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温芯片紧缺背后 国产替代有望加速

面对严峻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人民都在万众一心阻击疫情。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体温检测是一道公认的重要防线。虽然目前大部分生产疫情防控物资的工厂已经开工,但面对正在到来的开学季、复工潮,测温枪这一最重要的防控品依然是格外紧张。

为什么一“枪”难求

(1)疫情爆发 订单需求突然增大

医用红外测温和工业用的测温装置不同,一直以来民用市场的订单都十分有限,这就导致虽然很多企业都具备研发和生产医用红外测温装置的能力,但却没有大范围的投产。

随着疫情的爆发,一时间数以十万计的订单蜂拥而至。然而尴尬的局面出现了,这么多的订单没哪个企业能吃的下。

测温芯片紧缺背后 国产替代有望加速

(2)产业链长 核心原件供应不足

测温枪与口罩、消毒水等原材料种类不多的紧缺防疫物资不同,生产一台测温枪需要ABS塑胶外壳、PCB电路板、IC、电阻、电容、红外传感器、LCD、背光源和电池线扣等上百个组件。

其中额温枪上常见的红外传感器是热电堆传感器,这种传感器由两个或多个热电偶串接组成的热释红外线传感器,通过将人体辐射的红外线转换为电信号的变化,从而显示出人体温度。

而传感器最核心的器件是芯片,从晶圆厂、封测厂、芯片设计公司、模组厂、加工厂,最后到终端消费者,是一环扣一环,链条长又杂,要增加某款芯片的产能,需要调整生产计划、改变生产线、调整设备,生产出来的芯片还需要经过下游的封测工厂才能流向市场。

测温芯片紧缺背后 国产替代有望加速

也就是说,额温枪产能的提升需要产业链上上百家公司的相互协作,既需要单点提升,也需要统筹协作。而且目前大部分防疫器械,都优先提供给湖北地区。

因此,一部分人就将工业测温枪和医用测温枪混淆在一起,其实两种测温枪的差异并不仅仅体现在有效测量距离和精准度上,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需求紧缺 产能将有所提高

据调查了解,目前的测温芯片的产能仍然紧缺。

首当其冲是春节假期和疫情的叠加影响下,企业遭遇“员工到岗复工难”。

工信部2月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当日全国温测企业的复工率为50%。对应的生产数据是,全国一天生产的全自动红外测温仪只有800台。

2月13日,高德红外称复工人数已经达到1500人,占总量的70%。这已经是整个行业比较高的水准了。

另一个影响产能的因素,是配套企业复工率不足,导致很多原材料缺乏。

红外测温仪产业的链条非常长。这个看似简单的仪器包含众多零部件,从镜头、体温探测器、传感器到信号处理、显示输出,上游还涉及芯片设计、生产、封装等环节。因此需要多个行业、企业的协同配合。

测温芯片紧缺背后 国产替代有望加速

由于此前需求稳定,生产厂商一般都不会多备货。有业内人士表示:“红外测温仪都是定制化生产,之前每年的产量也就几百台”。需求暴增,“很多地方的卫健委、医院都打电话来(要货)”,他们手里的原材料不够了。”

但在当时,上下游配套企业也都还没复工。生产企业只能向关联企业“紧急救援”。联创光电、华天科技就是在华中数控、鱼跃医疗的求助下紧急开工的,赶工红外测温仪的连接线和封装芯片。

随着上下游产业链在2月10日陆续复工,预计红外测温仪的生产能大幅度提速。

国产替代弯道超车

测温芯片紧缺的背后,是整个中国半导体工业体系的崛起。在中国半导体产业全力发展之下,部分半导体细分行业早已实现弯道超车,向世界顶尖水平看齐。

根据国信证券研报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集成电路进口额为3055亿美元,占2019年GDP 99万亿人民币的2.2%,而原油进口才仅2387亿美元,而且集成电路进口额还在持续增长。 如此巨大的进口需求无疑给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国产替代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根据国信证券研报分析显示,在国产替代方面国内半导体市场有10倍以上的增长空间。

我国目前集成电路产业自给率仅7%左右,2018年国内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在国内市场的销售额才仅251亿美元,但当年度进口额为3121亿美元,是国内自给的12.3倍。若国内芯片设计公司的供给能替代巨额进口的需求,那么国内芯片设计公司的市场还有超过10倍的空间。

虽然蛋糕很大,但骨头难啃,半导体市场的旺盛需求虽然看起来充满机遇,路漫漫其修远兮,中国半导体产业在攻坚克难之路上还需要很长一段路要走。

测温芯片紧缺背后 国产替代有望加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