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同名經相應配穴

痺症、扭挫傷等為臨床常見疾病,治療常難滿意,針灸雖有療效,收效卻較緩慢。

筆者在《內經》有關理論基礎上,根據臨床實踐,並參考前人“手足同名經相應配穴”等經驗,應用“對應取穴法”於臨床,治療痺症和扭挫傷等疾患,常獲滿意療效。

1

病例一:王xx,男,24歲,中江縣倉山鎮郊人,1979年9月4日門診。

病員因騎自行車不慎,後腳扭傷,不能步行。

經查:右內踝下緣,足太陰脾經商丘穴處,腫痛拒按,活動受限。

隨即按對應取穴原則,針刺左手太陰肺經太淵穴,強刺激,10分鐘後出針。病者疼痛很快消失並能步行。

病例二:陳xx,男,32歲,中江縣新坪公社社員。

病者因連續插秧四日,致右腕腫痛,活動困難,曾貼傷溼止痛膏,內服止痛藥,效果不明顯。於1979年5月10日來我院門診。

檢查:右腕明顯紅腫,手少陽三焦經陽池穴處拒按。

當即針刺左足少陽膽經丘墟穴,強刺激,右腕出現熱感,數分鐘後疼痛明顯減輕,能用力握物。次日復針一次,即告痊癒。

2

為了相互切磋,現就此法談談個人體會。不當之處,尚希指正。

“對應取穴法”,主要是從與病側相對應的健側部位取穴並針刺之,包括左右對應,上下對應、陰陽經對應、鄰經對應等幾種情況。

左右對應,系根據《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善用針者,從陰引陰,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及《靈樞·宮針》“巨刺”、《素問·繆刺論》“繆刺”之“左取右、右取左”的理論,而採取左右對應取穴。

《針灸大成·標幽賦》所謂“交經繆刺,左有病而右畔取,繆刺者,刺絡脈也。右痛而刺左,左痛而刺右,此乃交經繆刺之理也”。與此基本同義。

上下對應及陰陽經對應則是根據《靈樞·終始篇》“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的理論,

以及《黃帝內經太素·三刺篇》“手太陰下接手陽明,手陽明下接足陽明,足陽明下接足太陰,以其上下相接,故手太陰、陽明上有病,宜療足太陰、陽明,故曰下取之;足太陰、陽明之下有病,宜療手太陰、陽明,故曰高取之”之注。

鄰經對應則據三陰、三陽經脈相通,表裡同歸一氣的原理。術者經臨床反覆實踐驗證逐漸形成此“對應取穴法”。

3

“對應取穴法”的具體方法主要有:

一、左右對應

即人體左側病變,取右側相應部位之經穴;右側病變,取左側相應部位之經穴。

如左腕痛,取右腕相應經穴;反之亦然。軀幹部疾病之治療亦常用此法。

二、上下對應

即上肢病變取與上肢部位相似的下肢經穴或相反。如掌指對掌趾、腕對踝、肘對膝、肩對髖、上臂對大腿之類。

三、上下左右交叉對應

即上二種對應的綜合。

如左腕手厥陰心包經大陵處病變,取右腳內踝足厥陰肝經之中封穴等等。

四、陰陽經對應

局部病變較廣泛,為加強療效,可在配合上述幾種對應取穴法時,根據經脈循行的表裡關係,以相接經脈對應取穴。

如足陽明經病患,取足太陰相對應穴位,能透穴者更可對應透穴。

五、鄰經對應

即以針刺或透刺鄰經脈的並行穴位。

常與上述幾種對應取穴法配合,應用於病變較廣的病例,以加強療效。

4

一、對應取穴,必須遵循“寧失其穴勿失其經”的原則,以經為主,以穴為次。

左右對應時,取穴部位應相同。

臨床反覆觀察證明,凡對應好,療效就高,反之則較差。故對應取穴,強調對應。

二、患部較大,超過一經循行部位時,除陰陽經對應及鄰經對應取穴外,也可選與患處敏感點或阿是穴相對應的部位取穴。

三、嚴重病例對應取穴效果不很滿意者,除對應取穴外,患側亦可選穴,並要求健側與之對應

四、常用的對應穴

少商對隱白,太淵應商丘,尺澤陰陵泉,俠白箕門求。

少府對然谷,神門應照海,通裡配太溪,陰谷合少海。

勞宮對太沖,大陵應中封,曲澤曲泉並,天泉五里通。

商陽厲兌取,合谷陷谷匹,陽溪配解溪,手足通三里(手三里與足三里相對應)。

少澤取至陰,養老對崑崙,支正承山配,膈俞秩邊尋。

陽池丘墟通,中渚臨位同,環跳肩髎共,外關絕骨宗。

五、針灸手法

“對應取穴”針剌手法與一般針刺手法相同。

即穴位局部常規消毒後,快速進針,先小幅度捻轉提插,得氣後則施以強刺激,使針感循經傳導,約十分鐘左右即可出針。

針刺部位及對應部位出現熱脹感,效果常較滿意。

每日或間日一次。一般2~5次即可,病程長者,可適當增加針刺次數。

5

“對應取穴”的機理:由於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體“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素問·舉痛論》),機體任何部位遭受損害,機體“穩態”,即內外、上下、左右、氣血以及陰陽的動態平衡均會失常,可導致病態出現。

若積極治療,包括通過遠處針刺輸入信息,經機體自控系統的反饋調節,而使經脈氣機通暢,損害消除,機體“穩態”恢復,疾病隨之痊癒。

“對應取穴法”綜合了左右交叉取穴、上下交叉取穴、同名經脈相應配穴、接經取穴、鄰經取穴以及局部取穴等法之長,變單級單路反饋調節為多級多路反饋調節,對於系統的相對穩定,機體“穩態”的恢復,是有意義的。

這也可解釋“對應取穴”為什麼往往較通過局部機能調整而取效的局部取穴收效更為滿意。

目前,“對應取穴法”的臨床應用,還非常侷限,經驗也不多,它能否廣泛用於其他疾病的治療,尚待進一步探索。

手足同名經相應配穴


— THE END —



1、文源:肖相如頻道 編校/李雅文

2、本平臺旨在傳播中醫文化知識,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協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