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金刚:从佛教中的白马文化,解读明清小说中白马的含意

唐、宋、元、明、清,其中在明朝小说这一文学体裁逐渐成熟,有很多优秀的作品被世人所喜爱并且传颂至今。神魔小说、历史小说、趣闻杂谈小说等等在那个时候的明朝不甚枚举。而在众多小说中唯独对马十分的偏袒,在许多小说中都有关于马的描写。

马在当时并不是一个十分稀奇的动物,但为什么会导致小说中马的身影十分频繁呢。《七修类稿》中关于马的描写便多达数十种。

其实马这个动物虽然在当时普通,但在众多小说中处于必写之外却是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密不可分。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佛教。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可谓是方方面面,无处不在。在小说、戏曲、诗歌等方面都给予了很多影响。而在小说中更是离不开佛教的影子。

在佛教未传入中国时,马与佛教便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佛教传入中国后,由于吸收中国的道家、儒家等思想,使马在中国的文化中有了更为深远的含义,而小说便不可不说到马上了。明清的小说中马形象鲜明地展示出了这种佛教意蕴。

白马金刚:从佛教中的白马文化,解读明清小说中白马的含意

一、佛教与马

佛教与马的缘份可谓说来话长。让我们最为耳熟能详的大唐高僧玄奘前往西天取经,所骑的马是玄奘长达5万公里旅途的唯一伴侣,正是有了马玄奘才能穿越各国,横跨两大洲,将几百部经书运会长安,使今后的中国佛教注入了新的血液。没有马,便没有日后盛况非凡的佛教。

而在中国的佛教中有这样一个法相,一种马头金刚。它是观世音众多法相中的一个,能帮助人们降伏妖魔清除魔障的咆哮忿怒形相。对应六观音之中的狮子无畏观音,它以观音为本身,将马头置于其上,所以叫做马头观世音菩萨,是佛教所说六道轮回中畜生道的护法明王。

它的造型多样,一般为颈上挂着一串骷髅头,右手拿着骷髅宝杖,在头上的鬃毛里有绿色小马头,一面、二臂、三眼的造型。而之所有会有这么凶恶的相貌,令世人毛骨悚然是为了利益众生,背后是对众生的慈悲心。

在《吠陀》中有记载,此种法相是智慧、力量的源泉,使人心明眼亮,只要得到它便能获得空前的力量,战无不胜。但六道中畜生道的恶魔得知这件事情,便生出贪心放火焚烧神庙,借此偷出《吠陀》。毗湿奴神感知此事,从肚脐中生出莲花,幻化成马头金刚的形象,在神庙中与恶魔斗法,将恶魔杀死,找回了被偷的圣典。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佛教吸收和发展了一些印度教中的神祗并对他们进行改造,马头金刚便是其中之一。

在中国的《莲花生大师本身传》中有菇扎破坏佛教的传播,观世音菩萨幻化为马头金刚钻进它的肚子内,将它降伏的故事,因此在中国佛教中就产生了马头观音的形象。

由于马在中国古代交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运输的劳力,是人们长途跋涉的脚力,因此马头观世音菩萨又被尊为古代驿站的本尊神。老百姓为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出入平安,纷纷崇信马头观音并将其虔诚供奉。

还有一则典籍中记载着关于马的故事。当时在印度,海上时常发生天灾人祸,而观世音慈悲为怀,常化身马王,徘徊在海边,一旦发现陷入困境中的百姓便会现身帮助大家。而海上有一女鬼,经常变成美人,勾搭海上来往的商人。而很多商人并没有见过如此漂亮的美人,时常被女鬼骗到海上的一座岛中,这时女鬼便将他们杀死,吃他们的肉,饮他们的血。观世音化身的马王看见了,飞上海中,让商人骑着自己逃离苦海,回到平安的地带。

这则故事中带有很浓厚的印度色彩,

可见在佛教未传入中国时,在未受中国文化影响时马便已经在佛教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它是观世音的化身。

在东汉末年还有一座以马命名的寺庙,它就是著名的白马寺。话说东汉末年,汉明帝在寝宫休息时,恍惚间见到一位金光闪闪的金人,缓缓从西边朝自己走来。之后汉明帝便派遣官员到西域求经。在他们带回了白马驮着的佛经和佛像归来后,汉明帝隆重地招待了他们。随同他们而来的还有两位高僧。

汉明帝还专门为两位高僧建造了一座寺庙,这座寺庙便是白马寺。白马寺的由来一是因为纪念白马驮着佛经归来,二是因为白马本身在佛教便有特殊意义。白马在佛教中一直以来便有着各种传说与含意。从此白马寺就这么逐渐发扬光大,受着世人的香火。

传说当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出家时,所乘座骑就是一匹白马。洛阳白马寺的建立预示着印度佛教在中国开始繁衍发展与不断的影响着世人。

白马金刚:从佛教中的白马文化,解读明清小说中白马的含意

二、明清小说中马在佛教中的含意

在明朝小说盛行的时候,塑造了很多马的形象,有善良、有神圣、有高尚等等。但在不同的小说不同的环境中马还体现着不同的含意,马则更多地体现了佛教的文化。

1、意马收缰

家喻户晓的《西游记》,大家都知道《西游记》的原型便是来自与佛教中玄奘的故事。玄奘受着皇帝的期望,带着国家对佛教的向往踏上西行,一路上收下了孙悟空、猪悟能、沙悟净、白龙马四位法术高强的弟子,陪着玄奘斩妖除魔,最终在西天求得真经的故事。

而玄奘和他的各位神通广大的徒弟也得经历各种磨难,修成正果。而其中就有白龙马,虽然白龙马在《西游记》中的戏份不多,但却是真真正正地佛教中的神灵。

他就是小白龙也就是唐僧胯下的白龙马,他原本出身高贵是西海龙王敖闰的玉龙三太子敖烈,因为纵火烧毁殿上的明珠被告忤逆,判处斩刑,南海观世音菩萨看其可怜出面求情,才免于死罪,被玉帝贬到蛇盘山鹰愁涧等候唐僧等人,因为误食唐僧所骑的白马,发生争执,经菩萨调解误会解除,变身为白龙马,驮着唐僧上西天取经。

虽然《西游记》中白龙马的角色不是很出彩,却是必不可少的一位,可以说没有他唐僧是去不了西天的。观音曾说过:“你想那东土来的凡马,怎历得这万水千山?怎到得那灵山佛地?须是得这个龙马,方才去得”,孙悟空被封为齐天大圣,猪八戒原是天蓬元帅,他们法力高强但也背不动唐僧“师父的骨肉凡胎,重似泰山”“遣泰山轻如芥子,携凡夫难脱红尘” 惟有白龙马能驮得唐僧这凡胎肉身。

《西游记》这部小说可以说是佛教的宣传册,不管是主要人物还是妖精都深具佛缘。白龙马的形象也是有深刻的佛教意蕴在里面的。

马在佛教中有着不凡的地位,它是观音的显像,并且白马在中国佛教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佛教传入中国时靠的是白马驮佛经,玄奘西天取经回来也是用白马驮着。白马成为了中国佛教和印度佛教学术交流的纽带,见证了两地佛教文化交往的各个重要历史瞬间。

因此《西游记》在情节中专门构思出让观音点化小白龙,然后让他由白龙幻化为马的情节,为的就是突出观音与马的关系以及白马在佛教中的意义,也为了符合当时真实的历史。这也是为什么最后一章,径回东土五圣成真中,加封小白龙为八部天龙马,而非八部天龙的原因。

这既是表彰小说中小白龙的功绩,更是为了表彰历史上为中印佛教交流做出贡献的白马。除此之外,小说中多次提到“心猿意马”,从章回题目便可看出:心猿归正六贼无踪,蛇盘山诸神暗佑,鹰愁涧意马收缰,心猿空用千般计,水火无功难炼魔等等,整部《西游记》的主题都是围绕心猿意马展开的,马在这里不仅是指现实的马,也用来比喻人内心心思的散乱,西天取经也就是修行、修心的过程,最终要达到“心猿归正,意马收缰”。可谓含意深刻。

白马金刚:从佛教中的白马文化,解读明清小说中白马的含意

2、僧骑白马

细心之人便已发现在众多明清小说中,凡是有关僧侣、和尚、行者等,他们所骑的必定是白马。为何一定得是白马,而不是黄马,黑马呢?

其实这和佛教中马的具体意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佛教中白马意义中重大,无论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摩尼还是玄奘抑或是各位僧侣,他们骑的最多的便是白马。渐渐地白马在佛教中已经成为了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之后的白马慢慢地成了渡时间苦难之人所比骑的坐骑。代表着经历轮回的苦难,走向未来、走向来生,这是由白马在佛教中的特定文化现象所决定的。

白马金刚:从佛教中的白马文化,解读明清小说中白马的含意

3、众生平等

“众生平等”一直以来就是佛教的基本理论体系中的一种。这里所说的平等涉及各方各面,不仅是身份、财富、物质上的平等,还是思想、态度、心性上的平等。佛教讲因果轮回,其实了解了这些再来说众生平等,才算是真正了解了佛教的含义。佛教的因果轮回说,将世间分为善恶两业,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天、阿修罗、人、旁生、饿鬼、地狱六道以及十二缘起。

认为现世的果是由于前世的因,现世的因会带来来世的果。现在你享受荣华富贵是由于前世你积攒德行所得到的,同样现在你所受的各种苦楚也是由于你前世所犯的罪孽造成的,

由此为了让来世能享受到幸福,现世就需积攒福报。众生都处于轮回因果之中,因此世间不存在众生不平等的现象。所以要想真正了解“平等”必须先弄明白这些在佛教中的具体涵义。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摩尼,原本是印度某个国家的王子,但天下万物无奇不有,这位王子偏偏不愿享受荣华富贵,偏偏不愿深受臣民膜拜,一心想弄明白世间疾苦,弄明白为什么这世间是如此的不平等,不和谐。释迦摩尼便在一株菩提树下静静感悟,从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静坐的那一刻起,他便已经下定决心,如不搞清楚这世间的苦难,如想不出办法来拯救这世间的百姓,他便再也不起来。时间就这么一天天流逝,一年过去了,三年过去了,几年过去了。

释迦摩尼突然睁开了眼睛,他在菩提树下顿悟,并且创造出了佛教,令世间的无数处于磨难、困苦中的百姓有了生的希望,有了向上的理由。释迦摩尼是伟大的。他明白众生本不可能平等,要想平等就得坐下来,耐心研习佛教经典,一切的答案都在其中。

“众生平等”,释迦摩尼并没有身先士卒去救助一位位百姓,而是创造了佛教使天下数以万计的百姓能自己感受到答案,“众生平等”的答案就在每个信仰佛教的百姓心中。而且百姓深知在这一世如行了恶,在下一世会得到报应,这些等等思想体制就是释迦摩尼的答案,在菩提树下的几年不仅想明白了许多,而且聪慧的释迦摩尼王子还想出了这样的普渡众生的办法,可谓伟大至及。

白马金刚:从佛教中的白马文化,解读明清小说中白马的含意

总结:

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可谓非常重大,而马作为佛教中独特的佛教形象也在无形中影响着中国文化。无论是戏曲、小说还是诗歌各方各面马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可见一斑。在明清小说中马便已经被打上了佛教烙印。并且马作为观世音众多法相中的一种,也代表着普渡众生,拯救苍生的含意。是佛教在世间的代言人,令无数百姓为之膜拜。它有着帮助世人脱离苦海、普渡天下的佛教理念。

白马金刚:从佛教中的白马文化,解读明清小说中白马的含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