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懼無畏 逆流而上!我市新聞工作者抗疫一線素描

無懼無畏 逆流而上!我市新聞工作者抗疫一線素描

成都日報記者王靜宇(中)在成都市公共衛生臨床醫療中心採訪疫情防控情況

在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中,新聞工作者們用實際行動踐行“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深入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第一線,採訪戰鬥在那裡的醫護工作者和同命運抗爭的新冠肺炎患者,鼓舞士氣,激勵鬥志,增添了人們與病魔作鬥爭的勇氣和信心。

1月30日,成都日報記者王靜宇走進市一醫院,採訪該院發熱門診首診時的情形,還原事件發生的全過程。採訪中,首診醫生鄭強說:“一旦需要,義無反顧,全力以赴,始終堅守。”而王靜宇也默默地把這句話作為了自己的工作準則。

王靜宇是長期負責醫療口線的記者,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她就放棄休假時間,全程、全天候奮戰在戰“疫”採訪報道一線。成都的醫院發熱門診、疫情隔離區、疾控中心、新聞發佈會現場、疫情防控各職能部門值班值守或檢查點……到處都能看見這位“90後”姑娘單薄卻又堅毅的身影。

今天是“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90後”女記者王靜宇沒有停歇,依然在“戰鬥”。像她這樣的記者還有許多,正活躍在宣傳報道疫情防控第一線。

走進抗疫最前線

記錄“冰與火”

“1月24日,除夕之夜。如果是以往年份,我應該愉快地跟親朋好友看煙花、吃年夜飯,等待鼠年的第一天,然而今年註定不一樣。”每日經濟新聞駐武漢記者張明雙,原本可以選擇回家過年。但在武漢“封城”之前,他權衡再三,在1月21日退掉返鄉車票,最終選擇了滯留武漢,“這也是我第一次單獨在異地城市過年。”

新冠肺炎疑似始發地華南海鮮市場、新冠肺炎收治醫院武漢市中心醫院、疫情防控的“熱點區域”武漢火車站……早在去年12月末,包括張明雙在內,多名每經駐武漢記者就已第一時間,冒著感染風險深入現場,發回大量及時的一線報道。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首席記者王效作為最早進入武漢的記者之一,他曾“全副武裝”走進中南醫院隔離病房拍攝;曾騎一個小時共享單車發回了“封城”之後的第一組獨家報道;也曾見證火神山醫院從開工到交付的每一個重要時間節點。在發回這些影響力巨大的報道同時,王效其實正經歷著出行不便、十來天沒有吃到蔬菜、可能被感染的不可控性等艱難處境。

行駛1200公里、歷經21小時的長途跋涉,成都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記者朱沛潔、劉銳隨同都江堰市藍天救援隊前往武漢運送物資,隨行做好相關報道。劉銳回憶,隨車採訪的條件並不好,進入湖北境內,全部人員換上了防護服,因為穿上防護服後解手極為不便,只有在飢渴難耐時才會喝一點水潤嗓。

在成都,還有很多像“張明雙”“王效”“朱沛潔”“劉銳”這樣的新聞工作者,他們前赴後繼奔赴武漢,及時發佈權威“聲音”,對所有人提高警惕、積極配合防控疫情,起到了關鍵作用。

走進隔離病房,對常人來說,是最可怕的,唯恐避讓不及。可為了讓市民安心,真實呈現成都疫情防控的一線“戰場”,成都日報社攝影部主任王熙維,攝影記者呂甲、劉陽、胡大田,深入成都市疾控中心、公衛中心和市一醫院,拍攝了30多名戰“疫”一線的醫生、護士、科研人員,創作了聚焦成都戰“疫”一線醫護人員的融媒體報道。一經推出,這組名為《痕美》的照片和視頻就在朋友圈刷屏。

本來準備回湖北老家過春節的成都電臺新聞頻率記者別琹婧,因為疫情來襲,取消了行程,正月初二返回崗位工作。她說,“既然不能回老家,加入抗擊疫情一線報道,也算是為抗擊疫情出了一分力,也是為自己的家鄉、為成都加油。”

至此,成都市公共衛生中心、成都市疾控中心、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各個醫療機構都留下了別琹婧採訪的身影。疫情期間,她採寫了醫療隊出征、四川愛心血液支援湖北、前線醫療隊員的工作生活等四川支援湖北的報道。這既是她出於新聞人的職業素養,也是作為一名川籍“湖北人”在用自己的方式感恩四川,為湖北加油。

面對新冠肺炎威脅,我市新聞工作者無懼無畏,逆流而上……

走進防疫“最末端”

傳遞正能量

挨戶敲門敲到手腫的社區志願者、犧牲闔家團圓時間的一線工人、千里馳援武漢的愛心企業、樂觀互助的廣大市民……面臨疫情防控的重大考驗,成都離不開各行業各系統的堅守與付出。一大批新聞工作者緊隨其後,傳播疫情防控知識,書寫抗疫一線的感人事蹟,營造出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築同心的熱烈氛圍。

社區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線,連日來,我市32萬名社區工作人員在持續走訪入戶進行摸排的同時,堅持為居家隔離觀察人員做好後勤保障。成都日報記者曹凘源紮根高新區肖家河街道興蓉社區,採寫了《蹲守在0.35平方公里的陣地上 一位社區書記的216小時戰“疫”日記》;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鍾茜妮把筆觸聚焦於與疫情賽跑的成都是如何全方位抓防控,採寫了《除夕到初九 成都戰“疫”日記》。

“深入戰‘疫’前沿,以新聞工作者的熱情詮釋‘成都溫暖’。”成都日報記者李豔玲如是說,也如是做。這位“90後”的女記者跟隨稅務部門上門為企業送政策,一邊積極倡導納稅人進行“非接觸式”辦稅、非必要不進廳,一邊卻主動戰鬥在一線,從愛心捐贈企業、積極服務企業的政府部門兩個視角出發,講述有溫度有力度的故事。

李豔玲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先後採訪西南財經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王擎、西南交通大學公共管理與政法學院教授鄧大鳴等,從外貿、消費、法律多視角出發,剖析疫情之下經濟的“危”與“機”,推出了《專家訪談:從細節做起 築牢防疫牆》《@外貿企業 這份能減少企業損失的〈證明〉請抓緊辦理!》等深度報道。

突如其來的疫情,不僅考驗了深入第一線、與病毒直接面對的記者,同樣也是對新聞工作者團隊的考驗。成都日報錦觀編輯部迅速組建疫情速報專班,建立“戰時”工作機制,從早上6點到次日凌晨,30餘名編輯輪流倒班。稿件類型涵蓋權威發佈、信息速報、深度觀察、科普海報、一線視頻、錦觀闢謠臺等各種形式,覆蓋微信、微博、客戶端、頭條號等多種傳播平臺。眾多原創作品,有特色、有亮點、易傳播,獲得一致好評。

讓權威聲音擲地有聲

響徹蓉城大地

疫情發生以來,成都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把疫情防控作為當前最重要的任務,始終堅持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始終堅持從城市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出發,科學研判形勢,沉著冷靜應對,尊重科學、理性判斷、統籌兼顧、精準施策,應急謀遠結合,全力以赴抓落實,確保疫情防控有力有序、市場供給穩定有序、城市運行健康有序和社會大局安定有序。

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中,讓市民獲得“身體防護力”的是白衣天使,獲得“精神防護力”的則是一線新聞工作者。

成都傳媒集團統籌組織所屬各媒體,抽調以首席記者、首席編輯、首席評論員為骨幹的近500名採編人員,組成疫情防控宣傳報道團隊,11名記者奔赴湖北和武漢一線採訪報道,在抗擊疫情中書寫主流媒體責任擔當。成都日報、成都商報等紛紛開設“全力以赴 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防控疫情鬥爭第一線 黨旗高高飄揚”專題專欄,讓市民能更快更好地獲取更多新聞信息。

紅星新聞記者王垚過年回了老家,卻沒有一天在休息,每天對著電腦工作,保持著平均四五條的發稿量。王垚說,疫情集中暴發的時候市民普遍感覺慌亂,成都市的相關政府部門反應迅速,及時更新政策,記者必須保障第一時間向全社會發布,穩定民心。

在城市逐漸恢復經濟社會運行秩序時,這名瘦弱但卻幹練的女記者,戴上了口罩,走訪了10餘個工地和多家科技企業,探訪企業防疫和科技戰“疫”的力量,記錄下城市從按下“暫停鍵”到“快進鍵”的全過程。

為了讓報紙的版面生動、詳實、準確,讓權威聲音擲地有聲,讓中央、省委和市委的各項舉措部署精準傳達,讓一線故事深入人心。成都日報首席編輯郭夏從正月初三便放棄了休假、放棄了陪伴家人的機會,回到了崗位上開始連續加班。他始終與抗疫一線同頻共振,做一個“幕後的逆行者”。

最新疫情資訊、成都最新舉措、民眾關切熱點、科普知識傳遞……作為網絡媒體,成都全搜索新聞網的記者們用一條條報道、一個個專題和新媒體產品盡力去記錄這場影響了整個中國的新冠肺炎疫情,推出了《成都戰“疫”的999個瞬間》《戰“疫”——電子防毒口罩》《成都戰“疫”群英譜》《面對疫情,我們上班時該注意什麼?》《@成都人 這時別放鬆》《@少俠 奧利給》等一大批融媒體產品。

宣傳一線醫務人員、公安民警、社區工作者、志願者、基層幹部的感人事蹟,第一時間將權威信息傳遞給廣大群眾……我市廣大新聞工作者衝鋒在前,透過筆和鏡頭記錄著瞭解到的最新動態,通過文字和畫面傳遞出抗疫一線的故事,用一篇篇新聞報道、一條條融媒體產品展現了新時代新聞人的風采。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記者 王雪鈺 攝影 馬丁 編輯 楊華春 校對 田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