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的特效藥離我們還有多遠?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持續蔓延,全民恐慌的情緒渲染下, “藥物"、"治療"無疑是當下最熱門的關鍵詞,每次當有成功救治病例、藥物取得積極試驗結果的消息傳出,大家就會感慨距離戰勝病毒又進了一步。

那麼真正可以-正面剛並殺死新型冠狀病毒的特效藥距離我們究竟還有多遠?

  1. 病毒——令全世界頭痛不已的“人民公敵

常見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支原體、衣原體和病毒等,相應的,我們可將針對這些病原微生物的藥物大體分為兩類,即針對非病毒微生物的抗生素,與針對病毒的抗病毒藥物。

大眾比較熟識的青黴素、頭孢等抗生素,可通過破壞細菌的細胞壁、細胞膜,干擾細菌蛋白質合成等途徑來消滅細菌。但與有完整細胞結構的細菌不同,病毒本身由病毒基因(DNA或RNA)與蛋白質外殼構成,本身沒有細胞結構,其生存活力"完全依賴於"寄生"在其他細胞中

就是這樣一個微不足道的小東西”,卻十分狡猾,雖然病毒自身沒有任何生命特徵,但當其入侵人體細胞之後,可以利用人體細胞完成自身的複製與繁衍,為了更成功的繁衍與傳播,病毒既可長時間潛伏苟活,又具有超強的進化、變異能力。

由於其種種·流氓"般的行徑,病毒成為了令全世界頭疼的“公敵”,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傳染病,如艾滋病流感、禽流感、重症急性呼吸綜合徵(SARS) 、中東呼吸綜合徵(MERS) 、埃博拉,包括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等等,均是由病毒所致,而醫學界對於病毒始終沒有特別好的辦法。

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的特效藥離我們還有多遠?

2.疫情暴發之下,新藥研發或是老藥新用都是"道阻且艱”

針對病毒所致傳染病的藥物研發,一般包括以下幾種策略:根據病毒的特徵,有的放矢地研發新藥;對既往有效的一些廣譜抗病毒藥物直接進行測試;利用技術手段在數據庫中篩選可能有效的藥物分子,進而擴大範圍,測試更多的、可能有效的"老藥"。

對於新藥研發,需要經過多期嚴格臨床試驗,以充分評估藥物有效性及安全性,其過程往往需要耗費數年,對於急性暴發的新型肺炎而言,顯然並非現階段最佳選擇。

更多的科研人員希望通過後兩種方案來尋找答案。我們可以將現階段的"老藥新用"試驗拆分為以下幾個容易理解的步驟。

  • 篩選出預測可能有效的藥物;
  • 首先在人體外進行細胞試驗,經專業科研人員及臨床工作者充分的討論,最終選定各方面符合條件(包括能夠抑制病毒、起效濃度適宜、已知副作用可控等)的藥物進行下一步試驗;
  • 將藥物試用於合適的患者,通過將使用藥物與未使用藥物的患者的治療效果相比較;
  • ,在樣本量足夠的基礎上,得出有統計學意義的結果後,最終可將這種藥物定性為真正有效的藥物。

實際的試驗過程較上述還要高標準、嚴謹得多,有能力設計並進行相關試驗的人員也是業內屈指可數的人7與團隊,與此同時,還要與多樣且易突變的冠狀病毒搶速度,由此不難看出,所謂特效藥的研發之路,著實困難重重。

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的特效藥離我們還有多遠?

3.為什麼沒有特效藥,也有患者能夠被治癒?

在沒有確認有效的抗病毒治療方法的當下,新型肺炎患者就沒救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持續穩定增長的治癒人數,證明目前並非全然束手無策。

這是因為,面對入侵人體的新型冠狀病毒,我們的身體也並非沒有任何防禦措施,一般人的體內都有一個正常免疫系統,也就是老百姓常說的“免疫力”,當發現有細胞被病毒感染後,免疫細胞白細胞會迅速響應,聚集到病灶處,以殺死病毒,但在發生免疫反應的過程中,大量體液、白細胞聚集到肺部病灶處,可能會影響正常呼吸,同時白細胞的"無差別攻擊”也可能會誤傷正常的肺部細胞,進而導致不良後果

根據這些特徵,醫生所做的工作就是通過各種方法儘可能維持患者的正常呼吸,保證充足的氧氣攝入,同時注意維持其他重要臟器及系統的正常工作,通過這些支持治療手段,保障免疫細胞殺死病毒的基礎條件,協助其發揮效能。此外,對於過度的、威脅生命的免疫反應進行抑制也是重要的治療手段之

與此同時,積極地切斷病毒傳播途徑,做好“早發現、早隔離"等工作,也對戰勝疫情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的特效藥研發,是一項嚴謹而複雜的工作,我們首先必須感謝所有積極投入一線工作的科研人員、臨床工作者,並向他們致敬。此外,對於網絡上關於新藥、新療法的信息,尤其是尚處於體外測試階段的研究成果報道,應保持更理智、客觀的態度。我們希望這些研究進展的報道能夠讓大家看到一線人員的努力,並樹立起戰勝疫情的信心,也期待經過這些努力之後,能夠早日尋到根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好方法!

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的特效藥離我們還有多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