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起去海南昌江洪水村看看黎族的金字型船型屋

民居作为人文、历史、自然地理环境等的外在反映,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而海南黎族文化传承了千年之久,她的船形屋、织锦、纹面、竹器等都是独具一方民族特色的珍贵文化产物,保留着远古文化的民族特色。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中,黎族子民活动与自然相互作用之下形成的黎族民居,是黎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就地取材,亲近自然,有独特的自然与社会文化特征。

我们一起去海南昌江洪水村看看黎族的金字型船型屋

我们今天就去海南昌江洪水村看看黎族的金字型船型屋。

我们一起去海南昌江洪水村看看黎族的金字型船型屋

洪水村位于昌江县城东南60公里的深山里,从昌江出发,经昌盛路,X705公路,开车大概2个小时到达洪水村,船型屋就在村委边的山脚下,路途风景优美,3月份去可见沿途的木棉花盛开。

我们一起去海南昌江洪水村看看黎族的金字型船型屋


我们一起去海南昌江洪水村看看黎族的金字型船型屋


我们一起去海南昌江洪水村看看黎族的金字型船型屋

黎族船型屋是黎族民居建筑的一种,流行于海南的黎族聚居区,因外形酷似船篷通常称为船型屋,一般用红、白藤扎架,拱形的人字屋顶上盖以厚厚的芭草或葵叶,几乎一直延伸到地面上,从远处看,犹如一艘倒扣的船。其圆拱造型利于抵抗台风的侵袭,架空的结构有防湿、防瘴、防雨的作用,茅草屋面也有较好的防潮、隔热功能,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一起去海南昌江洪水村看看黎族的金字型船型屋

船形屋建造容易。据说备好材料后,全村合力建造只需1天左右时间便可建成。但使用年限较短,一般每隔3年更换一次新茅草,8年左右更换一次梁柱。另外船型屋须常年有人居住,并且经常烧火做饭,这样才能保持屋内空气干燥,茅草才不会腐烂。

我们一起去海南昌江洪水村看看黎族的金字型船型屋

随着时代的发展,船形屋也在不停地调整和改变。由最原始的高架式干栏式建筑,变为落地式船形屋,从船形顶变为金字形顶或人字形顶,又从金字形泥墙土变为金字形木板墙板房。

我们一起去海南昌江洪水村看看黎族的金字型船型屋

据1937年德国人史图博撰写《海南岛民族志》记载白沙县白沙峒的高脚船形屋,楼板离地约1.5米左右,屋盖不是半圆拱的船蓬形,已改换成了金字顶。1957年中南民族学院黎族调查组,在南溪峒发现的架空船形屋虽离地还颇高,但其前高后低,后部离地不过20厘米。已失去了“下居牲畜”的作用。

我们一起去海南昌江洪水村看看黎族的金字型船型屋

近代,黎族从汉区学来金字形房屋的建造,由于金字形房屋具有省工省料的特点,于是逐渐取代了船形屋。汉族金字形住房在采光、通风等方面具有优越性,不断影响黎族船形屋的形式。

我们一起去海南昌江洪水村看看黎族的金字型船型屋

金字形屋顶完全取代了船蓬屋顶,但是仍保留在山墙处设入口及门廊,门廊檐口做成弧形曲线。如乐东盆地、昌化江中下游和陵水河流域一带,就是船形屋向金字屋的过渡带,它外表是金字屋,但内部间隔仍与船形屋相似。目前,昌江王下乡洪水村的金字形屋保存较为完整。

我们一起去海南昌江洪水村看看黎族的金字型船型屋

无论船形屋如何变迁,它的一切建造都是取之于自然,以淤泥筑墙,以干草遮盖;其利于抵抗台风的侵袭的圆拱造型;具有防湿、防瘴、防雨作用的架空结构;草屋面较好的防潮、隔热功能,冬暖夏凉;整体简单,没有任何装饰,外观保持材料原有的质感及色彩,朴素而与自然浑然一体。这些优点都凸显着黎族卓越的建筑技艺和智慧,对我们了解黎族发展史和保护海南黎族传统建筑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一起去海南昌江洪水村看看黎族的金字型船型屋

随着时代的发展,黎族同胞不再住在船型屋里了,仅东方市白查村和昌江洪水村有一些船型屋作为文物保存。

我们一起去海南昌江洪水村看看黎族的金字型船型屋


我们一起去海南昌江洪水村看看黎族的金字型船型屋

谢谢浏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