹縣……平阿……徐縣……呂縣……彭城……僮縣……下蔡……山桑……蘄縣……菑丘……郚縣……城父……竹邑……蕭縣……留縣……戚縣……共25縣。”可知郚縣在這25縣之中。

該書第八章“秦置縣相關問題”之二“秦置縣考證總結”再次明確指出:“在前文論述中,通過大量與秦代相關的考古、文物等資料和文獻相結合,其中可確證的秦各郡所設置縣分別如下:……四川郡置縣有沛縣、相縣、傅陽、符離、下相、取慮、厹猶、銍縣、豐縣、虹縣、平阿、徐縣、呂縣、彭城、僮縣、下蔡、山桑、蘄縣、甾丘、城父、郚縣、竹邑、蕭縣、留縣、戚縣,共25縣。……”可見秦四川郡置有郚縣。

該書附錄一“秦置縣表”最後對秦各郡置縣譚其驤、馬非百、後曉榮三家考證的結果作了總結。

秦四川郡置縣三家考見如下表1

淮北市古地名“梧”考释

由表1可知秦四川郡置縣三家考,譚其驤考定為16縣,其中無“郚縣”;馬非百考定為15縣,其中無“郚縣”;後曉榮考定為25縣,其中有“郚縣”。可見,對歷史現象及其規律的認識和掌控亦是漸進的螺旋式上升的。今後隨著出土文獻資料增多和日益豐富,以及對秦代歷史研究的進一步深入,相信對秦郡置縣的考證和確認將會更加準確和科學。

(三)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雖未標註郚縣,亦不能否認郚縣的存在

譚其驤於上世紀80年代初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二冊(1)——秦圖組,其中秦四川郡轄域內置縣進行了標註,即相縣、銍縣、蘄縣、竹邑、符離、取慮、下相、僮縣、徐縣、城父、蕭縣、彭城、留縣、沛縣、傅陽等縣,詳見剪輯圖2。

從該剪輯圖可以看出對郚縣未作標註,但是也不能完全否認秦設置了郚縣。因為該《圖集》編著於上世紀80年代初,對此後出土的包山楚簡、相家巷出土的秦封泥等文物所涉及的內容沒有反映進去,亦是可以理解的。

總之,結合上文與本部分內容,可知楚置梧(郚)邑或梧(郚)縣,秦因之。

淮北市古地名“梧”考释

“梧”是兩漢時期的侯國和縣,故址在今淮北市杜集區石臺鎮梧桐村

(一)西漢梧縣及梧侯國

最早記載梧侯國的文獻應該說是司馬遷的《史記》。《史記》在《呂太后本紀》及《惠景間侯者年表第七》中記述並列舉了梧侯國設置的有關情況,但“三家注”對此僅作了一點補釋。現據《史記》羅列如下:

“(呂后二年)四月,……少府延為梧侯。……”“《集解》徐廣曰:‘姓陽成也。延以軍匠起,作宮築城也。”

淮北市古地名“梧”考释

“少府延——少府姓陽成名延。陳直引漢人有‘陽成房’‘陽成修’證明漢時確有此姓。少府:官名,九卿之一,掌管山海池澤及各種為宮廷服務的手工業製造,是皇家的財經總管。《惠景間侯者年表》稱陽成延雲:‘以軍匠從起郟,入漢後為少府,作長樂、未央宮,築長安城,行就。’梧侯——封地梧縣(今安徽淮北市東北)。”

淮北市古地名“梧”考释

漢置梧侯國,《漢書》在“紀”“傳”中未載,僅是在“表”中作了列舉。具體情況見表4:

淮北市古地名“梧”考释

唐顏師古僅對“表”的“郟”作了註解,即“郟,潁川縣也,音夾”。

《漢書·地理志》楚國轄縣七,對梧縣作了列舉。“楚國,高帝置,宣帝地節元年更為彭城郡,黃龍元年復故。莽曰和樂。屬徐州。戶十一萬四千七百三十八,口四十九萬七千八百四。縣七:彭城,古彭祖國。戶四萬一百九十六。有鐵官。留,梧,莽曰吾治。傅陽,故逼陽國。莽曰輔陽。呂,武原,莽曰和樂亭。甾丘。莽曰善丘。”其中的“梧”即楚國所轄七縣之一的梧縣。唐顏師古注《漢書》對此縣沒有註解。

淮北市古地名“梧”考释

(二)東漢梧縣

《後漢書·郡國》有關於梧縣的記載,即“彭城國(高祖置為楚,章帝改。雒陽東千二百二十里。)八城,戶八萬六千一百七十,口四十九萬三千二十七。【彭城】有鐵。【武原】【傅陽】有柤水。【呂】【留】【梧】【菑丘】【廣戚】故屬沛”。其中“八城”即“八縣”,“梧”即“梧縣”。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對梧縣沒有作註解。

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對東漢時期的梧縣,其標註見剪輯圖4。

就剪輯圖3、4而言,兩漢的梧縣或梧侯國,西漢時屬楚國,東漢時屬彭城國,標註清晰而明確。就地理方位來說,兩漢的梧縣均位於彭城(今徐州市)西南,相縣(今淮北市相山區)東北。就兩漢楚國、彭城國所轄疆域範圍而言,西漢楚國轄彭城縣、留縣、梧縣……甾丘縣等七縣,東漢彭城國轄彭城縣……梧縣、留縣、廣戚縣等八縣。其中梧縣在剪輯圖3、4中的具體歷史地理方位是明確的,但遺憾的是兩《漢書》《地理志》或《郡國志》沒能給出確址。亦算有幸《漢書地理志匯釋》《續漢書郡國志匯釋》考釋出了一個大概的歷史地理位置:即“(梧縣)治今安徽宿州市北”;“梧縣故城,在今安徽蕭縣東南。”“宿州市北”或“蕭縣東南”都不錯,所指的這個地方,今屬於淮北市杜集區石臺鎮梧桐村。

淮北市古地名“梧”考释

“梧”是三國及西晉時期的縣,東晉廢,故址同上

三國時期,徐州轄三郡三國四十三縣,治下邳縣,彭城國轄縣六,治彭城縣,六縣即彭城縣、呂縣、梧縣、留縣、傅陽縣、武原縣。可知有梧縣,可證梧縣的存在。

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此一時期的三國圖組相關圖幅亦對梧縣進行了標註,詳見剪輯圖5。

淮北市古地名“梧”考释

《晉書·地理下》徐州彭城國統領七縣,梧縣為其中之一。“徐州,……彭城國……。統縣七,……彭城……,留……,廣戚,傅陽,武原,呂,梧。”

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對這一時期的梧縣亦作出標註,具體方位見剪輯圖6。

淮北市古地名“梧”考释

就剪輯圖6而言,此時的彭城國轄縣七,即彭城、留縣、廣戚、原武、呂縣、傅陽、梧縣,梧縣位於彭城西南(或南偏西)。東晉及其以後《圖集》再無梧縣之標註,可以推斷東晉時期該縣廢或省並。此後的史料及歷史文獻中則很少涉及梧縣,僅《路史》、同治《徐州府志》等提到梧縣、廢梧縣。“廢梧縣:漢縣,東晉廢(見《爵封沿革表》)。《路史·國名紀》:漢陽成延為梧侯者,今彭城。”具體隸屬關係等見下表。

淮北市古地名“梧”考释

淮北市梧桐路應源於“梧”“梧桐山”和“梧桐陂”

淮北市東外環內梧桐路(南北走向),向北可延伸到杜集區石臺鎮梧桐村,向南可延伸到烈山區古饒鎮抑或濉溪縣四鋪鎮(宿永公路附近),北部是古梧文化所在,南部則是古竹文化以及古運河文化所在,這條科技創新大道連接或溝通了三大古文化區域,定會為三區一縣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巨大的文化支撐或文化動力。

“梧”這個古地名,上文已作了較為詳盡的考釋。“梧桐山”“梧桐陂”這一山一水(湖泊),酈道元《水經注》最早給予了記載,其具體地址在今安徽省淮北市杜集區石臺鎮梧桐村附近。

“(睢水)又東過相縣南,屈從城北東流,當蕭縣南,入於陂。……睢水又左合白溝水,水上承梧桐陂,陂側有梧桐山,陂水西南流,逕相城東而南流注於睢。……”

“梧桐陂,在梧桐山側,則陂蓋取山為名。《一統志》:‘蕭縣南有永固湖,其南為梧桐湖,即古梧桐陂也。’”

楊守敬、熊會貞編繪的《水經注圖》和汪士鐸的《水經注圖》(陳橋驛整理),分別對梧桐山、梧桐陂作了標註,具體見剪輯圖7、8。

淮北市古地名“梧”考释
淮北市古地名“梧”考释

比對剪輯圖7、8,可知梧桐山、梧桐陂在“蕭”東南(剪輯圖7為“蕭城南山”和“石樑”北之“蕭”),“滭湖”之北(剪輯圖7),“相縣”(“宋公共所都”)東北。據楊守敬、熊會貞編繪《水經注圖》“凡例”知剪輯圖7每方五十里,可計算出“相縣”(今淮北市)至“梧桐山”“梧桐陂”不足二十千米,而今天的杜集區石臺鎮至淮北市為十七千米,如此則知“梧縣”故址、“梧桐山”故址、“梧桐陂”故址都在今淮北市杜集區石臺鎮梧桐村(或附近)。

據上述考釋可知:今淮北市東外環內梧桐路(南北走向,含北、中、南三段)這一名稱來源古梧縣、梧桐山、梧桐陂(湖),如再向北或東北延伸至石臺鎮、再向南或西南、東南伸展至四鋪鎮而穿越宿永公路,自北向南貫穿了三大歷史文化區域,即古“梧桐”(杜集區石臺鎮“梧縣”故城)文化、古“竹邑”(烈山區古饒鎮故“竹邑”城)文化、古“運河”(濉溪縣四鋪鎮古“蘄澤鎮”遺址)文化。新修建這條梧桐大道,淮北市委市

政府決心打造成為一條貫穿三區一縣的科技創新長廊,再加上三大歷史文化區域的正能量,淮北市三區一縣經濟社會發展定會更上一層樓。

淮北市古地名“梧”考释

結語

(一)通過對包山楚簡涉“郚”地名的考察和分析,知東周戰國時期楚“付舉之關”(即符離之塞)附近的郚縣或郚邑,即是秦之郚邑或郚縣,即兩漢的梧侯國、梧縣,即是三國、魏、西晉的梧縣。這樣梧縣的設置可推至東周之戰國中期公元前400年前後。西晉南遷之後,故梧縣廢省,東晉及其以後的史籍再無梧縣的記載。存在七百年之久的故梧縣,在歷史的長河中經受N次腥風血雨的沖刷,雖自毀其身,但石臺鎮南北梧村依然能使人想象到其歷史上的滄海桑田。

(二)故梧縣在今安徽省淮北市杜集區石臺鎮梧桐村,位於今淮北市東南三十五里左右。淮北市建市前屬蕭縣,所以有的歷史地理學家將其定位於今蕭縣東南,或今宿州市北,就大致方位而言亦是對的。

(三)梧桐山、梧桐陂(湖)亦在故梧縣附近,剪輯圖的標註與歷史記載亦吻合,再參閱今天的地圖標註(永固湖),結合實地考察,不能不說,確實在同一個方位。這是歷史的巧合,亦是歷史的真實。

(四)歷史是為現實服務的,這是研究歷史的真諦。故梧縣在梧桐路北或東北,故竹邑縣在梧桐路南,隋運河亦在梧桐路南,三大歷史文化區域的貫通,定會為三區一縣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正能量。

來源:《文化與語言研究》2019年第6期

選稿:常宏宇

終校:黃海紅

審訂:黃舒馨

淮北市古地名“梧”考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