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講究的“辨證論治”,蘊含的含義是什麼呢?

人們常說,吃中藥要對證下藥,這裡是證,證據之證,而不是症狀之症。單純根據一個症狀,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都很難做出正確診斷,如果直接開藥,那就更加唐突。

證,就是證據,中醫治療要講求證據,根據證據用藥,使治療有理有據。而不是,發熱就用石膏,頭痛就用天麻。比如,一個口乾,不是所有的口乾都是陰虛,如果口乾伴有消瘦多汗、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根據綜合分析,可以大體診斷為陰虛,那麼就可以運用沙參、麥冬、石斛、玉竹等藥物來滋陰治療。如果口乾但是不欲飲水,甚至喝多了水還會噁心嘔吐,舌質淡,舌體胖大,舌苔水滑,脈弦,這時候就不是陰虛的表現,而是水飲的病的表現,需要用到桂枝、茯苓、白朮、澤瀉等化水飲的藥物。

中醫講究的“辨證論治”,蘊含的含義是什麼呢?

同樣一個症狀,如果詳細細分,然後再結合其他症狀、體徵、面色、舌脈等,可能會有不同的病因病機,其治療也是不同的,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所以,很多人諮詢醫生,單純說出一個症狀,比如頭疼、乏力之類,就想得到治療方案,這樣的問題真的是無法回答。

比如同樣的流行感冒發熱,症狀並不是完全相同,外行人所認為的“症狀差不多”,那是因為觀察的不夠專業,不夠細緻。有些流感發熱屬於風寒,此時需要解表散寒,屬於風熱就需要疏風清熱,屬於陽明熱盛就清氣分熱邪,熱入營分就清熱涼營,有鬱熱就解鬱,有溼邪就除溼,這就是對證治療。中醫講求個體治療,對證下藥,具體病情不同,需要開具的藥物也不同。

所以,中醫根本就沒有所謂的秘方,那隻不過是有些人故弄玄虛而已。比如治療腫瘤,有些人號稱有祖傳秘方,絕對有效,如果真是這樣,可以給他十個諾貝爾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