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中醫可擔大任——中醫藥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治中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

己亥、庚子年歲末年初之際,一場起源於湖北省武漢市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牽動了全國人民的心,2020年1月25日(農曆正月初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研究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這是中國歷史上遇到的一個罕見的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為了打贏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阻擊戰,一個多月來,全國上下總動員,四面八方齊出力,4萬多名醫護人員馳援武漢,展開了一場與時間賽跑,與死神搏鬥的爭奪戰。在防控戰鬥最激烈的時刻,習近平總書記2月10日在北京調研疫情防控工作時兩次提出在醫療救治工作中,要堅持中西並重和中西醫結合。李克強總理2月13日主持召開的中央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會議要求,強化中西醫結合,促進中醫藥深度介入診療全過程。中醫藥是中華民族原創的醫藥學,增強中醫藥文化自信,發揮中醫藥的特色優勢,有利於打贏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這場阻擊戰,還中國人民一個溫暖花開的春天。

一、中醫藥在歷史上對疫病防控發揮了重大作用

有了人類就有疾病,縱觀人類文明史同時也是與疾病特別是疫病鬥爭的歷史。疫病,指的是具有傳染性、流行性的疾病,據《中國疫病史鑑》記載,西漢以來的兩千多年裡,中國先後發生過321次疫病流行,我國疫病流行與防治的鬥爭,幾乎與中華文明同步。中國人民在與疫病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過程中,不斷探索和總結防疫抗疫經驗,逐步發展形成了中醫藥防治疫病理論與方法體系,由於中醫藥的有效預防和治療,在有限的地域和時間內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繁衍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中醫藥防治疫病記載最早見於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在其《素問・刺法論篇》中說:“餘聞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欲施救療,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避其毒氣,天牝從來,復得其往,氣出於腦,即不邪幹。”提出了“避其毒氣”的有效防疫方法。此外,古人還總結出隔離檢疫、消毒、保持良好的環境和個人衛生等“未病先防”,應對疫病蔓延的經驗。據出土的《雲夢秦簡》記載,秦代已設置有“癘遷所”對麻風病人進行強制收容。《漢書》記載漢元始二年對疫災的救治“民疾疫者,空舍邸第,為置醫藥。”說明早在公元2年就對傳染病採取了隔離措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眾多疫病中,天花是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的令人恐怖至極的疫病,晉代葛洪的《肘後方》就記載了“虜瘡”(天花)、“狂犬咬”(狂犬病)等的防治方法。其後的許多醫籍對瘧疾、麻疹、白喉、霍亂、痢疾、水痘等急性傳染病的治療方法均有詳細記載。到了宋代中醫就採用人痘接種法預防天花,為世界帶來“種痘預防傳染病”的先進理念,成為人工免疫法的先驅,人痘術後來傳入歐洲,啟發了英國醫學家琴納於1796年發明牛痘接種術,人類免疫史上的這一創舉,包含了中醫所貢獻的卓越智慧。

在與疫病的長期鬥爭中,豐富的實踐積累了豐厚的治疫經驗,形成了中醫藥防治疫病理論與方法體系。東漢末年,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在總結外感熱病的發生、演變過程基礎上,建立了中醫的辨證論治原則,成為中國首部治療傳染病的專著。金元時代李東垣面對大頭天行(大頭瘟)流行,創制普濟消毒飲以救治,“因嘆曰:往者不可追,來者猶可及。凡他所有病者,皆書方以貽之,全活甚眾,時人皆曰:此方天人所制。遂刊於石,以傳永久。”明崇禎年間,瘟疫接連爆發,吳又可著《溫疫論》,提出辨證與專病專方治療相結合的治療原則,豐富了我國對傳染病防治的理論與實踐。清代葉天士《溫熱論》將疫病納入溫病的範疇,對疫病的認識又有了重大創新。吳鞠通進一步繼承發展了葉天士的學術思想,《溫病條辨》的問世建立了溫病學體系、豐富了溫病的治療方法。王孟英《隨息居重訂霍亂論》提出預防疫病流行的多種方法,並記載了行之有效的多種處方和治法。除歷代醫籍中的相關疫病記錄外,僅溫病學專著就有541 種,體現出了中醫藥防治疫病的偉大成就。

二、中醫藥在疫病防治上的特色和優勢

中醫藥學理論來源於實踐,中醫疫病理論和治療體系正是在疫病防治的過程中發展起來,並又應用於指導疫病防治實踐的。中醫藥在疫病防治上的特色和優勢主要體現於三個方面。

1.注重疫病發病與天、人、邪三方面的因素,重視治未病

《黃帝內經》在《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篇》中就列舉了一些運氣條件下的疫病發生,提到了其流行性,如“其病溫厲大行,遠近鹹若”。且有的疫病病死率高,“厲大至,民善暴死”。同時指出人正氣虛,又逢氣候、運氣失常時,則易感邪而發病。在疫病的防治上應重視治未病,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在具體方法上主張既要避邪有時,又要扶正祛邪;制定防治方案時應審察病機,無失氣宜,並且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多種防治手段並舉。

2. 創立了完整的疫病理論及治疫方法體系

東漢張仲景《傷寒論·傷寒例》首次記載:“天有暴寒者,皆為時行寒疫也。”“凡時行者,春時應暖,而復大寒;夏時應大熱,而反大涼;秋時應涼,而反大熱;冬時應寒,而反大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指出“時行寒疫”為具有較強染易性、易引起大流行的一類病症。針對當時疫病流行,特別是其家族200餘人不到十年時間,死亡三分之二,其中傷寒十居其七的現狀,張仲景勤求古訓、博採眾方創立了六經辨證的診療體系,成為中醫醫聖。後世包括孫思邈、龐安時、朱肱等宋以前傷寒八大家在內的眾多醫家,如宋代朱肱立足傷寒學術的角度發展了對廣義外感熱病的辨治理論。明代以吳又可為代表的溫疫學派強調疫病的特殊致病因素,如吳又可倡雜氣論、餘師愚提出時氣熱毒說,治療上吳又可開創了疏利透達法,首用辛香雄烈之品,直搗膜原巢穴,並擅用汗、吐、下三法;餘師愚長於清熱解毒,創制了清瘟敗毒飲為治溫疫諸證之主方。到了清代,以葉天士為代表溫病學派將疫病完全納入溫病體系,形成了以衛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方法的較為完整的溫病病證結合辨治體系,使中醫疫病學辨治體系更加完善。

3. 具有豐富多彩的中醫藥防治疫病技術方法

中醫藥除辨證論治治疫理論與方藥外,還創造出眾多的防治疫病外治方法。如:針刺:《靈樞·刺法論》中根據五運六氣的異常變化特點,制定了針對五種可能出現的疫病的“刺疫五法”,認為針刺“可以折鬱扶運,補弱全真,洩盛鐲餘,令除斯苦……以法刺之,預可平。”艾灸: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中說“凡人吳蜀地遊宦,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病溫瘧毒氣不能著人也,故吳蜀多行灸法。”這是首次提出用灸法來預防瘧疾等傳染病的方法。佩藥:宋代《太平聖惠方》載有鬼箭羽方“治時氣瘴疫,闢除毒氣”,“以皂囊盛一丸,系肘後”可以防疫。塗搽:明代李挺《醫學入門》指出進入有傳染病的人家“用麻油服之,或紙捻蘸麻油,並雄黃硃砂末,探入耳鼻內,最能闢穢毒之氣。”蒸煮:清代羅世瑤在《行軍方便便方》一書中曰“將初病疫氣人貼肉布衫,於蒸籠內蒸一柱香,久則全軍不染”。此外還有預防接種,人工免疫等各種預防疫病方法。

三、 中醫藥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治中的意義

自2019年底武漢地區爆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以來,面對突然出現的未知病毒,西醫沒有特效藥物,只能對症支持治療,而該病高度人傳人的特徵使其快速蔓延至全國各省份及境外多個國家,確診和疑似病例每日增加,死亡人數也不斷增多。疫情發生以來,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相繼派出仝小林院士、張伯禮院士等組建中醫專家組奔赴抗疫一線,各省市也紛紛組建中醫藥團隊參與抗疫工作,彰顯了中醫藥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的重要作用。目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雖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扼制,但防疫的任務還非常繁重,因此,如何正確認識中醫藥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治中的意義,不僅是文化自信的問題,也是現實需要問題。

1.中醫藥參與防治,有利於豐富防疫手段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屬於中醫學“疫病”範疇,幾千年來,中醫學就不斷與疫病進行鬥爭,對於預防疫病的傳播及流行積累了大量寶貴經驗。中醫藥“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變、瘥後防復”的先進防治理念;“謹守病機,辨證論治,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個性化診療方法:“防治結合,內外兼治,主動干預,調養並舉”的多樣化治療手段;中藥連花清瘟顆粒、抗病毒口服液、金花清感膠囊、藿香正氣口服液、清瘟敗毒散以及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第六版)》推出的中醫臨床治療通用方“清肺排毒湯”等眾多的方藥。為效地改善患者症狀,提高療效,降低病死率提供了豐富的防治手段,將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治療及預後中發揮重大作用。

2.中醫藥參與防治,有利於中西醫優勢互補

在現代不少人們的印象中,防治傳染病是西醫所長。的確,西醫學對傳染病病原的認識、傳染源的調查、致病機理的研究、致病微生物的分離和控制上有著明顯的優勢。而中醫學在治療傳染病上立足於調整和恢復人體自身的正氣,發揮正氣抗邪,不以殺滅病毒為主要目標的理念及其豐富多樣的方法手段,又為傳染病防治提供了有別於唯病原論的不一樣策略和方法。應該說中西醫防治疫病各有所長,應當發揮各自優勢,共同抗擊疫病,不能偏廢。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發生後,中醫藥第一時間介入抗疫且顯示了良好的效果,向世人昭示了面對烈性傳染病,中國不僅有現代醫學防治手段,還有中醫藥發揮積極作用,是乃中國之幸、人民之福。

3.中醫藥參與防治,有利於堅定戰勝疫情的信心

中醫藥幾千年來在護佑華夏兒女健康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並不斷地創新發展,戰勝了無數次瘟疫。在數千年中華文明史上,中醫藥學在診治溫疫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在新中國的防治疫病鬥爭中,中醫防治疫病的理論和經驗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如1954年、1955年,石家莊市乙型腦炎流行,採用中醫治療取得了顯著效果。在

人們記憶猶新的2003年戰勝非典鬥爭中,中醫藥防治SAR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就得到了世界衛生組織的認可,體現出中醫藥應對新型傳染病的強大韌性。從青蒿素治療瘧疾到中醫藥全面參與非典防治,中醫藥在現代傳染病防治中的成效愈來愈突出,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進入最關鍵的時期,中醫藥的作用還會進一步彰顯,中西醫協同攻堅,定能戰勝疫情,挽救生命,護衛人民健康。

四、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中醫藥學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我們堅信,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全面貫徹中西並重、強化中西醫結合、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要求,團結一心,一定能打贏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

參考文獻

[1]劉理想,胡鏡清,林明欣,黃玉燕,盧紅蓉.中醫學防控疫病歷史回顧與思考[J/OL].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1-9[2020-03-04].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3554.r.20200226.1218.004.html.

[2]王文遠. 古代中國防疫思想與方法及其現代應用研究[D].南京中醫藥大學,2011.

龐宇舟,廣西中醫藥大學黨委副書記、二級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第六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廣西優秀專家、廣西名中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