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發佈的微信大數據,公開了1200萬又宅又喪的成年人

剛發佈的微信大數據,公開了1200萬又宅又喪的成年人

這屆年輕人,好像越來越不愛出門了。

對他們來說,蹦迪、聚餐、逛街已經失去了吸引力。對週末的計劃,就只有簡單的一個字:宅。

就在昨天,微信剛剛公佈了一份“過分真實”的報告:

在2019年的週末中,有1200萬成年人(微信用戶),步數沒有超過100步。

剛發佈的微信大數據,公開了1200萬又宅又喪的成年人

《2019微信數據報告》 / 微信派

數據中有一個有趣的細節:

剛發佈的微信大數據,公開了1200萬又宅又喪的成年人

點贊背後,可能是揶揄和提醒,或許,還有羨慕和默契。

放眼身邊的80、90後,無論是單身,還是已婚,都對“出門”不怎麼感興趣。

一個人在家,打遊戲,刷微博,睡到自然醒,外賣搞定一天伙食,不用化妝、不用應酬,更不用和陌生人說話。

足不出戶,成了他們對週末最起碼的尊重。

1宅,生活裡的高光時刻

週末開始前,許多人在下班的地鐵上,就開始規劃完美的休息日。

滿格WIFI,外賣,耳機,遊戲,視頻APP……

概括一下,就是手機和床。

床上一躺,房門一關,世事紛擾,與我無關。

“宅”,從一個略帶貶義的名詞,變成了許多人忙碌生活裡的高光時刻。

至於選擇週末宅在家的原因,每個人都能給出不同的理由。有的是因為懶(沒)得(錢)折騰。

錢包的厚度,直接影響週末的活躍度。

為了出門而早起的那一瞬間,就感覺自己損失了一個億。

人均200元的餐館吃完(拍完、修完、定位完),又遇上剛剛爆火的網紅奶茶,端著剛買的去冰三分糖,順路就走進了電影院……

一天快要過去,差不多到了回去的時候,打車意味著財政狀況雪上加霜,擠地鐵和公交又毫無幸福感可言。

終於回到屬於自己的小單間,進門的一刻,免不了要發出滿足的嘆息:可算回來了。一瞬間真是懊惱萬分:這麼累的週末,和上了一天班有什麼區別?

剛發佈的微信大數據,公開了1200萬又宅又喪的成年人

在屬於自己的空間裡,才能有屬於自己的時間。

“百步青年”們已經參悟出了人生哲理。

那個需要妝容精緻、舉止得體的世界,被隔絕在了門外。

抱著手機用各種姿勢癱在床上,放鬆的不僅是頸椎和腰間盤,感覺整個靈魂都被捋平了、心靈復甦了。

剛發佈的微信大數據,公開了1200萬又宅又喪的成年人

足不出戶的他們,在假期成了“一灘爛泥”,但只看到“懶”和“宅”,可就太冤枉他們了。

2被工作榨乾的年輕人

在2020年還沒到來的時候,“第一批90後已經30歲了”衝上了微博熱搜。

“90後中年危機的表現”、“90後的老年生活真香”,玩笑與自嘲背後,是“90後”與日俱增的壓力和用生命工作的苦衷。

剛發佈的微信大數據,公開了1200萬又宅又喪的成年人

剛發佈的微信大數據,公開了1200萬又宅又喪的成年人

“我已經不愛笑了,脾氣也越來越沒那麼溫順,就像一隻隨時準備炸毛的貓。”

一個剛剛工作的網友如此形容工作後的自己。

有一個關於“工作後壓力”的調查,點贊數最高的一些壓力來源,個個讓人窒息:

“忙碌不堪卻沒有變強。”

“日復一日做一樣的事情,量變卻不能引起質變。”

與人相處很複雜,想法意見從來不被採納,越來越沒有工作的激情。”

有個段子說:工資,就是公司給的精神損失費。

調侃之餘,工作帶給成年人的疲憊讓人笑不出來。

中國青少年新媒體協會2019年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47%的青年選擇將“奮鬥”作為時代關鍵詞;2018年有1400萬青年晚8點後叫外賣到辦公區。

工作日的白天讓人疲憊,下班回家後,也只想躺著,失去了做事的慾望。

剛發佈的微信大數據,公開了1200萬又宅又喪的成年人

不是我不想打遊戲,我只是太累了,想一個人靜靜

不經意間,時間又跳到了第二天零點,整個人也會瞬間變沮喪:

又是新的一天了,新的工作、新的社交、新的客戶、新的方案,不變的,是不高的薪水和遙遠的KPI……

有時候不是不想睡,而是不敢睡。

“90後”梁女士在某IT公司任市場部負責人,在她的工作群裡,領導凌晨1時、3時、4時、5時都發過消息,經常要回“收到”。

“上次凌晨4點收到消息沒回復,結果領導第二天還拿到會上來說,說不回覆是工作態度有問題。”

剛發佈的微信大數據,公開了1200萬又宅又喪的成年人

“凌晨4點沒回消息,第二天被領導說態度有問題” / 成都商報 新華網

有過類似辛酸經歷的人不在少數。

凌晨冷不丁發來的一條消息,一秒把人拉回工作時間;

領導無視雙休日,發過來一項新任務,“今天就要”

下班路上收到消息,立刻抱著電腦坐在公交站改稿;

同事遇到了芝麻大點的問題,一個求助電話就打了過來。

必須秒回,不能失聯……

人人喊著“到點下班”的口號,身體卻誠實地執行7*24小時超長待機。

剛發佈的微信大數據,公開了1200萬又宅又喪的成年人

剛發佈的微信大數據,公開了1200萬又宅又喪的成年人

在職場中打拼,可以不在辦公室,但不能身邊沒手機。

想請一天假,暫時逃避一下工作壓力。

可不斷“有人@你”的微信群,一個接一個打來的工作電話,讓請假在家,變成了只是換個地方工作。

工作時間、非工作時間,全都被工作擠佔,自然會產生“我太難了”的疲憊感。

剛發佈的微信大數據,公開了1200萬又宅又喪的成年人

剛發佈的微信大數據,公開了1200萬又宅又喪的成年人

掙脫工作的束縛、屏蔽微信工作群,允許自己手機靜音,擁有一段完全屬於自己的時間……

放空自己,什麼都不做,已經成了深陷職場的成年人最大的奢望。

3成年人,逐漸被社交拖垮

席慕蓉在《獨白》中說:

“為了搏得他人的稱許與微笑,我戰戰兢兢地將自己套入所有的模式所有的桎梏。走到途中才忽然發現,我只剩下一副模糊的面目,和一條不能回頭的路。”

“一副模糊的面目”,戳中了多少成年人。

在不同的社交場合,我們熟悉地扮演著各種角色,卻漸漸找不回真正的自己了。

“我天性不宜交際。在多數場合,我不是覺得對方乏味,就是害怕對方覺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願忍受對方的乏味,也不願費勁使自己顯得有趣,那都太累了。”

社交的累,並非披星戴月、早出晚歸帶來的勞累,更多的是一種心累。

要忙著揣測領導的暗語:“看著辦”,是怎麼辦?“知道了”,然後呢?突然甩過來的鏈接,是要我幹什麼?

還要琢磨同事的小心思:怎麼我一出現,他們都不說話了?她的朋友圈是什麼意思,我該點贊嗎?

剛發佈的微信大數據,公開了1200萬又宅又喪的成年人

日常給同事的各大社交平臺點贊 /《風平浪靜的閒暇》

這些都讓越來越多的人不堪重負。

複雜的社交規則,比困難的工作還難以弄懂。

被稱為“辯論之神”的黃執中在接受採訪時,他多次強調自己“不會聊天”的個性。

在黃執中看來,社交場合是有語言“模式”的,他弄不懂,因此他選擇一言不發。

什麼時候該捧,什麼時候該踩,什麼時候該打岔,什麼時候該附合,什麼時候該說話,什麼時候該閉嘴……

社交中充斥著察言觀色,對許多年輕人來說,無疑是在生活帶來的疲憊之上,再加一層暗流湧動。

剛發佈的微信大數據,公開了1200萬又宅又喪的成年人

美劇《生活大爆炸》中,謝爾頓是一個生活極其規律的人,就連坐沙發,都幾年如一日地坐在同一個位置。

直到某一天,朋友們發現,他經常在下午2點後,神秘消失20分鐘。

剛發佈的微信大數據,公開了1200萬又宅又喪的成年人

朋友們開始跟蹤謝爾頓,發現了他消失時的“秘密基地”:一間儲藏室。

儲藏室內空空如也,只有黑板上一個數字:43。

朋友們紛紛開始猜測它的含義,認為謝爾頓可能在研究“蟲洞”,又或許43是宇宙被毀滅的次數……

剛發佈的微信大數據,公開了1200萬又宅又喪的成年人

但其實答案很簡單,這個儲藏室,並不是什麼捕獲外星人的“秘密基地”,而是謝爾頓一個人踢毽子的地方。

剛發佈的微信大數據,公開了1200萬又宅又喪的成年人

43,是謝爾頓踢毽子的個數。

剛發佈的微信大數據,公開了1200萬又宅又喪的成年人

當工作和社交佔領了我們的生活,消耗著我們的精力和情緒,連無所顧忌地開懷大笑都成了奢侈品。

找到與自己獨處、放空的時間,反而是年輕人最珍惜的時光。

周國平曾說:“我獨處時最輕鬆,因為我不覺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無需感到不安。”

在完全屬於自己的時間,想宅就可以宅,想躺就可以躺;

想不回微信就直接屏蔽,想不接電話就完全靜音……

畢竟,獨處時你需要取悅的,只有你自己。

4與自己獨處,不丟人

叔本華說:“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他自己。”

曾經,“合群”意味著成功,意味著被喜歡,意味著被社會所接受。

現在,“不合群”卻成為了年輕人拯救自己的方式。

他們“不合群”,並非是因為他們不夠優秀、不會做人,只是因為他們不想合群。

《奇葩說》中,顏如晶說過一句話:

不合群,只是表面孤獨。

合群了,就是真的內心孤獨。

剛發佈的微信大數據,公開了1200萬又宅又喪的成年人

這正是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在自己的小窩裡宅著度過週末的原因。

與朋友圈裡“豐富多彩”的生活相比,宅在家裡顯得有點普通。

但是普通的“宅”,可以讓人獲得喘息的機會。

在自己的小窩裡,讓自己完全屬於自己。

疲憊的身體能得到放鬆,給“被生活掏空”的自己再次加滿勇氣。

然後帶著更好的自己,繼續前行。

讓我們沉迷的,不是一個小小的房間,而是那一份小小的自由、小小的治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