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我們一直都誤解了旅行的意義

閱讀和旅行是人們充實自己比較常見的方式,人們常說的旅行帶給自己的所謂體悟、思考,其實通過閱讀也基本可以給我們帶來相同的效果,閱讀又是相對方便且成本較低的方式。但是,多數人沒有養成閱讀的習慣,難以安靜地坐在書桌前,通過有時令人感到乏味的閱讀去體悟、去思考。而

旅行過程中所能見到的人、景、事等充滿著多樣性、趣味性、未知性往往又是令人著迷的,無法做到“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總是興之所至了吧。

旅行久已被“詩與遠方”包裝與裹挾,常在文青的文字言語中被賦予修行、朝聖般的意義,有時不免期待著借旅行而達到生命意義上的蛻變。其實,旅行對於我們大多數常人而言,只不過是對苟且現實的暫時逃避,借“詩與遠方”的旗號從混沌浮世躲進幻想王國中,“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原來我們一直都誤解了旅行的意義

旅行結束,從旅行時的間歇性高潮,轉入到正常工作後的長期性平淡和對旅行的持續性上癮,現實的無聊渾噩又刺激著我們對自由浪漫的嚮往,浮躁、壓抑亦觸發我們對旅行的幻想寄望。旅行過後,除了滿身疲憊、一肚子不吐不快,轉身搬磚吃土,貌似也沒有什麼了。旅行,於我們大多數碌碌常人而言,不過是庸常生活的調味品,生活這碗麵難掩味寡,加上一撮鹽只為把它吃完聊以果腹,偶爾也只沁出一額頭幸福的熱汗。一成不變是常態,旅行對多數人的改變或許是讓這一成不變能夠一成不變

原來我們一直都誤解了旅行的意義

相較而言,我們形形色色的人讓旅行改變得更多一些吧。我們每個人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維方式、經濟條件、價值取向、行為模式等讓到達同一個目的地的旅行擁有了多種的形式,也豐富了旅行本身的內涵,賦予旅行更多的標籤和符號,使得旅行從形式到內涵不斷多元化。

而人在旅行前、旅行中、旅行後,應該是有所獲得。通過一次次的旅行經歷,獲得對目的地的地理、歷史、自然條件、社會生活狀況等方面部分直觀認知,獲得蒐集整合信息、統籌制定方案的技巧,獲得溝通交流、處理矛盾隨機應變的經驗,獲得對個人現實生活與發展前途、國家社會運行現狀與前景的思考、體悟等等,不一而足。

原來我們一直都誤解了旅行的意義

僅從個人近些年的旅行經歷出發,從旅行中所獲得的經驗、體悟甚或叫改變大概有這些吧:

一、增強了鍛鍊體魄的意識

旅行,除了在城市、古鎮等休閒遊走外,為了欣賞到優美的自然風光,我們常常免不了要乘長途、走遠路、登高山,若沒有強健的體魄往往難以堅持旅程,難以領略深山幽景、雪域雄闊、荒漠壯美等等。我曾經獨自在峨眉山中徒步攀登兩天,曾經在四千多米的稻城亞丁頂著高反冒雨前行只為看一眼牛奶海,曾經因為暴雨在硬座車廂裡、堵在前往華山的途中等待了22個小時……如若沒有在旅行前鍛鍊好身體,許多次的旅途我可能都無法堅持完成。因為時刻要為不期而至的旅行做準備,這也促使我堅持鍛鍊健身,確保一個好的身體狀態和精神狀態,無論是旅行還是在日常的工作中都十分受用

原來我們一直都誤解了旅行的意義

積累了信息收集、制定方案的經驗和技巧

為確保整個旅行行程的順利,實現我們預期的旅行目標,我們都免不了要面對繁雜的前期工作,比如:路線如何合理規劃、酒店青旅如何選擇預定、交通工具如何轉乘等等。在路線規劃和交通銜接方面,特別是一些小地方公共交通不發達最讓人苦惱。我在獨自進行甘南川北環線前,在馬蜂窩、貼吧等刷了很多天,才零星地發現從甘肅的郎木寺每天早上六點半有一趟車發往四川若爾蓋縣,想要去花湖可以搭乘這趟車;而“九曲黃河第一彎”所在的唐克鎮在若爾蓋縣和紅原縣之間,沒有公共交通直達,只能乘往返兩縣的麵包車,最後圓滿地完成了我的甘南川北環線之旅。經過多年的旅行經歷,我學會了看地圖、學會了怎樣能買到便宜的機票、學會了值機、學會了利用各種App和網站收集信息、學會了合理規劃路線、學會了怎樣找到靠譜的住所……

旅行過程中,有很多機會獨自面對許多事情,而每一件小事都是一次歷練,我想,每一次出行都算是一次成長吧

原來我們一直都誤解了旅行的意義

滿足我對世界的好奇心,對許多事物有了直觀的認識

在旅行前,我們對目的地的一切都至於他人口傳、書本敘述、視頻紀錄等,只是扁平的認知,只有置身其中才能真實感受其溫度、廣度、高度、深度。當我在甘孜亞青寺的旅社裡輾轉反側時,我終於體會到高反是能夠讓人如此頭痛欲裂、難以入眠;當我行走在華山的長空棧道時,我深為華山的奇、險、峻、秀所折服;當我夾著菊花慌忙地在重慶街頭尋找廁所時,我終於承認重慶老火鍋是真的能讓人菊花綻放、重慶街頭的廁所位置是真的設計得很合理;當我在色達觀看天葬時,我真的被漫天盤旋俯衝的禿鷲震撼了,我也對生命多了一些敬畏。

原來我們一直都誤解了旅行的意義

增加了學習的動力

很多人會說,旅行可以開闊眼界,會讓我們懂得更多的歷史文化、自然地理知識和各種人生哲理。通過出去旅行一次獲得的“眼界”,也未免太淺薄。假如你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閱歷和經歷,其實你並不能從眼前的景象中獲得太多,對布達拉宮只限於驚呼宏偉、對宗喀巴塑像只能是驚歎奢華、喇榮五明佛學院只是拍照背景的一片紅。畢淑敏說,“那種所謂‘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基本上都是對旅行的敷衍了事和不求甚解。”對於這個世界,我們是過於無知的,想通過旅行就能夠認識這個世界,這無論如何是不現實的。我們需要不斷地閱讀、不停地學習,汲取新的知識、豐富自身儲備。這樣,當我們站在布達拉宮下時,已知道里面深藏的政教鬥爭;當我們漫步拉薩四大寺時,已知道藏傳佛教的發展及坎坷;當我們坐在瑪吉阿米里,除了會念幾句倉央嘉措的詩,我們還知道他作為政治犧牲品的不幸。

原來我們一直都誤解了旅行的意義

暫時從現實抽離,釋放生活和工作的壓力

旅行,對我們大多數普通人而言,並沒有什麼修行、淨化心靈的療效,充其量只是飲鴆止渴般通過旅行尋找新鮮感和逃避現有生活

。我們整日拘泥於舊圈子會讓人變得狹隘,過著和鹹魚沒差的生活,而旅行應該只是我們生活的一個片段,是為了尋找對鹹魚生活的一種平衡。在還未有動車前,偶爾我會在週五下午下班搭乘從廣西前往貴陽的火車,三月末去平壩農場看滿山的櫻花、去畢節看絢麗的杜鵑,五月去安順看氣勢壯闊的黃果樹瀑布,去老凱俚吃一鍋酸湯魚,在貴州師大對面吃一份絲娃娃和一碗冰粉,再坐週日早上的火車返回廣西,打卡、上班,一切如常。

原來我們一直都誤解了旅行的意義

以上都是廢話,最重要的改變是錢包變乾癟了

現在旅行越來越多跟炫耀、經濟水平相連,早就喪失了徐霞客時期的意味。就算是窮遊,機票、車票、食宿、門票都是無法避免的,一次旅行下來,錢包已被詩與遠方耗盡,只剩下吃土和搬磚撐起搖搖欲墜的自由嚮往。狼行千里吃肉,狗行千里吃屎。賺錢看書運動,才是解決人生問題的良藥

原來我們一直都誤解了旅行的意義

其實,不必追問旅行改變了我們什麼,不必追問毫無意義的意義。三毛說,人生又有多少場華麗在等著,不多的,不多的,即使旅行,也大半平凡歲月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