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銀行闖關IPO:部分不良率高達8.9%,合規性亟待加強

撰寫 | 三條


2019年對於銀行A股IPO來說,無疑是一個豐收年。年內,8家銀行成功登陸A股市場,新加入排隊上市序列的銀行不斷湧現,商業銀行IPO進程正在提速。


在此背景下,2月26日,渤海銀行向香港聯交所遞交IPO招股說明書,申請在香港上市。


渤海銀行作為僅剩的3家未上市股份制銀行之一,上市進程備受市場關注。那麼,渤海銀行此次IPO是否值得上車,投資價值如何?


/ 01 /

淨利潤水平不佔優

渤海銀行成立於2005年,是最年輕的全國性股份制銀行,主營業務包括公司銀行、零售銀行及金融市場業務。在金融科技浪潮下,渤海銀行利用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建立旅遊出行、房地產生活、現代物流三個生態圈,目前在全國擁有243家機構網點。


據招股書顯示,從2016年至2019年9月30日,該行的資產總額從8561.2億增幅27.54%至10,922.83億;同期,公司銀行客戶增幅40.7%。其中,該行的零售貸款業務在2017年、2018年的同比增速與全國股份制上市商業銀行相比分別居於第二、第一。


近年來,渤海銀行實現了業績的快速增長,但與12家股份制銀行相比,除恆豐銀行尚未披露財報外,渤海銀行的淨利潤水平並不佔優。


經營業績方面,據招股書顯示,2017年、2018年,渤海銀行的營業收入分別為252.50億、232.10億;淨利潤分別為67.54億、70.80億。截至2019年9月30日,渤海銀行營業收入為211.50億,同比增長18.86%;淨利潤為65.40億,同比增長15.92%。


與同業銀行相比,截至2019年9月30日,招商銀行的淨利潤為772.39億、興業銀行為549.1億、民生銀行為426.85億、浙商銀行為112.39億。渤海銀行的淨利潤水平在已披露業績的11家股份行中排在末位,且是唯一一家淨利潤未破百億的股份行。

渤海銀行闖關IPO:部分不良率高達8.9%,合規性亟待加強

股份制銀行2019年前三季度淨利潤情況

不僅如此,渤海銀行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已逼近監管標準。


據招股書顯示,2017年、2018年及截至2019年9月30日,渤海銀行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分別為8.12%、8.16%及8.17%。渤海銀行在招股書中坦言,受財務狀況或資產質量惡化等問題的不利影響,該行日後可能會難以滿足資本充足率的相關要求。


渤海銀行的經營業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淨利息收入,2017年、2018年及截至2019年9月30日,淨利息收入分別佔營業收入的67.4%、65.6%及77.6%。值得注意的是,渤海銀行的淨利差由2013年的1.96%下降至2018年的1.46%;平均總資產收益率由2013年的0.88%下降至2018年的0.7%。


對此,渤海銀行的評級機構聯合資信也在評級報告中表示,該行的一級資本面臨補充壓力。同時聯合資信還提示稱,渤海銀行淨利差持續收窄,監管壓力下投資資產規模持續收縮,信貸資產質量面臨一定下行壓力,未來盈利承壓。


實際上,早在2017年6月,渤海銀行董事長李伏安就曾對外透露,“由於銀行的資本消耗較大,上市是補充資本充足率的一個重要手段,渤海銀行將在三次增資結束後擇機啟動上市進程”。2019年11月1日,渤海銀行終於在完成三次增資擴股後如期推動上市計劃,在有關部門鼓勵銀行補充資本金的大環境下,預期通過IPO補充核心資本。


那麼,渤海銀行的“資本消耗”為什麼這麼大?此次IPO值得上車嗎?


/ 02 /

不良率、不良貸款規模持續攀升

從渤海銀行招股書反映出來的情況看,其“資本消耗”較大背後的原因是不良貸款率的攀升。


首先看不良貸款率。據招股書顯示,2017年、2018年及截至2019年9月30日,渤海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分別為1.74%、1.84%與1.77%。其中,2013年渤海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僅為0.26%,2019年的不良貸款率較2013年增長超6倍。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19年9月30日,渤海銀行的部分製造業貸款項目中,公司借款人的不良貸款率高達8.9%。

渤海銀行闖關IPO:部分不良率高達8.9%,合規性亟待加強

與同業股份制銀行相比,截至2019年9月30日,招商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為1.19%、興業銀行為1.55%、民生銀行為1.67%、平安銀行為1.68%。渤海銀行的不良貸款率高於上述股份行,暴露出其資產質量管理方面存在的風險。


渤海銀行闖關IPO:部分不良率高達8.9%,合規性亟待加強


再看不良貸款規模。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渤海銀行不良貸款率餘額分別為4.35億、24.74億、37.13億、59.69億、81.1億、104.17億。其中,2013年到2014年不良貸款規模暴漲468.7%,渤海銀行的不良貸款規模持續攀升。


並且,逾期貸款方面的情況也不容樂觀。報告期內,渤海銀行3個月內的逾期貸款金額從2017年的21.29億上升至45.6億;逾期3年以上的貸款金額從6億上升至34.58億。新增逾期的增長加大了不良貸款生成風險,而逾期3年以上貸款增加則加大了壞賬風險。


“風險管理”是銀行業的核心。從本質上看,影響渤海銀行資產管理質量的根源,正是其對房地產業務的偏重。


從渤海銀行的行業貸款分類看,租賃和商務服務業貸款佔貸款總額的30.4%,排名第一;房地產業貸款佔比21.3%,位居第二,且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及東北等地區。


近年來,這些地區開發樓盤的速度較快,渤海銀行的房地產貸款業務也水漲船高。


據招股書顯示,2017年、2018年及截至2019年9月30日,渤海銀行的公司貸款分別佔發放貸款和墊款總額的73.8%、68.0%及67.7%。其中,渤海銀行2018年的房地產貸款金額較2017年同比增加16.1%;2019年前三季度較2018年又增長8.1%。截至2019年9月30日,渤海銀行信託計劃及資產管理計劃投資總額為977.05億元,房地產業是最大的投入方向,金額達501.13億,佔總額的51.2%。


對於偏重房地產行業的業務佈局,渤海銀行在招股書中坦言:“我們發放貸款減值損失準備可能不足以彌補日後貸款組合的實際損失。一旦中國房地產市場出現任何重大或長期衰退或影響該市場的國家政策出現變動,該行的業務、資產質量、財務狀況及經營業績或將受到重大不利影響。”


據中訪網財經不完全統計,截至2019年12月31日,渤海銀行已收到銀保監會、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稅務總局及其他監管機構作出的處罰,合計57項,累計被罰1090.6萬,其中包括多張房地產融資業務罰單。


對此,聯合資信在評級報告中提示,渤海銀行加大主動負債力度,以匹配較大規模的資產管理計劃和收益權投資,在監管政策持續收緊的環境下,資產負債結構面臨一定調整壓力,同時對信用及流動性風險管理形成挑戰。


/ 03 /

加碼消費金融靠“助貸”

為了進一步降低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自2017年起,渤海銀行將資產投放重點從“公司貸款”轉向“零售金融”。


渤海銀行採用第三方合作模式,為個人用戶房屋裝修、教育、旅遊、醫療、購買汽車及其他耐用消費品等提供消費貸款,合作方包括螞蟻金服、騰訊金融、度小滿金融、360金融、小米金融、樂信、51信用卡、品鈦、平安普惠、金融壹賬通等數十家平臺。


據招股書顯示,截至2019年9月30日,渤海銀行的個人貸款餘額為2058.28億,較2018年末增長22.63%;同期,渤海銀行的個人消費貸款餘額為802億,較2018年末增長65.31%;消費貸款在個人貸款中所佔比例也從2017年末的7.4%拉昇至截至2019年9月30日的39%。


個人貸款規模的擴大,不僅給渤海銀行帶來了較高收益率,也埋下了資產質量“劣化”的隱患。


據招股書顯示,截至2019年9月30日,渤海銀行的個人貸款平均收益率為6.28%,同比增長0.86%;渤海銀行從個人貸款所獲取的利息收入同比增長49.1%至88.46億元。然而,從個人貸款的資產質量狀況來看,2017年、2018年及截至2019年9月30日,渤海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分別0.37%、0.38%、0.55%,個人貸款不良率呈逐漸擴大態勢,這種變化產生的影響不容小覷。


縱觀消費金融的市場格局,在移動支付、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推動下,隨著量化寬鬆和經濟復甦,商業銀行紛紛在消費金融領域展開佈局,如招商銀行旗下的招銀消費金融、興業銀行旗下的興業消費金融、及平安銀行旗下的平安銀行消費金融。


與招商銀行、興業銀行和平安銀行的消費金融業務相比,上述三家股份行拓展消費金融的業務模式主要依託自身的信用卡業務,而渤海銀行則是靠“助貸”。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近兩年銀行與助貸機構的合作項目越來越多,但市場上各類助貸機構魚龍混雜,其中不乏存在部分合規風險、遊走在灰色地帶的助貸公司,埋藏在其中的信用風險不容小覷。據中國經濟網消息,稠州銀行近期就因陷入助貸風波,不良貸款率持續抬升,涉及多起起訴。


某國有銀行公司部人士在接受中國經營報採訪時表示,“不合規的助貸機構遊走於客戶以及與之關係密切的銀行之間幫助貸款申請人獲得貸款,這種情況最容易造成銀行核心風控外包的隱患”。


據網貸之家報道, 2019年12月初,寧波銀保監局發佈《關於加強商業銀行外部合作風險管理的通知》(甬銀保監發〔2019〕141號,簡稱"新141號文"),針對銀行機構與合作機構開展聯合放貸、合作獲客、擔保增信等業務,提出多項細化禁令。


在新141號文的禁令中,不乏對銀行與助貸機構合作可能產生重大影響的新政策,允許銀行在過渡期按照原有合作協議開展業務,但同時要求應當嚴格壓降存量。一旦這些政策被銀保監認可從而推廣適用至全國,可能打破銀行與助貸機構現有的合作模式,尤其是給渤海銀行這類採用“助貸”模式的銀行帶來重大不利影響。


回看渤海銀行的IPO之路,渤海銀行籌備的這三年,也是在波折中謀求“轉型”的三年。目前,市場正在逐漸迴歸理性,渤海銀行在“整體營業業績”和“資產質量管理”方面都會面臨不小的挑戰。對於渤海銀行來說,未來如何提升風險管理水平、做好“穩質量”的基本工作,仍是重中之重。


2020年初,渤海銀行迎來一位新行長屈宏志。不知這位新上任的行長,將帶領渤海銀行走一條怎樣的上市路。我們希望看到的是,商業銀行可以通過IPO獲得募集資金補充自身資本充足率,在當下的市場環境中築好“風險管理”防線,保護好居民的財產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