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時記憶.故地重遊——夏河行記


幼時記憶.故地重遊——夏河行記

幼時記憶.故地重遊

——夏河行記

一早辭別蘭州,前往甘南夏河縣。蘭州距夏河180公里,約2多小時車程。出蘭州城卻因修路費時1個多小時。

上午11時抵達甘南夏河,夏河是我幼時曾經生活過的地方。1953年父親所在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騎兵第一師,在甘、川、陝、青,結合部一帶平叛剿匪。我和母親1958年隨軍先後住臨夏、夏河、平涼、固原等地。1962年,新疆發生"伊塔事件",父親的部隊又奉命進駐新疆平息邊境騷亂,應對前蘇聯可能入侵的戰爭。嗣後,我和母親也於1964年離開了夏河到新疆。光陰荏苒,自此一別甘南五十餘載,再未踏過夏河土地。幼時夏河的印記已經遙遠而又模糊,記憶中是夏河的吃食,奶茶、酥油、青稞炒麵。冬天的早上衝一碗青稞炒麵(如果有糖加入則更香甜),之後再喝上一碗酥油奶茶,整個身體則熱呼呼的。印象最深的是信徒們,虔誠地口唸佛經,一手搖著法鈴,一手旋轉經筒走過長長的寺廟廊亭。幼時的我亦好奇,到寺廟費力地轉動碩大的經筒。

幼時記憶.故地重遊——夏河行記

今日我又走進拉卜楞寺,轉動經筒,敬香一株,朝拜佛祖。看著虔誠的男女信徒,雙手合十,一伏一拜,朝拜釋迦摩尼佛。感慨萬千,恍然間時間又回溯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童年無憂,戲水於瀕河邊,(一條貫穿夏河城域的河流瀕河),遊戲於寺廟,佛堂酥油燈飄遊的火苗,金身高大的佛像,幽暗神秘的寺廟,好奇而又懵懂地看著僧人做著法事。歷歷在目,浮現眼前。又彷彿聽到戰馬嘶鳴,鐵蹄錚錚,塵土飛揚。軍號聲聲,旌旗獵獵,解放軍騎兵馳騁塞外戈壁。追剿匪徒于山間溝壑。

承蒙夏河好友熱情周到,路口迎接,敬獻哈達。並帶領我們入寺廟腹地、夏河溼地公園參觀瀏覽。並請臧佛學院僧侶導遊,詳解拉卜楞寺歷史。導遊是一位年輕的僧侶,年齡也就是二十出頭,條理清晰,思路敏捷,臧佛學知識淵博。娓娓講述拉卜楞寺的始建今夕、藏傳佛教的起源,寺廟的概況,如數家珍。我獲益匪淺,增長不少藏傳佛教的知識。

幼時記憶.故地重遊——夏河行記

夏河縣地,商代至漢初為羌戎牧地。唐、宋,元、明、清歷代王朝在夏河設郡、都、縣。夏河縣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邊緣,位於甘肅省西南部。座落在山谷中,一條瀕河穿過夏河縣城。故取名“夏河縣”。

卜楞寺地位僅次於布達拉宮,位於夏河縣城,夏河處於甘、川、青交匯處,多有甘、青、川、以及印度等地的信徒,到拉卜楞寺朝拜。夏河修建有機場,足於說明其政治和戰略的重要性。

拉卜楞寺,藏語為:“噶丹夏珠達爾吉扎西益蘇奇具琅”,意思為具喜講修興吉祥右旋寺。簡稱扎西奇寺,一般稱為拉卜楞寺。拉卜楞寺是藏語“拉章”的變音,意思為活佛大師的府邸。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本名噶丹夏珠卜達吉益蘇奇貝琅。第一世嘉木樣阿旺宋哲大師創建於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康熙五十三年(1714)建立“拉章”(即嘉木樣佛宮)。

幼時記憶.故地重遊——夏河行記

寺院坐北向南,佔地總面積86.6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0萬平方米,殿宇90多座,包括六大學院、16處佛殿、18處昂欠(大活佛宮邸)、僧舍及講經壇、法苑、印經院、佛塔等,形成具有藏族特色的宏偉建築群,房屋萬間。

甘南印象山地溝壑縱橫,土地貧瘠。許多人生活在山區地帶。一條白龍江湍淌在峽谷中,212、213省道、國道,沿著白龍江而建於山谷一側,國道兩側,半山腰多有村落和人家。

午時,好友備甘南地方特色吃食。酥油糌粑、面片、蕨麻米飯、手抓羊肉、藏包、犛牛肉等。友人介紹說:“吃甘南的羊肉有講究,必須是大蒜與羊肉一起吃,不吃大蒜,營養減一半”。犛牛酸奶也是當地特色,酸奶裡攪拌著當地一種食材,名蕨麻。春天採摘於高原山坡上,形狀如蟲草,味甘甜。記憶中幼時在夏河,母親常帶我去山上挖掘蕨麻。

參觀拉卜楞寺後,我們辭別夏河,前往郎木寺。夏河故地重遊,青山依舊,人物皆非。寺廟依然香火嫋嫋,僧侶、信徒、遊客往來匆匆。一伏一拜虔誠的信徒,幼時的情景猶如昨日,往事越千年。父母已駕鶴仙去,而我已經是花甲之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