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票價最便宜的火車,起步價僅一元專為賣山貨的村民開通


當人們沉浸於飛機帶來的高速快感時,“綠皮車”曾經是許多七零、八零後獨特的記憶之一,但是隨著技術的革新,綠皮車已經逐漸淡出了群眾的視野。

村民們面對面坐著,中間擺著各式各樣的蔬菜和水果。賣菜的村民聊著豬肉的價格,村民為自家的山羊付了兩元車費,山羊也成了乘客。

它是僅剩不多的綠皮車之一,幾乎站站都停,深受沿線群眾喜歡,甚至還有不少商販把菜攤肉攤擺到了車廂裡。不少帶著水果、肉禽等農副產品的山民朋友,他們有的拿到城裡賣,有的乾脆直接在車廂裡交易。冬棗一公斤才5元,這在城裡售價肯定要翻番,山民說著心裡話,“如果沒有這趟車,這些東西要運出去太麻煩了”。

它是僅剩不多的綠皮車之一,幾乎站站都停,深受沿線群眾喜歡,甚至還有不少商販把菜攤肉攤擺到了車廂裡。不少帶著水果、肉禽等農副產品的山民朋友,他們有的拿到城裡賣,有的乾脆直接在車廂裡交易。冬棗一公斤才5元,這在城裡售價肯定要翻番,山民說著心裡話,“如果沒有這趟車,這些東西要運出去太麻煩了”。

綠皮車車廂內,許多的菜農、果農將攤子擺在裡面,並賣給車上的旅客。由於票價很低,再加上本地經濟不景氣,果農們也樂得去外省賣貨。

因沿線許多彝族村寨都不通公路,這趟每一個車站都停靠的列車就成了當地村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在鐵路大提速和車輛不斷更新換代的浪潮下,承載著無數人回憶的綠皮車,已經淡出歷史舞臺。只有在為數不多的偏遠地區,以及一些特殊路段,才能追憶這位老將的風采。

圖中是兩位老大媽正在售賣自家中的水果蔬菜。這輛列車中的果農菜農幾乎都認識彼此,他們隔三差五地就要通過列車將貨物帶到外地去販售。

許多文藝青年,也專程從全國各地趕來體驗這種慢生活。列車的臥鋪車廂,也全部改成了座位。

這兩節由客車改造的特殊車廂,被老鄉親切地稱為“大棚車”。乘坐大棚車廂的多為山民朋友,車廂的座位也像地鐵一樣沿兩側直排,留出很大的中間空地放貨物,由於車廂乘客不多,也有不少山民將東西放在了座位上。因不少乘客常坐這個車,大家都成了熟客,一路嘮著家常。

在其他車廂裡,空空的長凳上,可以肆意進入夢鄉。沿著連綿大山,火車“蝸牛”般前行,一個接一個地鑽山洞過橋樑,途中最多的就是隧道,有幾個小站半列火車進了站,後面一半車廂卻還掛在隧道里。可以想像,當初通火車前,身處大山的山民出門簡直“難於上青天”


圖中一對母子在椅子上睡著了。

一位村民花了兩元錢,為自家的山羊買了張票。這隻山羊,也成了整趟列車最為另類的乘客。

有時候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坐著這綠皮火車,看著窗外的風景,看著車裡的情景,感覺很好,不需要什麼,就這麼坐著,看著,心情就會很舒坦,脫離了城市的喧囂,留下的就是靜謐安寧。

這趟從昆明至攀枝花的列車經過的都是非常偏遠的山區,它的時速或許已經屬於全國最低,雖然總里程只有351公里,票價僅需21.5元。要行駛7個多小時才能到達終點。就像碧雞關到讀書鋪,兩站間距不到幾公里,開行二三分鐘就到了,票價只要一元錢,可能算是全國最便宜的了。在生活節奏飛快的當下,閒暇時能坐一趟這樣的列車,感受下山村的氣息,能緩解不少壓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