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著名慈善家陈桾:笃信“小信则成,大信而立”

出淄博市淄川城,东北十里许,有黉(hóng)山。山不高,三百多米,却兀然而起,蔚然深秀。在当地,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打开黉山,山东没了穷汉。”黉山到底有什么宝藏?现已证明,山中有深层堆积的煤炭资源。不过,黉山之“黉”古代意指学校,这表明此处还有丰富的知识宝藏。此山周边文气氤氲,山南出了蒲松龄,山北出了窎桥王氏。

当地传说,鬼谷子曾在黉山中讲学,并留有鬼谷子洞等遗址。东汉大儒郑玄在山上所设讲书院,更为世所称道。在清朝时,山之东麓曾出了一位慈善家——陈桾(jūn),也为文脉的传承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清代著名慈善家陈桾:笃信“小信则成,大信而立”

“谭八缸”到了邹家庄

陈桾是今淄川区寨里镇邹家庄人,比蒲松龄小40岁,生于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卒于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

在淄川民间传说中,陈桾出生时便有传奇色彩。他与淄川徐家庄人谭玄子有着不解之缘。

相传,谭玄子的家境最初并不富足。他的父亲靠撵小毛驴赶五集卖杂粮为生,此人性格有些散漫拖拉,时常耽误赶集的时间。有一次,他赶集途中,小驴溜了缰绳,将他引入一块田地中。偶然间,他在该地里连续扒开了八个大缸,里面全是闪光耀眼的白银。他怕被别人发现,又将土填好,等夜深人静时,偷偷将银子运回家中。就在这一夜里,他的媳妇给他生了一个胖胖的儿子,即是谭玄子。所以后来,有人传说:谭玄子降生,带来了八大缸白银,故有人称谭玄子为“谭八缸”。

谭玄子家族在鼎盛时,拥有良田千顷,是淄川境内的首富,家中四合套瓦房十余处。从后街到前街,都是两进两院。后南沟边,坝堰砌墙,有修造数亩地的花园一处,是名副其实的大财主。谭玄子虽富甲一方,可为人十分忠厚,一生勤劳俭朴,对乡里乡亲十分友善,从无自作、自为、自大的表现,故留名至今。

而将谭玄子的死与陈桾的出生连在一起,更成了黉山前几个村庄的神奇传说。至今仍有许多老年人说得有声有色,娓娓动听。

相传,寨里村有位叫成可观的,在村里开了一个杂货铺。由于做此生意,与四村八庄的人打交道较多,像谭玄子这样的大财主,不光认识,而且常来常往,视如知己,十分亲近。

有一夜,成可观刚想关门睡觉,就见谭玄子匆匆来到他家店铺。他随即起身开门,礼貌地迎接谭玄子,请谭玄子到铺子里歇歇脚,喝杯茶,二人可以叙叙聊聊。可是,谭玄子却说:“不啦,我要按时赶到邹家庄,去和陈老五(陈桾之父)做几年伴,去晚了误了时辰不行。”说完匆匆去了。

成可观一觉醒来一寻思,原是一梦,不觉嘀咕:几天前,听说谭玄子病了,花了不少钱,找大夫吃了不少药,说是好了。这一梦很是蹊跷,他即起床跑到院里看看星星,估摸做梦的时间正是半夜,回到屋里,躺在炕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了。

天刚刚放亮,就听到咚咚敲门声,成可观即刻起身,去开店门。当打开第一块门搭板,就见谭玄子的家人哭丧着脸,跪在门前。成可观便问:“家出什么事了,快快起来!”家人即刻起身,拍拍膝盖上的土说:“老爷在今夜子时已故,我来拿孝幡和倒头马。”

成可观遂将倒头马和孝幡递给谭玄子的家人。当他打开最后一块门搭板时,只见邹家庄的陈老五急急向门铺走来,高兴地对成可观说:“今天夜里,子时多点,老婆给俺生了一个大胖小子,称斤红糖,拿瓶黄酒,给老婆热热身子。”

以后的陈老五之子——陈桾,和徐家谭玄子在世一样,地有千亩,财雄一方,却也同样是艰苦朴素、诚实待人、与人友善,留下了不少佳话。这种民间传说还被官方认定了。在《淄川县志·三续轶事》中载:“谭璇,徐家庄人。性长厚,富于财,与寨里成可观友善。成于村口设小肆。一夜梦谭来话别。问何往?曰:将往邹家庄陈家去。成默念:邹家庄近在咫尺,何用告别?放惝恍间忽闻叩门声,惊醒启门,则邹家庄陈某来买黄酒、红糖者也。问之,则生子矣。天明,遇徐家庄人,则谭亦于是夜病故。陈自得子后,诸事顺利,不数年,财雄一乡。”

“勤之典范,俭之楷模”

说起陈桾的慈善事,淄川一带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他的许多故事。据说,陈桾会过日子,不但当地人知道,就连外地人也略知一二。他平时穿着朴素,人们常常看到他一身粗布衣服,大襟褂子用一根草绳扎在腰间,是地道的庄稼人。家里炉子烧过的炉渣,他要求家人必须认真验看,将未燃烧完全透的炉渣拣出后,才允许将炉渣倒掉。家里的垃圾不允许晚上倒掉,以防资财丢失!

乾隆初年,长山县(现已并入邹平)有一伙贩粮商在邹家庄歇脚吃饭,吃饭时有人将锅饼屑掉在地上。陈桾见后,立刻拾起来吃了。这时粮商中有一个岁数大一点的人,急忙将手中的锅饼掰了一块给他,说道:“大爷,你要吃饼给你一块。”陈桾说道:“我是怕你们瞎了粮食!”吃饭的人看到他穿得土气,吃得很香,就不断偷笑,心想年纪都那么大了,还穷要面子呢!

陈桾和他们聊了一会儿天,知道他们是来收购芝麻的,说道:“我家里还有几葫芦头芝麻。你们如果要,我们可以谈谈价钱,卖给你们。”他们将信将疑地跟着陈桾去了家里,只见庭院宽敞气派,盛满粮食的粮仓数不过来,仅盛芝麻的粮仓就有好几个。

听了陈家人介绍后,粮商们对陈桾更加叹服。他们回到长山后,大加传扬陈桾的事迹,直到现在,长山邹平一带的老人们还知道淄川有个老陈桾,是“勤之典范,俭之楷模”,更知道他有几粮仓芝麻却拾锅饼屑吃的故事。

话说,陈桾平时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小算盘打得可准了,做人却很大方。雍正初年,淄川闹灾荒,人们吃树皮、草根,县里的粮仓也告急。县官找到陈桾,要向他借粮食度灾荒。他谁也没有商量,就先后捐粮数百石,使四邻八乡的灾民度过了荒年。感动得有好多人泪流满面,有的还为他祈祷、祝福。

乾隆年间,邻村有伙人开煤窑,出了事故,煤井被迫关闭,倾家荡产。一时间债权人纷纷上门讨债,他们被逼得走投无路,有的妻离子散,他们的亲朋好友见状都敬而远之。在他们绝望之时,有人想到了陈桾,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找到了他,陈桾热情地接待了他们。陈桾原想接济他们些钱物了事,但听到他们是开煤井的好手,又很讲信用,就改变了主意,决定帮人帮到底,便借给了他们一笔巨资,支持他们重新开张。

后来,陈桾还多次到井上去问长问短,帮助他们出主意想办法。几年下来,煤井生意红火、财源滚滚。为报答老陈桾的大恩大德,他们用车子推着钱来到他家,见到他跪地而拜,泣不成声。他们把当年借的本钱还给了陈桾,并坚持给他高利息。

陈桾说他们发财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缘故,坚决不收一分钱的利息。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对方见没有什么办法,只得说他们要盖所房子,和陈桾住在一起。

几天后,在邹家庄陈桾的宅院旁,有一伙人在买地划线盖房子。刚开始人们还没有怎么在意,后来规模越来越大,工期越来越长,标准越来越高。该工程用时两年,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前后院落三进三出,大厅房两栋,东西长三丈六尺,宽一丈二尺,高一丈八尺,前后阳台,重檐挂柱,设计精巧,古色古香。工程完工后不久,忽然有一伙人来到老陈桾家,将土地、房产手续交给他,言明是那伙开煤井的人用他的利息给他盖的房子。手续、证人都有,唯不见那些开煤井的人,他们已远走他乡。

老陈桾在众人的劝说下,无奈收下房子。后来,他经常用这房子为众人办好事,并以此教育后人“小信则成,大信而立”。

清代著名慈善家陈桾:笃信“小信则成,大信而立”

办义学,“好义可风”

明清时期,淄川的私塾遍布各村。私塾是大户人家出钱办的,只招收自家的孩子或者附近的孩子上学,好多人家的孩子是上不起学的。

陈桾见到许多农家孩子大字不识几个,决定兴办义学。他经过调查核计后,于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到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在淄川城东北的黉山上,与子孙三次捐地二百六十多亩以充经费,建立东西校舍十多间,聘董王庄的优贡生宋兰斋先生为主讲。

学校建成后,附近的贫家子弟免费读书。兴旺时,学生教职员工超过百人,成为当时淄川县的四大书院之一。因为上学不收钱,被人们称为义学。学校先后培养出了邹太史等一批栋梁之材。雍正十二年,他还向省垣“景贤书院”捐银二百多两。山东巡抚琦善曾赞道:“陈桾能捐款创建书院,此等胸怀高出寻常。”特赐(赠)匾额曰“好义可风”。提督山东学政何凌汉(仙槎)也为其题“翼经书院”。

在官方所编纂的《淄川县志·三续义厚》,陈桾的事迹更真实具体:“幼家贫,勤俭成家,中年置腴田三四十顷,布衣粝食,不肯妄费分文,人多以守财虏目之,而乐善好施,义之所在,倾囊不惜。邑常平仓,向储谷万余石,岁久糜烂,缺额甚多。令是邑者,咸以亏累为惧。桾闻之,慨捐二百石以补缺数,并有盈余,以备岁歉。又于袁家泉买地为道,以便行旅。其余若赈贫恤孤,修桥补路,尤所乐为焉。”

陈桾的后代也受他影响,好做慈善之事。清嘉庆道光年间,他的儿子陈士隆在黉山郑康成祠建义学一所。《淄川县志》记载:“(陈桾)次子监生士隆并慷慨好义……就黉山郑康成祠中设立义学,特建东西学舍,捐地二百余亩,以充经费。中丞琦侯赐匾曰‘好义可风’。学施(使)何仙槎先生题匾额曰:‘翼经书院’。”中丞琦侯为时任山东巡抚琦善,何仙槎即何凌汉,道光二年曾任山东学政。从琦善和何凌汉任职山东时间来看,陈士隆所建义学改名翼经书院当在道光初年。

“翼经书院”就其字义来说,也是以传播和研究“易学”为重点的专业书院。“翼”即指“十翼”而言,《十翼》即《易传》。它以七种十篇来解释《易》,其内容为:《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十篇。《易》与《易传》合为《易经》。因《易》兴起于周,故后人称《易经》为《周易》。由此可见,“翼经书院”是继“郑公书院”之后,又一传播和研究“易学”的专业书院。

据记载,清末淄川大儒孙迺琨曾在黉山后郑康成祠设教,即在翼经书院讲学。孙廼琨(1861年-1940年),字仲玉,淄川杨寨董家庄人。1932年,《大公报》主编张季鸾曾在头版载文称先生是“讲宋学的山东领袖”。1933年,有学者题赠孙廼琨对联,曰:“渤海之间谁为砥柱,徂徕而后今有淄川。”“徂徕”指的是北宋初的大儒石介,此联盛赞孙廼琨为继石介之后的又一理学界的中流砥柱。

翼经书院命运多舛,饱受兵火与动乱并毁坏。1990年,淄川区寨里镇开发黉山风景区,在郑公书院旧址新建郑公祠。祠已正堂,内有塑像三,郑公居中,刘备、陈桾分居左右。陈桾得以乡贤配享于祠,与斯文同列,也不枉自己一腔善心。

(大众日报客户端 记者 卢昱 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