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捐赠了国宝足换几所医院,晚年住院想换病房,却被告知级别不够

如今随着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进入文物古玩收藏界的人也是越来越多,在社会上也引发的文物收藏的热潮。想必大家也知道,物以稀为贵,罕见的文物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它们不仅有着历史的沉淀,也反映了古代人的智慧与技艺。特别是一些稀世珍品,我们大都用国宝来形容。而笔者今天给大家说的这个人,就是捐赠的大批国宝的张伯驹。

他捐赠了国宝足换几所医院,晚年住院想换病房,却被告知级别不够

要想搞文物收藏,没有一定的财力支持肯定是行不通的。年轻时候的张伯驹恰好满足财力雄厚的特点。张伯驹家世显赫,他是张镇芳之子,袁世凯的侄子。年轻时候的张伯驹也是样貌出众,风度翩翩。因此他也和张学良并列,成为民国四公子之一。虽说张伯驹的父亲张镇芳是北洋大臣,但是他对走仕途这一条路是不感兴趣的。他的爱好在诗词歌赋,戏曲书法方面。

他捐赠了国宝足换几所医院,晚年住院想换病房,却被告知级别不够

有关于张伯驹收藏的小故事是有不少的,其中最令他难忘的一次经历就是收藏《平复帖》。民国年间,《平复帖》由恭亲王的孙子溥儒所有。他曾把唐代著名的画作《照夜白图》卖给外国人。这件事让张伯驹十分痛心。后来张伯驹得知溥儒手中持有《平复帖》,他就想要将其购买下来。但是溥儒想要让张伯驹知难而退,就开价20万。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在当时这么多钱要让一个公务员工作300年的时间。后来溥儒急需用钱,张伯驹经过讨价还价,以4万元的价格购买得了《平复帖》。

他捐赠了国宝足换几所医院,晚年住院想换病房,却被告知级别不够

上世纪50年代,故宫博物院收到了一份珍贵的礼物。张伯驹把他收藏的八幅古代字画包括《平复帖》在内,全都捐赠给了故宫博物院。张伯驹捐赠的这些字画每一件都堪称是国宝。张伯驹曾说过,“黄金易得,国宝无二,我买它们不是为了钱,是怕它们流入国外”。这就是张伯驹散尽家财,收藏国宝的初衷。

他捐赠了国宝足换几所医院,晚年住院想换病房,却被告知级别不够

到了张伯驹晚年,他基本上把自己毕生所藏全都捐了出去,他捐赠的那些国宝现在的价值难以估量。由于把家财都拿来进行收藏了,再加上历史的原因,张伯驹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他晚年的日子过得异常艰难。甚至他因病住在集体病房中,想要换一个单人病房,却被告知级别不够。1982年,张伯驹在凄凉中去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