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結

出征,為了愛與生命

新桃已換舊符,團圓的酒杯即將舉起,父母愛人孩子的笑臉就在眼前——或許,就是在那一刻,在一隻腳已經踏進“年”的門檻將要落下時,集結的號角響起。

武漢、湖北、中國彷彿按下暫停鍵,山河靜止。而在這極度的靜謐中,那抹白色,以光的速度,行向無聲的戰場、災難的中心,動魄驚魂。

多少聲音響起,那是比鋼鐵的強度更高的語言。

“同事們在前線勇往直前,我怎麼能當逃兵?馬上飛回武漢,恨不得插上翅膀回去支援。”

多少叮囑留下,那是比柔腸百轉更為纏綿的牽念。

“媽媽要去醫院打‘怪獸’了,你在外婆家裡乖乖的,等媽媽回來以後就過來接你。”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他們,是身經百戰、白髮蒼蒼,用畢生所學回報家國的院士;他們,是人到中年、事業家庭兩肩挑,成熟穩健,但也難免有時身心俱疲的骨幹;他們,是笑起來尚顯羞澀,卻在這一刻無盡勇敢的孩子。

一連串數字在不斷刷新:截至1月29日,全國6097名醫護人員奔赴湖北。截至2月23日,這個數字是41600。2月29日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全國派出的精銳醫療力量已達4.2萬人。

披上白色的戰袍,集結,列隊,出發,向前!

前方,是病魔的獰笑,是一座城和無數生命的苦痛,是生死搏鬥的兇險,肩上,是“醫者”兩字沉甸甸的使命,是“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的天職,是“甘冒風險、大愛無疆”的犧牲和榮光。

那些天,有雪飄然而至。在那一片籠罩天地的潔白中,人們,彷彿看到天使從天而降的身影,神聖無瑕。

(本報記者 付小悅)

集,結

集,結

集,結

集,結

集,結

集,結

海報設計:李娜 段思雨


向前,為了使命和囑託

面對疫情,他們說:“若有戰,召必回,戰必勝!”

面對危難,他們說:“不惜一切,全力以赴!”

面對恐懼,他們說:“不畏懼,不退縮!”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除夕團圓夜,馳援武漢的軍令下達,請戰書紛至沓來——“主動請纓奔赴一線”“聽令而行馳援武漢”“我堅決要求上前線”……一張張帶著鮮紅指印的請戰書裡,人民子弟兵支援湖北話語鏗鏘。

“向前,向前,向前……”前赴後繼開赴武漢,《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的旋律就是信仰和使命的召喚。

這是一群不辱使命的“最美逆行者”,人民群眾是他們最大的牽掛。危難時刻,他們用實際行動做出了“不計酬勞,無論生死”的承諾。

軍機呼嘯,他們不捨晝夜而來。人民有難,軍人當先。面對來勢洶洶的疫魔,與人民血脈相連的人民軍隊來了!

落地,出艙,集合,整裝。人民軍隊風雨兼程、急如星火的腳步,在荊楚大地上敲擊出一個個振奮人心的音符。

他們出發時,每個人都帶上了家人愛的叮嚀;他們抵達後,每個人都將愛傾注給了患者。

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病房,就是他們的戰場;無畏,始終是他們的本色。無論任務多麼艱鉅、情況多麼複雜,他們總能用忠誠、無畏和擔當創造奇蹟、寫就輝煌。

戰鬥還在繼續。這場抗擊疫情的戰鬥,充盈著人民子弟兵對人民最深沉的愛,必將取得勝利。

致敬!所有奮戰在疫情防控最前線的人民子弟兵。

(本報記者 章文)

集,結

集,結

集,結

集,結

集,結

集,結

海報設計:周藝珣 段思雨


戰場很小 戰場很大

這是完全不同的一條戰線。他們的戰場很小,在生物細胞裡,在化學分子裡。他們的戰場很大,攸關萬千家庭,攸關九州大地。

他們來自不同的研究所、高校、企業,最終共同走向實驗室。人類同疾病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學技術,人類戰勝大災大疫離不開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他們是從各地集結的科技工作者,為我們對抗病魔鍛造最鋒利的“武器”。

他們在《請戰書》裡寫上“願為戰勝新冠肺炎疫情隨時聽候調遣,義無反顧”;他們在實驗室裡度過了人生中第一個“沒有回家、沒有年夜飯”的春節;他們“病鶴依床”仍然“思展翅”,老驥伏櫪仍然“想追風”。

即使相隔再遠,他們也能聽見病床上的聲音。即使相隔再近,他們也能感受病毒帶來的疏遠。他們拿起科技,打破這一切。

把病毒無限放大,弄清楚“冠”上的每一個細節,他們要把它緊緊盯住,牢牢截住,給它戴上“鎖鏈”。

在基因重組、蛋白表達裡,他們要尋找抗體和免疫反應,讓病毒無法入侵人們的身體。

鑽進數以萬計的化學分子,他們要找出對這個新病毒最有效的那一個,將那些正遭受病毒折磨的人解救出來。

…… ……

提高治癒率、降低病亡率,最終戰勝疫情,關鍵要靠科技。他們把論文寫在疫情第一線,把研究成果運用於戰勝疫情之中。

他們鑄造強大的盾,打磨尖銳的矛,為我們打贏這場阻擊戰提供信心。他們就像此刻到來的春天,帶給我們無限的希望。

(本報記者 陳海波)

集,結

集,結

集,結

集,結

集,結

集,結

海報設計:李娜 段思雨

天下之水 俱通長江

武漢自我“隔離”。但人們卻從來沒有如此深切地感受到,天下之水通長江。

全中國的支援,每天從不同的省份向長江集結。是50噸牛肉,是100噸蘋果,是600噸蔬菜,是3000噸大米,是22萬毫升血漿。

全中國的物資,每天從無數的地方向武漢疾馳。是華東大地,是華北平原,是天山之畔,是南海之濱,是潼關與山海關。

全中國的白衣勇士,不斷從齊魯、燕趙、江浙奔向荊楚。是90後的朱海秀,是60後的張定宇,是40後的李蘭娟,是30後的鐘南山。

中國如此之大。

但所有的物資都能以驚人的速度抵達長江之畔,在高速上飛奔、在鐵軌上輸送、在手與手之間傳遞、在晝與夜之間輾轉。這個景象,也許比任何觀點都解釋得更清楚,為什麼經歷過戰爭、饑荒、洪澇、地震,這個國家仍然如此之大。

中國的歷史如此之長。

但史冊間遺漏的名字肯定比留下的要多得多,就比如今天駐守這座長江之城的無名英雄。汶川地震的獲救者,成為了武漢抗疫的志願者;方艙醫院的治癒者,成為了醫用血漿的捐獻者;當年小湯山的建設者,今天是火神山的培土者;十七年前非典的抗擊者,十七年後攜著“若有戰,召必回”的承諾再赴江城。這個景象,也許比任何語言都表達得更清楚,為什麼這個國家歷史如此之長,但卻從未中斷過;為什麼這個國家“歷史上經歷過很多磨難”,“但從來沒有被壓垮過”。

以眼神致意,在心中擊掌,億萬人無聲地傳遞一盞信念的燈火:

天下之水通向長江。武漢,此刻就是中國。

(本報記者 劉文嘉)

集,結

集,結

集,結

集,結

集,結

集,結

海報設計:周藝珣 段思雨


集,結

集,結

集,結

集,結



來源:《光明日報》(2020年03月09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