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進一步加強治理疫情危機的科學性


羅來軍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這次從武漢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產生了嚴重影響和衝擊,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疫情防控工作。中央及各地方政府已經陸續制訂和出臺了幫助企業渡過難關的政策和措施,有稅收減免、納稅申報延期、低息貼息貸款、融資擔保、展期還款或續貸、禁止盲目抽貸斷貸壓貸等等。由於這次疫情危機的嚴重性,為了更好地提高治理成效,政府還可以在一些政策設計上進一步提高科學性。

其一,對真實無法渡過疫情難關的企業給予過渡性直接補貼。

有些中小微企業受疫情的衝擊比較嚴重,既有政策提供的稅費減免、優惠貸款等幫助並不能讓這些企業渡過難關。那麼,對於受災嚴重以至於瀕臨破產倒閉的企業給予直接補貼是必要的。對疫情受損嚴重企業進行補貼,首先要識別是否真受損以及受損的嚴重程度,防止沒有受損的企業虛假申報騙取補貼;其次,補貼幫助企業渡過難關之後,需要在一定時期內分批分期歸還,這種政策創新有利於抑制“騙補”行為,進而規避不合理的補貼行為及其引發的各種扭曲現象

其二,遵循市場導向擴大民間投資。

此次疫情對經濟增長的短期影響是比較大的,短期影響主要體現在經濟增長數量上。經濟增長速度在2020年第一季度必然遭受顯著的影響,如果疫情不能及早有效控制,對第二季度也將帶來衝擊。無論是宏觀經濟角度的穩增長,還是企業角度的保發展,面對疫情衝擊,擴大投資都是一項重要的政策選擇。為了規避以往出現過的重複投資、低效投資、無序競爭、惡性競爭等弊端,應對疫情衝擊的擴大投資要以促進和刺激以市場為導向的民間投資為主要抓手。就當前經濟態勢而言,政府對擴大民間投資仍有很多工作需要推進和強化,比如,為民間資本提供更多更公平的產業准入機會、降低民間投資的制度性成本、民間投資主體產權保護、設計推出民間投資風險保險與分擔機制,通過系統性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聚焦於提高民間投資的預期收益率。只要民間投資的預期收益率提高到適當水平,無需政府刺激和敦促,民間投資就會活躍起來。正如春天的小草,春風吹來競相生長,自然會呈現出一片繁茂景象。

其三,堅持補短板原則推進公共產品投資。

應對疫情危機和增強經濟發展動力,擴大公共產品投資是有效的思路之一。而擴大公共產品投資要堅持補短板原則。在公共產品的擴大投資中,地方政府要識別、篩選、瞄準基礎建設、公共事業、公共服務中的短板,結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投資,並注意規避和防範傳統性投資弊端和投資陷阱。公共產品的短板問題需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比如,這次疫情危機暴露出了我國在公共衛生服務方面存在著嚴重不足,在很多地方需要加強和提升,一方面更好應對或防止疫情的再次發生,另一方面,滿足人民對公共衛生服務不斷提升的需求。黃奇帆建議:在“十四五”的五年時間裡,從中央到地方需花上2000—3000億元補上整個中國的公共衛生系統的短板。(責任編輯:王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