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竅,悟道,修行

一 開竅

開竅通常是指某個人在某件事上從糊塗到明白,人在事上要開竅,得靠經驗或者高人指點。我們每個人基本上都會開竅,只是開竅的時間點不一樣,有的人幾歲就開竅了;有的人十幾歲開竅;有的人可能一直到40-50歲才開竅;而有的人甚至一輩子混混沌沌的度過,都沒有開竅。

開竅,悟道,修行

真的有些看似簡單的問題,沒有開竅的孩子甚至是成人,都很難理解很難明白,他們在學習或做事時常常靜不下來,很容易分心,結果搞的是一地雞毛等等,這些都是心性未定,沒有開竅的表現。而有些早早開竅的人,從小時候的生活 學習到長大後d工作事業,特別的輕鬆,每天跟玩似的,成績和成就都沒有落下,現下流行的說法:像開了掛似的!這類人如果運勢一直維護好,很容易登上人生巔峰。

開竅,悟道,修行

人“開竅”的時間的早與晚,很大程度上是跟個人經歷有關。獨自經歷世事的越早,那麼越早通人事的可能性就越大;經歷世事越豐富,越早開竅的可能性越大。只要人一旦“開竅”之後,便會一通百通,如孔子所說:“吾道一以貫之”。常常聽說一句話: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開竅,悟道,修行

我們生活在和平時代,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物質供應非常的富足,很多人從小到大都沒有經過磨礪,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開竅的時間一般會相對較晚,這樣要怎麼開竅呢?可以通過修學易經國學,多方歷練,總結思考等方法幫助自己開竅,正所謂玉不琢不成器。‘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二 悟道

悟道指領會道理,佛教指領會佛理。道是老子對易經的解釋,是宇宙的根本,是大自然運轉的規律,生育萬物,養育萬物,運行萬物,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無所不包,無形無象,本無名字,人強名為道。老子中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說道可以說它是道,但所言的道就不是那個道了,名可以給它命個名,但所說的名就不是這個東西了。因為道本無名,人強名為道。古時候伏羲氏坐觀天象,思考宇宙萬物的運行規律,然後一畫開天才有了易經,那時候也許還沒有語言,沒有文字。‘道’的本義首出現於老子,“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是老子領悟易經奧義,向世人闡述易理的過程中才形成的。所以說要悟道,有一個最簡單的法門,那就是讀懂《老子》,即《道德經》。


開竅,悟道,修行

老子生前是當時天下最大的文人,百家思想皆源於老子,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理論學說也是在借鑑老子的道德經後,對易經的闡述,關於這方面的知識我們以後再討論。天地萬物皆生於德,德生於道,是以道德是一切文化的根本,一切信仰的核心。人民尊奉老子天下第一,美國評價老子世界十大作家之首,聖人的老師,道德之學由老子建立,當之無愧是天下第一!


開竅,悟道,修行


《老子》一書,並無“悟道”一詞,這裡的悟是後世有心之人人為分別心所致,不代表老子一書無“悟道”法門。老子是如何“悟道”的呢?《老子》 書中,悟字用明字。明道先明常,第16章就有法門,“致虛極守靜篤”,道之法之常之規律,即玄,周行不殆。所以首先要悟道的規律,道運行的方式,周行,道的規律周行不殆。其次要明德。“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德是從道而來,悟道自然要先明德。上德,乘時因勢,順性而為,即明大勢規律,又懂萬物之性,善利萬物,而又不與萬物爭利,無私無慾,又有幾人做到。下德境界就不是道了,雖有成就,卻是為了自己,放不下名利外慾和自我內欲,還有仁義品德,雖然放下了自我,卻不明白大勢規律與萬物之性。佛家無為不治,無私無慾,非真無為。儒家有為無私,不懂道紀,“朝聞道夕死可矣”,並未悟道,還不如下德。“無道而後有德,無德而後有仁,無仁而後有義,無義而後有禮”,禮法就更擾亂人性了,“法令滋章,盜賊多有”,禮法制度層出不窮,反而愈演愈繁,人心愈來愈亂,皆因無道德之故。


開竅,悟道,修行

所以,大道至簡,道德而已。建德,放下名利外慾和自我內欲,人心合性,德性清靜,清清靜靜,無私無慾,善生而已。明道,道勢周玄,德慈呈善,道性玄德,生而不有,融於萬物,玄玄如輪,週而復始,生生不息。


修行

修行一詞最早出自《莊子·大宗師》:“彼何人者邪 ?修行無有而外其形骸,臨屍而歌,顏色不變,無以命之。”意思是:他們都是些什麼樣的人呢?不看重德行的培養而無有禮儀,把自身的形骸置於度外,面對著死屍還要唱歌,容顏和臉色一點也不改變,沒有什麼辦法可以用來稱述他們。修行是一種持續時間較長的活動,包括:思維活動、心理活動、行為活動、社會活動,旨在達到與現階段相比境界更高、胸懷更廣、視野更寬的個人修養水平。


開竅,悟道,修行

綜觀修道歷史,上千年前自然衍生,修道源於對生命意義的渴望,它是一種通過修正自己行為的方式,來達到提升精神或神識力量的目的。古代道家通過修道方式,期望實現超脫生死,斬斷痛苦不以物累,最終實現不老不死,長生不死與天地同在,返璞歸真的境界。

道家、儒家、法家、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各大體系,都提到道,都有各自不同的修行奧義和修行形式。今天我們說修行不是讓大家去加入什麼教派或是去信仰什麼理念,而是希望大家能在日常生活中,能積極主動地去打開覺知,領悟天道的規律,增長自身的智慧。老子說“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是指天道之大,之無窮,之無盡,天下萬物皆囊括在內,沒有疏漏的。也就是說,天道的規律,可以作用在任何人、任何事物上。《道德經》貌似深奧,只要你能領悟,其實既簡單,又無比受用。畢竟,相比蠻幹和瞎折騰,順應規律做事,能讓我們用最少的力氣,收穫最大的成功。何樂而不為呢。


開竅,悟道,修行

結束語:“開竅、悟道、修行”總的來說就是讓大家提高認知,轉變思維方式,發現宇宙萬物運行的規律,看清表象背後的本質。讓我們在做人或做事情的過程中,運用規律,順應趨勢,不迷茫,少犯錯。通俗點說,開竅就是讓大家認識到自身的渺小和不足;悟道就是發現事物發展的規律、本相和趨勢,深刻思考、反省自己在做人做事時,是否犯了錯誤,違背了天道規則;修行就是改正自身的缺點,使自己能順應天道來為人處世,不逆天而行。從點滴做起,逐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使我們變成有智慧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