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腸道的健康信號——觀大便,識健康

近年來,已經有很多研究表明了腸道菌群在維護人體健康和防治疾病中起著重要作用,人們對腸道健康和糞便的組成以及生活在其中的菌群也越來越感興趣。而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想知道:應該多久排一次便?如果做得不夠,會發生什麼?如何調節腸道菌群?

20世紀80年代後期,Ken Heaton教授及其同事對英國布里斯托爾東部的人口進行了調查。他們報道了這樣的一個常識:99%的人排便頻率為——3次/周至3次/日。在布里斯托爾,他們注意到雖然最常見的排便習慣是每天一次,但僅發生在40%的男性和1/3的女性中。

每天去第二次排便的頻率可能因人而異。我們都有“胃腸反射” ,這意味著每次我們吃食物,大腸都會響應,我們應該上廁所。通過一系列激素,我們將經歷“被呼喚去排便”。然而,我們大多數人,從我們可以走路開始,會抑制這種呼喚,所以每天一次或更久排一次便成為新的常態。

緊迫、腹瀉和便秘都可能是沒有上夠廁所的特徵。與這種“相對”便秘相關的是腹脹、疼痛和排便習慣變異等症狀。“甜玉米測試”是一項瞭解你的腸子如何工作的簡單測試。通過吞下少量不被身體吸收的生甜玉米,可以很容易地在糞便中看到顏色鮮豔的玉米粒。這是評估從口至肛門轉運時間的簡單方法,應該是大約8小時。

大便的組成

大便中有75%是水,剩下的是固體物質,包括高達50%的微生物和從腸道內壁脫落的細胞以及食物殘渣。曾一度有人認為裡面的微生物數量超過我們身體細胞數量的十倍。

最近的數據表明,微生物的數量和我們身體細胞的數量可能接近1.3比1的比例,但這顯然取決於排便的頻率。細菌、病毒、真菌和單細胞微生物構成了微生物群,所有這些微生物都對我們的健康和幸福至關重要。

來自腸道的健康信號——觀大便,識健康

從積極的角度來看,我們腸道中的細菌不僅可以分解難以消化的食物,而且還能產生關鍵的營養物質、防止某些感染,並有助於我們的免疫防禦系統的發展。然而,肥胖、2型糖尿病、高血壓、炎症性腸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心理健康問題等都與生態失調(或微生物群的變化)有關。

我們體內微生物群的建立從出生時開始,並受出生方式(陰道分娩或剖腹產)以及初始餵養方式的影響。當我們開始進食固體食物時,我們開始走在建立成人微生物群的路上。再往後我們吃的東西會對微生物群產生影響,儘管這種影響可能不大。

我們的飲食也可能影響我們的微生物群的代謝產物(微生物個體產生的化學物質),這也可能對作為宿主的我們產生影響。已顯示纖維、脂肪、糖、人造甜味劑均改變胃腸道微生物群的組成。

你身體的DNA是從你父母親遺傳的,但是,你體內的微生物群更加複雜!

來自腸道的健康信號——觀大便,識健康

實驗數據表明,益生元纖維改變腸道微生物群並增加激素,告訴我們我們已經飽了。目前正在進行的研究還表明,抗生素誘導的微生物群失衡與苦味表達的變化有關,影響我們喜歡吃的食物。 所有這些關係都很複雜,科學家們才剛剛開始瞭解它們的全部影響。

改變我們體內微生物群的終極方法是糞便移植,這聽起來可能令人不悅。但令人鼓舞是,正不斷湧現出糞便移植用於治療胃腸道感染(如艱難梭菌)、早期糖尿病、多發性硬化和炎症性腸病等疾病的數據。不過,還需要一段時間你才能在當地超市的櫃檯購買到珍貴的“便便”!

黃志峰

中國胃腸外科卓巽青年聯盟委員

《指南解讀》創始人 主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