賺流浪漢和吸毒者的錢,這樣的投資你敢嗎?


賺流浪漢和吸毒者的錢,這樣的投資你敢嗎?

Photo by Sharon McCutcheon on Unsplash


1.謝倫娜的生意經


在謝倫娜看來,沒有比房地產更好的投資了。

謝倫娜是靠著美國威斯康星州密爾沃基市舊城區吃飯的企業家。她曾做過小學老師,但對自己的工作提不起勁。

開始投資房產以後,情形改變了。

她是在舊城區投資用於收租的房子——靠著收租、重複貸款,以及私人房地產投資商放的高利貸,謝倫娜的房子越買越多。

做房產投資,當然要有定位。

密爾沃基的租房市場,有幾類客戶:一類是中上層人群,他們考慮自己的喜好與需求;一類是“逐水草而居”的年輕人;還有一類,是買不起房子、又沒資格住政府公租房的窮人。

謝倫娜決定專攻第三類,做貧窮黑人的生意。

她擁有數十個出租單位,全部集中在舊城區,因為她的目標客戶在這裡。收租之餘,她還在做“信用修復”(Credit Repair),也就是類似代償的生意,同時成立了一家投資公司。

此外,她購置了兩輛15座的小巴,開了家叫“獄友快線”的公司,接送去威斯康星州北部探監的那些女朋友、媽媽和孩子們,一張票收25到50美元不等。

你知道,老城區窮人聚居的地方,多半犯罪率比較高。

就這樣,謝倫娜靠著舊城區,以房產投資為核心,結合一些延伸的服務,很聚焦地服務她的目標人群。


2.貧民區的生意好做嗎?


謝倫娜是在美國次貸危機之後開始大舉做房產投資生意。危機後的密爾沃基,房價跌至谷底,但房租高得出奇。

窮人買不起房子,只能租。所以有人說,貧民區成了租房生意的一脈金礦。

很多人說,做生意要靠近富人。沒曾想,靠近窮人也有機會。

當然,面向貧民區的生意,也有其難處。想要在沒錢的人身上賺到錢,甚至通過規模效應形成超額利潤,也不太會是一帆風順的事情。

很多美國窮人索性不工作,就靠著聯邦政府的救濟金生存,也樂得自在;或者很多黑人單親媽媽一個人帶著孩子,根本沒辦法參加工作,只能依賴政府救濟——在這些人身上賺錢,意想不到的麻煩也多。

謝倫娜作為收租者,面對的是被貧窮、暴力和毒品裹挾著的一個人群,而這個人群,恰是她豐厚收入的來源。因此,她不得不面對各種因暴力、毒品等產生的社會問題,抑或人身安全問題。

這個人群,有的是教育程度很低的黑人,有的是從中產掉落下來的新貧民。貧困的原因當然不盡相同,但也脫離不了失業、毒品和犯罪等主要因素。

有些時候,房租佔掉了貧困家庭總收入的7成。政府的救濟金固然準點發放,但依靠救濟者僅靠救濟金的3成也很難安排生活,導致不時拖欠房租——按照美國的法律,他們若無法正常繳納房租,可以被逐出家門。

調查顯示,每年因為繳不出房租而被掃地出門的美國國民,數以百萬計。

謝倫娜周旋於常被掃地出門者中間。有時候,她看著各種底層人生,也會心生悲憫之心;有時候,她會想,我同情他們,誰又來替我擔憂銀行的房貸呢?

賺流浪漢和吸毒者的錢,這樣的投資你敢嗎?

Photo by Johnny Cohen on Unsplash


3.華人難以駕馭的生意


很多華人喜歡在美國投資房產。有的是通過投資商業地產基金,有的直接投資實物資產,包括商業地產和住宅投資。

在很多年裡,中國人一直是美國住宅市場的頭號買家,就連加拿大人也排在後邊。再後邊,跟著的是印度、英國、墨西哥等國家的房產投資者。

華人歷來偏好投資房產。這兩年,受到中美之間貿易摩擦和國內資本管制日趨嚴厲的影響,華人在美國房地產市場上的份額下降較大。《華人家族財富》此前有不少相關的文章,講述過這些事情。

其實,華人對租房市場同樣不無興趣。只是,國內的租房市場並無吸引力,但美國和加拿大不同。美加租房市場的發育程度以及投資效率都比國內要高出不少。

可以確定的是,華人寧可投資中產社區、留學生公寓等,也不太會去做謝倫娜的投資生意。

混在美國貧民區中且能遊刃有餘——這一點,華人並不在行,基本上也是難以駕馭的事情。

賺流浪漢和吸毒者的錢,這樣的投資你敢嗎?

《掃地出門》封面


4.“美國城市的貧窮和暴利”


謝倫娜的故事,是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教授馬修·德斯蒙德寫在他的一本非常優秀的社會學著作《掃地出門》中。

這本書的副標題是,“美國城市的貧窮和暴利”。

貧窮中,也能產生暴利。

馬修當然不是從房產投資的角度來寫這本書。用他自己的話說,道德批判是基本的立場。他帶著同情的態度來敘寫美國底層人民的苦痛與艱難。儘管這是一本嚴肅的著作,但閱讀者同樣能在細膩的田野調查中,讀出可貴的悲憫之心和政策思考。

不同閱讀者會有自己的不同的延伸感受。牛津大學人類學教授項飆以深度紀錄片來形容馬修的這本《掃地出門》。而我,則在其中看到了美國底層所不為人所熟知的一面,以及貧民區裡的房產生意。

我喜歡這本書,於是寫出來跟朋友們分享,也希望自己有機會時,去看看密爾沃基的老城區和謝倫娜的客戶們。


《華人家族財富》所刊發的文章及觀點,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閱讀者請根據獨立判斷做出投資決策,《華人家族財富》不對投資後果承擔法律責任。


- The End -


撰文 汪曉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