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晃:對財政扶貧資金做到“三個三”,確保用在刀刃上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3月9日訊(袁禮成 譚誠)“搭幫電商和駐村扶貧工作隊訂購農產品,助推‘山貨’飛出大山,我們老百姓發展產業很有積極性。”3月9日 ,新晃魚市鎮華南村黨支部書記吳兆權樂呵呵地說,華南村“抗疫”和“發展”兩不誤,村民積極發展新晃黃牛肉、跑山羊肉、跑山雞等特色農副產品。這是新晃科學精準用好財政扶貧資金的一個縮影。

新晃於2018年脫貧摘帽。近年來,該縣緊緊圍繞“一超過兩不愁三保障”標準,堅決貫徹落實中央、省、市財政扶貧資金管理要求,不斷創新工作機制,不斷加大資金投入,不斷加強資金管理,脫貧攻堅工作取得決定性成效。尤其是,該縣在資金分配上做到 “三個傾斜”,在資金使用上做到 “三個著力”,在資金監管上做到“三個注重”,創出扶貧新天地,確保資金用在刀刃上。

在資金分配上做到 “三個傾斜”。新晃始終堅持將有限的資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向貧困村和貧困人口傾斜,全面補齊打贏脫貧攻堅戰短板。首先,向最能帶動致富的“兩業”傾斜。產業和就業是支撐貧困群眾穩定脫貧最重要的支撐。產業方面,該縣始終堅持“四跟四走”產業發展模式,建立一村一品產業扶貧基地,貧困人口產業利益聯結達到100%。“光芒電商”與貧困戶簽訂農產品收購協議,幫助農戶銷售土雞、土鴨及豬肉、黃牛肉等。就業方面,通過發放貧困勞動力務工交通補貼,引導貧困群眾轉移就業。同時,通過扶貧車間吸納貧困人口就近就業。其次,向最能激發內力的培訓傾斜。該縣通過舉辦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班,落實“311”就業扶貧政策,對有就業意願未就業的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落實推薦崗位、職業指導、技能培訓等服務措施。開展就業扶貧業務培訓,組織省貧困勞動力專場招聘會。對貧困戶開展了電子商務應培盡培工作,暢通貧困村農特產品銷售渠道。再次,向最能提升認可的“兩基”傾斜。基礎設施全面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全面完善。全縣累計投入兩基設施完善資金18億元。

在資金使用上做到“三個著力”。首先,在制度建設上著力。新晃始終嚴格按照相關制度要求,管理每一筆扶貧資金,並不斷進行修正和完善。同時,建立了財政扶貧資金專戶,做到了扶貧資金專戶儲存,專賬核算,專人管理,專款專用,封閉運行,資金始終不脫離財政軌道。第二,在公開公示上著力。對扶貧項目的申報、立項、批覆程序及扶貧款物的報賬、撥付程序等,按規定進行公開公示;將年度實施項目錄入《湖南省網上政務服務和電子監督系統》,審批結果在《新晃侗族自治縣政府門戶網》上公示;項目實施單位在建立資金物資專賬的同時,利用公開欄將當年財政扶貧資金的投入規模、資金來源、資金用途、受益對象、補助標準、補助環節及項目完成情況在項目實施地進行事前、事後公示公告,讓扶貧資金的運行管理全程接受群眾監督。所有扶貧項目的實施及資金使用必須有群眾代表參與規劃、參與決策、參與管理。第三,在獎補激勵上著力。實施能人產業幫扶“千人帶萬戶”獎補計劃,大力發展家庭微產業,進一步完善產業獎補扶持政策,鼓勵貧困群眾發展新晃黃牛、新晃侗藏紅米、五倍子蜂蜜、涼傘花豬等縣域特色產業,實現85%以上的貧困戶每戶有1個以上的增收產業。

在資金監管上做到“三個注重”。第一,注重部門監管。做到財政扶貧項目有人管理、有人跟蹤、有人負責。同時,加強重點環節的督查工作,縣扶貧、財政、紀委監委、兩辦督查室等組成常態化項目督查組。對重點項目實施單位的資金使用情況進行年度審計。第二,注重社會監督。縣政府定期向縣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扶貧開發工作。向社會公佈扶貧監督電話。創新結合“四議兩公開”制度,在全縣推行“院壩會”民主議事制度,堅持未通過群眾討論的通過的項目不予實施。凡實施的扶貧項目,均通過民主議事會,並通過“村村響”,新晃廣播電視臺、新晃政府門戶網、村級公開公示欄等途徑進行公開公示,確保群眾知情權。建立“互聯網+監督”平臺。第三,注重後續監管。切實加強項目後期管護。確保扶貧項目資產持續、穩定發揮效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