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半世繁华半世僧


李叔同:半世繁华半世僧

无论生前身后,李叔同的名字从来没有被忘记。


1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离别多。


一曲《送别》,苍凉而旷远,浑厚而悠扬,唱出了人世的沧桑。


山河破碎,家国动荡,骨血里满是文人的无奈和对尘世的厌离。


相传,这首《送别》与“天涯五友”之一的许幻园有关。


有年冬天,大雪纷飞,好友许幻园站在门外喊出李叔同和叶子小姐,说:“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言罢,挥泪而别。李叔同看着昔日好友远去的背影,在雪中驻立良久。随后,他返身回到屋内,让叶子小姐弹琴,他便含泪写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李叔同:半世繁华半世僧


送别友人之后,李叔同的哀愁油然而生,顿感人生苦短犹如落日,充满彻骨寒意。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与王维在《渭城曲》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感情如出一辙。


有一点或许是巧合,王维也是学佛之人。


《送别》的歌词不仅融合古典文学,旋律也极尽古韵中国风,这是李叔同将古典文学结合西洋乐曲而作的绝唱。


《送别》曲调取自约翰·庞德·奥特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


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


而李叔同作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曲调优雅,哀伤淡远,自成一家,恰到好处。


词已尽,曲无穷,送别之意潺潺流入心间,达到琴瑟共鸣的绝佳效果。


一首《送别》,跨越百年,历尽沧桑,经久不衰。


2 李叔同其人


李叔同生于天津李家大族,他的父亲是同治四年的进士,后辞官经商,经营桐达钱庄和盐务。


李叔同4岁习字,5岁诵诗,到15岁已经写出“人生犹似西山月,富贵终如草上霜”的句子。


李叔同:半世繁华半世僧


生于商贾之家,却毫无经商兴趣,少年时代的他,迷恋的是诗词、戏曲、篆刻。


家族的另一个传统是信仰佛教。


18岁时,李叔同娶了金门茶商俞氏为妻。


不久后,李叔同进入南洋公学就读,读书期间,他认识了很多上海名流,他与许幻园、袁希濂、蔡小香、张小楼结为金兰,号称“天涯五友”。


1905年赴日本留学,临行前写下了“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


在日本,李叔同学习西洋画和西洋音乐,组织话剧团体演出,在留学生中颇具影响力。


李叔同被认为中国油画的先驱,他不仅最早讲授西方油画知识,也是第一个开设人体模特写生课的人。


对于文化和艺术李叔同讲究做就要做到极致。


他主编中国第一本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最早编著《西方美术史》,最早创作和倡导中国现代木版画艺术。最早介绍西洋乐器。


1918年,研究佛学多年的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正式剃度。


关于他出家的原因是众说纷纭,有人说是看破红尘,有人说是追求大爱和大我。


他前半生经历人生繁华,后半生心中空明,照亮众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