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大橋俯視下的美國海軍(下)


繼續上篇,進入60年代,金門大橋和軍艦的合影終於進入彩色時代。

1963年

金門大橋俯視下的美國海軍(下)

1963年12月27日,“伍德羅·威爾遜”號戰略核潛艇(SSBN-624)- 拉菲特級7號艇,由美國第28任總統的名字命名。它於當天服役,正駛離瑪爾島海軍造船廠。拉菲特級是美國第三代彈道導彈核潛艇,共建造31艘,是美國海軍產量最大的彈道導彈核潛艇。

到1967年,美國海軍共擁有31艘拉菲特級、5艘伊桑·艾倫級和5艘喬治·華盛頓級,41艘彈道導彈核潛艇共可攜帶656枚核彈頭,形成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下核威懾力量。

有趣的是,水下排水量達到8380噸的“伍德羅·威爾遜”號在1990年被轉為攻擊型核潛艇,編號也改為SSN-624,執行了4年特種任務後才退役關於美國特種核潛艇的更多軼聞,參見美國海軍也有小龜背。




1973年

金門大橋俯視下的美國海軍(下)

1973年2月,“黑線鱈”號攻擊型核潛艇(SSN-621)- 14艘長尾鯊級的最後一艘。長尾鯊級是美國所有現代核潛艇的先驅,採用了許多創新設計,包括低矮型圍殼、圍殼舵、十字尾舵、單軸單槳、減振浮筏靜音技術、艇艏球型聲吶、計算機控制武器系統、遠程反潛武器以及首次採用的高強度鋼。從長尾鯊級攻擊核潛艇開始,美國核潛艇在整體工藝、靜音能力、聲吶偵測等方面便遙遙領先世界其它國家。




1982年

金門大橋俯視下的美國海軍(下)

1982年3月4日,“企業”號航母(CVN-65)駛入舊金山港。

第8代“企業”號是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也是美國海軍艦身最長的軍艦,長達342.3米(第二長的福特級艦長335.8米),同時還是世界上裝備核反應堆最多的艦艇,共安裝了8座A2W核反應堆,開創了核動力航母的先河。其20節/40萬海里的續航距離、持續30節的巡航速度、安裝有相控陣雷達的方形艦島、強大的艦載機、航空燃料和武器裝載能力在60年代都顯得鶴立雞群,最終以優異的性能和戰績促使美國海軍轉向全核航母艦隊。

除了參與歷次戰爭,“企業”號最著名的行動無疑是1964年和“長灘”號、“班布里奇”號巡洋艦組成“全核艦隊”,沿著1907-09年“大白艦隊”環球航行的航線,進行了史無前例的全核動力航空母艦編隊環球航行。途中沒有加油和補給,歷時64天,總航程32600海里,充分顯示了核動力艦艇的強大續航能力。

“企業”號繼承了第7代“企業”號“大E”的綽號,在美國海軍服役51年,是海軍在役時間最長的航空母艦,2012年12月1日退役儀式,第9代“企業”號將是福特級3號艦。




1985年

金門大橋俯視下的美國海軍(下)

1985年5月28日,於1980年退役的“鸚鵡螺”號核潛艇(SSN-571)在海軍拖船QUAPAW號(ATF 110)的拖曳下離開舊金山,返回它的出生地也是歸宿地 — 康涅狄格州新倫敦,作為美國潛艇部隊博物館的永久展品,一艘劃時代的潛艇就此光榮謝幕。

“鸚鵡螺”號是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潛艇,第一艘從冰下穿越北冰洋的潛艇,第一艘到達北極點的船隻。“鸚鵡螺”號開創了核動力艦艇的先河,是現代潛艇技術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它輕鬆打破所有常規潛艇保持的最長潛航距離和最快持續潛航速度記錄,並在作戰演習中顯示出核動力帶來的強大作戰能力,可以輕而易舉地擊敗反潛航母編隊,為潛艇與反潛戰略戰術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金門大橋俯視下的美國海軍(下)

1985年10月12日,“佩裡硫”號兩棲攻擊艦(LHA-5)- 塔拉瓦級5號艦,進入舊金山灣參加舊金山艦隊周。

十分重視兩棲作戰的美國海軍和陸戰隊繼60年代建成7艘1萬8千噸級的硫磺島級兩棲攻擊艦後,又在70年代建成了5艘4萬噸級的塔拉瓦級,與船塢登陸艦和坦克登陸艦配合形成強大的兩棲投送能力;90年代起又建造的8艘4萬1千噸級黃蜂級兩棲攻擊艦。

“佩裡硫”號已於2015年退役,被最新一級4萬5千噸級的“美國”號取代,美國級計劃建造11艘。在配備F-35B垂直起降戰鬥機後,兩棲攻擊艦將成為美國的隱形航母力量,極大地提高了作戰能力和部署彈性。

金門大橋俯視下的美國海軍(下)

同一天,“卡爾·文森”號(CVN-70)和“企業”號雙航母編隊駛入舊金山灣,這是當時美國四艘核動力航母中的一半。打頭的是“企業”號,後面跟著“佩裡硫”號,還有至少3艘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5艘其它驅護艦,“卡爾·文森”號身後的則是“阿肯色”號核動力巡洋艦。

1980年裡根總統上臺後提出雄心勃勃的“600艦”海軍擴張計劃:將四艘“衣阿華”級戰列艦現代化改裝重新入役;延長老舊軍艦的服役期限;宣佈一攬子新的造艦計劃;加快尼米茲級航空母艦的建造速度,美國海軍規模達到二戰後的鼎盛時期。




1986年

金門大橋俯視下的美國海軍(下)

1986年5月10日,“密蘇里”號戰列艦(BB-63)駛入舊金山灣。這艘美國最著名的戰列艦從1984年開始在長灘海軍船廠進行現代化改裝,加裝了戰斧巡航導彈、捕鯨叉反艦導彈、密集陣等現代武器裝備,這是1986年完工時的嶄新狀態。當年該艦進行了一次環球航行以紀念80年前的大白艦隊環球航行,1987年5月10日重新加入現役。1990年參加海灣戰爭,1992年3月31日第二次退役。

41年前,日本投降儀式就是在“密蘇里”號的前甲板上舉行的,“密蘇里”號也因此名垂青史。不過當時雖然盟軍的頭頭腦腦幾乎全部出席,戰功最大的斯普魯恩斯上將卻不在現場,為了預防日本人可能的任何瘋狂報復舉動,他留在沖繩海面的旗艦“新澤西”號上全面戒備。

順便說一句,斯普魯恩斯最中情的還是老旗艦“印第安阿波利斯”號上的海軍上將艙,因為印第安納波利斯是他的故鄉。該艦在沖繩被神風擊傷回國修理後,他把旗艦移到了“新墨西哥”號戰列艦上。但“新墨西哥”號在1945年5月12日又被2架神風撞中,當艦員們心急火燎地到處尋找斯普魯恩斯時,卻發現海軍上將正操著消防水龍滅火呢。鑑於“新墨西哥”號受損輕微,沖繩戰役期間斯普魯恩斯沒有再更換旗艦。(大家可能也看出來了,我就是斯普魯恩斯的鐵桿粉絲)




1992年

金門大橋俯視下的美國海軍(下)

1992年3月11日,“傑克遜維爾”號攻擊核潛艇(SSN-699)- 洛杉磯級12號艇,在洛杉磯級總共62艘的龐大家族裡,前31艘沒有配備垂直髮射系統,目前除了“傑克遜維爾”號均已退役,讓位給新一代的弗吉尼亞級。

“傑克遜維爾”號天生反骨,是著名的撞船大王,在36年服役生涯中經歷過4次撞船:1982年3月22日在諾福克外海同一艘土耳其貨輪相撞;1984年9月21日在切薩皮克灣和一艘駁船相撞,聲吶罩被毀;1996年5月17日在切薩皮克灣出口和一艘沙特集裝箱船相撞,水平舵和尾舵受損;2013年1月10日在波斯灣巡航時和一艘小漁船相撞,潛望鏡被撞掉,艦長和執行官被撤職查辦。

其它光榮事蹟還有:1988年參加了抗爆衝擊試驗,然後在船廠裡躺了三年,為整個洛杉磯級做了一次犧牲;2004年在普利茅斯海軍船廠維修時發生過小規模的火災。大概因為出事多,在船廠裡待的時間也多,“傑克遜維爾”號是前31艘裡最後一艘退役的,去年才完成最後一次巡航,將於明年退役。




2002年

金門大橋俯視下的美國海軍(下)

2002年10月6日,“賽茲”號護衛艦(FFF-14) - 佩裡級8號艦,美國海軍最後一級護衛艦;戰後建造的數量最多的護衛艦,共51艘;也是美國海軍第一種在艦上重要部位敷設凱夫拉裝甲板的艦艇。

在一向追求高大全的美國海軍中,佩裡級是個另類,作為“高低搭配”中的低端護航艦,專幹巡邏、警戒、反潛、護航一類苦活累活。它設計簡單、皮實耐用、造價低廉,首艦價格不到4500萬美元,只相當於同期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的1/5,有效緩解了美海軍擴軍的經費壓力。

雖然設計簡單,但佩裡級的防空、反潛、反艦能力均衡,服役期間表現十分稱職,在美國海軍任勞任怨打雜了38年,最後一艘“考夫曼”號2015年9月才退役。而臺灣海軍剛剛像撿到寶一樣攬下兩艘退役的佩裡級,補充日益老舊的艦隊。




2006年

金門大橋俯視下的美國海軍(下)

2006年3月19日,“約翰·埃裡克森”號艦隊油船(T-AO-194) - 亨利·J·凱撒級8號艦。4萬噸級的凱撒級可以攜帶18萬桶船用和航空燃料、8個20英寸冷凍集裝箱,擁有690平米的乾貨堆放區。

在美國海軍全球部署的艦隊背後,有一支龐大而先進的補給船隊提供支持,分別為15艘艦隊油船T-AO、10艘乾貨彈藥船T-AKE和2艘快速戰鬥支援艦T-AOE。現在更傾向於使用T-AO加T-AKE的組合,而削減T-AOE的數量,以提高補給效率和靈活性。




2007年

金門大橋俯視下的美國海軍(下)

2007年10月6日,“肖普”號驅逐艦(DDG-86),伯克級36號艦,2002年才入役。

進入21世紀之後,隨著老舊軍艦的不斷退役,美國海軍用一種財大氣粗的方式簡化了艦種結構 - 全燃氣輪機化、全宙斯盾化,水面作戰艦艇只保留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和伯克級驅逐艦兩種。提康德羅加級主要負責防空和反導,剩下所有護航、反艦、反潛、警戒、臨檢等重活髒活都留給了伯克級。繁雜的勤務、高強度的部署導致艦員訓練不足、疲勞過度,從而導致去年的多起撞船事故。

2007年“肖普”號曾被作為電影“ 變形金剛”的拍攝場地。2010年8月1日,它在加州外海曾和一艘6米長的民用小艇相撞,該艦沒有損失。(又是撞船,給大家留個引子,後面會專門寫一篇關於撞船的文章,其實已經寫好了。)




2008年

金門大橋俯視下的美國海軍(下)

2008年10月12日,“好人查理號”兩棲攻擊艦(LHD-6)- 黃蜂級6號艦參加舊金山艦隊周。第3代“好人查理號”滿載排水量 40500噸,比53年前的第2代艦隊航母還要多出近四千噸。出於對光榮戰史的傳承,美國新建造的兩棲攻擊艦大多沿用二戰時期航空母艦的名字。

黃蜂級進行兩棲攻擊時它可搭載30架CH-53D/E、CH-46E、AH-1W、SH-60B/F直升機和6架一8架AV-8B型飛機;擔任制海任務時可搭載20架AV-8B型飛機和6架SH-60B/F反潛直升機,作戰能力超過大多數國家的中小型航母。




2010年

金門大橋俯視下的美國海軍(下)

2010年6月25日,“瓦良格”號巡洋艦 - 光榮級3號艦,駛過金門大橋,當天舊金山萬人空巷。

這可不是穿越劇,這艘俄羅斯太平洋艦隊的旗艦對舊金山進行了俄海軍147年來的首次友好訪問。上一次俄艦造訪舊金山和紐約還要追溯到1863年美國內戰期間,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派出艦隊向北方的聯邦表示支持。原來兩個互相爭鬥幾十年的冤家對頭一個半世紀前還有一段小友誼。

金門大橋俯視下的美國海軍(下)


美方陪同的是“邦克山”號巡洋艦 (CG-52)- 提康德羅加級6號艦,也是第一艘裝備垂直髮射系統的“宙斯盾”艦,簡潔的風格和光榮級形成鮮明對比。




2015年

金門大橋俯視下的美國海軍(下)

2015年10月9日,“科羅拉多”號瀕海戰鬥艦(LCS-4)- 獨立級2號艦參加舊金山艦隊周。

用於全球沿海水域作戰、選用科幻的三體佈局、隱身外型、高達50節的航速、根據不同任務“即插即用”的戰鬥模塊、搭載無人飛機、無人水面和水下載具,瀕海戰鬥艦從計劃上看非常完美而前衛,難怪美國海軍對其寄予厚望。

但計劃沒有變化快,出於對全球戰略形勢發展 - 也就是中國崛起速度的錯誤判斷,瀕海戰鬥艦現在變成了造價昂貴、火力貧弱、故障叢生、戰鬥模塊轉換困難的代名詞,只能執行近岸偵察、反水雷、特種滲透等輔助任務。美國海軍硬著頭皮把手上的訂單造完後也將轉向更傳統的護衛艦設計。

關於瀕海戰鬥艦和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這兩棵張歪了的科技樹,以後有機會再細談。




2016年

金門大橋俯視下的美國海軍(下)

2016年10月3日,“聖迭戈”號兩棲船塢運輸艦(LPD-22)- 聖安東尼奧級6號艦參加舊金山艦隊周。

2萬5千噸級的聖安東尼奧級是美國海軍新一代兩棲船塢登陸艦,已服役11艘,在建1艘,追加1艘訂單。它整合了坦克登陸艦(LST)、貨物運輸艦(LKA)、船塢登陸艦(LSD)和船塢運輸艦(LPDS)的功能,簡化了艦種結構,增強了兩棲投送能力。但該級艦在建造、海試和服役過程中問題層出,反映出美國軍艦建造能力和質量的日益下滑。




81年潮起潮落,雲捲雲舒,艦來艦往。如今往來於金門大橋下的軍艦已經和過去大有不相同,它們來此的目的也完全不一樣了。

過去舊金山是整個西海岸最重要的艦船修造中心和軍港,擁有著名的舊金山海軍造船廠和馬爾島海軍造船廠。

舊金山海軍造船廠成立於1870年,1941–1974年間為海軍擁有,鼎盛時期曾出現同時維修三艘航母的壯觀場景:

金門大橋俯視下的美國海軍(下)

1971年的航拍照片,前方為珊瑚海號(CV-43),後排左側為漢科克號(CV-19),右側為突擊者號(CV-61)

當年也正是在這裡將原子彈部件裝載到“印第安阿波利斯”號上的,龐大的戰列艦龍門吊就是船廠的標誌。

金門大橋俯視下的美國海軍(下)

馬爾島海軍造船廠的歷史更悠久,1854年開始造船,美國在西海岸建造的唯一一艘無畏戰列艦“加利福尼亞”號、瓜島海戰中著名的“芝加哥”號、“舊金山”號重巡洋艦都是在這裡建造的。二戰開始該廠主要修造潛艇和驅逐艦,甚至英國的巡洋艦和蘇聯的潛艇都來此修理,戰後這裡也是西海岸唯一能建造核潛艇的造船廠,生產一直持續到1970年。

金門大橋俯視下的美國海軍(下)

1939年4月1日在馬爾島海軍造船廠下水的“劍魚”號潛艇,是二戰中取得首個戰果的美國潛艇

所以70年代以前經過金門大橋的艦艇,不是完工下水海試,就是返回基地或者返廠維修。

里根時代後美國海軍的規模逐漸萎縮,西海岸已經完全喪失了造艦能力。海軍基地集中到西雅圖和聖迭戈兩端,舊金山不再是海軍的常駐地點。如今海軍艦艇進入舊金山灣,主要就是為了每年一度的“艦隊周”慶祝活動。

“艦隊周”是美國規模最大的軍民共建活動,每年在十幾個城市舉行,其中最隆重、最著名的就是舊金山和紐約的“艦隊周”。各地在為期7天的“艦隊周”內舉行各種和海軍相關的慶祝活動,藍天使表演隊也通常會到場表演。如果是臨海城市,將有現役軍艦出席,普通市民有機會登艦參觀。

金門大橋俯視下的美國海軍(下)

“藍天使”飛躍金門大橋,但是它們是絕對不會從任何橋洞之下穿越的,參見2018 Abbotsford航空展 (下)- 藍天使和雪鳥。

如今美國海軍規模縮水,出席“艦隊周”的艦艇數量也越來越少,像2018年的舊金山“艦隊周”就只有“好人查理”號兩棲攻擊艦、“曼徹斯特”號濱海戰鬥艦和加拿大皇家海軍的“溫哥華”號護衛艦及一些輔助船隻,當年雙航母編隊入港的盛況不復再現。

金門大橋俯視下的美國海軍(下)

預告一下2019年舊金山艦隊周時間:2019年10月7-14日,目前尚未公佈明年參加艦艇的名單。




彩蛋一:帝國星際驅逐艦駛入舊金山灣,照片上不是金門大橋,而是舊金山市區另一側的海灣大橋,五百年後或許能見到這樣的景象。

金門大橋俯視下的美國海軍(下)

彩蛋二:《燃燒的島群》裡查爾斯·惠特尼出場時“海馬”號遊艇的航行路線。

金門大橋俯視下的美國海軍(下)

《燃燒的島群》是我看的第一本軍事小說,從中學開始翻看了無數遍,很多地方都能背出來了,令我從此對太平洋戰爭非常著迷。這次去舊金山,忽然想起小說第二章開始的那段情節,於是在地圖上找了一下,從金門大橋東北的理查德森灣繞道金門大橋,然後沿著舊金山市區北岸過海灣大橋,直到舊金山機場附近,全程35公里。

非常欽佩宋宜昌先生廣博的學識和優美的文字,在剛剛改革開放、沒有互聯網、沒有Google地圖的1983能寫出這樣一部史詩般的戰爭鉅著,對整個太平洋戰場的地理環境瞭如指掌,非常不簡單。他是宋平的兒子,標準的紅二代,能潛心專研軍事戰略,更加不簡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