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漳浦县开漳圣王威惠庙简介

福建漳浦县开漳圣王威惠庙简介

威惠庙位于县城西郊324国道旁,建于公元716年,是奉祀“开漳圣王”陈元光及其神系的始祖庙。陈元光字廷炬,号龙湖,河南光州固始人,生于唐显庆二年(657年)二月。少时聪颖过人,博览经史,十三岁得乡试武秀才第一名。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泉州至潮州之间发生“蛮僚啸乱”,朝廷命归德将军陈政入闽平乱,陈政率五十八姓府兵三千六百余人出镇绥安,陈元光随父入闽。唐高宗仪凤二年(677年)四月,陈政因积劳成疾卒于任上。陈元光袭父职代父领兵,封玉钤卫翊府左郎将,平息广东陈谦与蛮僚首领苗自成、雷万兴等一伙“寇乱”,息战火,镇南疆,使闽南一带遂而安定。陈元光被晋升为正议大夫,诏封为岭南行军总管。当时,陈元光镇守处乃属“地极七闽,境连百粤”,为少数民族与汉族混居之地。陈元光认为,生产落后,民性凶悍,缺乏管理,失之教育,乃是这一镇地的祸乱之根源,仅慿武力镇压是“兵革徒威于外,礼让乃格其心”。况且,“诛之不可胜诛,徒之则难以尽徒”,“功愈劳而效愈寡”。欲使闽南长治久安,必须创立州县,主张教化治民,大兴教育,弘扬文化,施行法治,改变民风。于是,陈元光上疏朝廷,奏请在泉州至潮州之间增设州县,取名漳州,并遗派刺史管理。时值武后亲政,唐垂拱二年(686年),武后下诏,准于在原绥安地域建立漳州府,辖漳浦、怀恩二县,漳浦附州为县,任命陈元光为漳州刺史(知府)兼漳浦县令。

陈元光率府兵将士,披荆斩棘,开山劈道;垦荒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耕,发展生产;重视贸易,鼓励通商;兴办学校,强化教育。因而,使得北至泉州,南至潮州,方圆数千里无烽火之惊,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陈元光开疆拓土,出生入死,治理漳州,鞠躬尽瘁,保护闽南社稷,传播中原文化,惠泽漳郡,造福百姓,功勋卓著。

唐睿宋景云二年(711年)十一月五日,蛮寇苗自成、雷万兴之子又于潮州聚众反抗朝廷,敌众潜达拜岳山。陈元光闻讯率轻骑抵御,因援兵未至,被敌将蓝奉高刃伤而阵亡,以身殉职,卒年五十五岁。漳郡黎民百姓闻之如丧考妣,为之哀号,葬于绥安溪大崎原(今漳浦盘陀大崎湾),后迁葬龙溪。

对于陈元光的功勋伟绩,历代朝廷大为褒崇。唐先天元年(712年),唐玄宗赐赠陈元光为豹韬卫镇军大将军,临漳侯,谥忠毅文惠。唐开元四年(716年),第二任漳州刺史陈元光之子陈珦,将州治由绥安溪迁至李澳川(今漳浦县城),州治与县衙合署办公。朝廷为表彰陈元光功劳,唐玄宗下诏敕建“忠烈祠”于漳浦城郊西宸岭上(即今威惠庙旧址),并诏立“盛德世祀”之坊以旌表,明正祀典,派地方官员春秋二祭。唐贞元二年(786年),州治迁至龙溪(今漳州市),德宗皇帝加封“灵著顺应昭烈广济王”。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宋神宗追封“忠应侯”,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宋徽宗追封“开漳主聖王”,并赐庙额“威惠庙”。南宋高宗皇帝加封“英烈忠泽显佑康庇公”。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皇帝八十大寿,相国蔡新入京祝寿,返乡时带回乾隆皇帝勒赐皇灯一对,御书“开漳聖王、高封祀典”。蔡氏后裔每年元宵节前提新灯至庙中悬挂,此俗传沿至今。

福建漳浦县开漳圣王威惠庙简介

陈元光精于兵法骑射,通晓经史,满腹韬略,博学多才,著有《玉钤集》、《龙湖集》行世。由于他率兵镇守南疆,开发治理闽南功勋卓著,被闽粤百姓尊崇为“开漳聖王”,崇祀他的庙宇遍及闽台及东南亚,仅台湾岛就有一百多座“聖王庙”,漳浦境内“聖王庙”也有近百座,历代香火甚旺。而跟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南下入闽的将士,自唐代定居闽南,传衍子孙,并逐渐播居海内外。现闽南各县(市)乃至台湾、东南亚的许多姓氏,大多数是开漳五十八姓将士的衍派。漳浦人民对开漳先贤怀有特殊的感情,“开漳圣王”之精神将世代相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