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大的曲阜孔廟,為何出現“鉤心鬥角”的建築佈局,原因讓人意外


說到“鉤心鬥角”這個詞,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宮廷劇裡的場景。這個成語典故最早出處是唐·杜牧《阿房宮賦》,其原意是指:各種建築參差佈列,彼此迴環掩抱,飛簷接連交錯。或許有人會問:真有這樣的建築嗎?別說,還真有。在山東濟寧的曲阜孔廟中就有出現這樣的情況。也正是由於曲阜孔廟特殊的歷史文化背景,才造就了這種獨特建築形態,成為了孔廟中一道獨特的風景。

曲阜孔廟,又稱“闕里至聖廟”,以孔子故居建廟,位於山東省濟寧市曲阜市中心,始建於孔子去世後的第二年,公元前478年,當時建築規模相對較小,只有廟屋三間。

從西漢開始,隨著中國曆代帝王不斷為孔子加封諡號,孔廟的規模也從三間廟屋不斷地擴大。2000多年來,曲阜孔廟一共大修了15次,中修31次,小規模修繕更是不計其數,如今我們看到的建築大多為明清時期所建。

現存的孔廟建築群仿北京故宮建造,前後九進院落,總點地面積327畝。整個建築群有殿堂、壇閣和門坊等464間,是現今全世界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孔廟。它與北京故宮、承德避暑山莊並稱為“中國三大古建築群”。

曲阜孔廟雖不是皇家建築群,但其規模和規格可與北京故宮相媲美。如此高規格的建築群,為何會出現兩個單獨建築相互穿插,會出現屋簷相互重疊的奇特現象?

有人說這樣既節省了空間,又使得建築特之間交相呼應,富有動感。也有人說這樣的佈局,暗含著孔子家族“父慈子孝,兄良弟悌”的親情,上屋簷護著下屋簷,就如同父親呵護著孩子。

事實真如此嗎?據史料記載,從宋朝以後,曲阜孔廟的總佔地面積沒有再增加,但裡面的建築物卻是不斷地增加。為了不影響曲阜孔廟整體建築群結構,許多都是緊挨著的,飛簷屋角交錯穿插,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就有了孔廟獨特“鉤心鬥角”的建築形態。

中國古人在建造大型宮廷式建築群時,出於對防火的考慮,一般大型建築都會留有充分的距離。出於對防水的考慮,屋簷比較長且都向上翅起,這樣可以讓雨水往外飛濺,這樣可以保護木質房頂和沒有防水材料的牆體。“鉤心鬥角”的建築佈局,不利於防火防水。其實說了簡單一點就是建築造太多,才出現了擠一塊的現象。

曲阜孔廟內“鉤心鬥角”的建築佈局主要出現在大成門前。大成門始建於宋代,明代重修,門面有5間。與大成門“鉤心鬥角”的建築是建於清康熙年間的碑亭樓,黃瓦飛簷,彩繪斗拱,成為了中國古建群中一道獨特的風景,也成為遊客到孔廟必賞的奇特景象。作者簡介:寒殘一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