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遠比我們所想的浪漫

每年的七夕節,不少人都會在朋友圈曬禮物、秀恩愛,處處瀰漫著愛情的浪漫氣息。

2006年,七夕節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隨著時間的推移,七夕節也逐漸成為年輕人最喜歡的節日之一。

七夕,遠比我們所想的浪漫

七夕的浪漫,是古老的傳說

七夕節又名七巧、乞巧、雙七、雙星,各地說法不ー。對於七夕的傳說——牛郎織女的故事,相信大家早已耳熟能詳了。

古代最早對七夕的記載,是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書中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

唐宋詩詞中,七夕也被屢屢提及。《開元天寶遺事》曾記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節相當隆重,京城中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

七夕的浪漫,是美好的習俗

1、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

2、喜蛛應巧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把瓜果食品放在果盤中,最先發現喜蛛結網者大吉大利。

3、拜織女

七夕當天,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準時去到主辦的家裡。等在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唸自己的心事,希望織女能實現自己的願望。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

4、為牛慶生

小孩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是老牛犧牲了自己,才得以讓牛郎織女再相見。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5、種生求子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6、吃巧果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麵糖蜜。《東京夢華錄》中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願更多人知道:七夕,不止是中國情人節。

古有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之時,

今願大家有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之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