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被壓制的情慾”,新思想衝擊封建道德下的百態人生

禮儀、羞恥、榮辱、道德、家訓、族規,這些傳統思想道德在保護封建傳統的同時,也在捆綁一代又一代人。大部分在固守原來的思想道德,隨著時代的改革變遷,也造就新一代青年。他們擁有新時代的開放思想,他們接受西方的文化思想薰陶,他們要衝破傳統封建道德思想的枷鎖。

老一輩的保守派還在墨守陳規的時候,新時代青年卻要打破常規,不再遵循老一輩人的思想約束。這新舊思想的碰撞,是一場無聲的戰爭,守舊派固守自己的界限,追求自由民主的新青年卻我行我素,他們堅信勝利即將來臨。一個不願忍受原來的思想束縛,一個沒法接受新思維,認為那是不符合道德。

由此碰撞出來的火花,思想鬥爭,成就了偉大改革變遷的故事,也留下時代獨有的社會印記。存在於那個時代的百態人生,消失於現實生活的人和事。


《白鹿原》|“被壓制的情慾”,新思想衝擊封建道德下的百態人生

百態人生


田小娥悲劇的一生,映射出動盪時代背景下女人的悲苦人生

田小娥是大戶人家的妾,豐衣足食,風光無限。穿金戴銀,有女僕侍候。生活的富足並不能填滿心中的空虛,也正是因為心中所求,是不被現實接受的,也註定了其悲劇的一生。

當黑娃和田小娥偷情被發現時,那些麥客把他們抬出來時說:“你害了你,害了那個女人,也害了咱這些麥客。麥客有麥客的本份,不能跟你一樣,生冷不忌啥都敢吃,哪個主人還敢要咱,我們這些麥客還不都餓死了。”

在老一輩的麥客心裡,拿錢幹活安守本分,是作為一個麥客的職業操守。不是自己的也不會動歪心思,只是為了生活,並不敢奢侈其他的。在他們心裡,老實做人,拼命做事,為了一日三餐,能夠養家餬口就可以了。他們也並不是不敢有其他的非分想法,但是他們只是把想法留在心底,偶爾閒聊會表露出來,但不會真正去做這些被人詬病的事。

就算你情我願,思想早已睡了千百遍,行動上也不敢邁出一步。封建道德對當時人心的裹挾,思想不自由,更沒有行動自由。很多東西,想也不能想,更別說做第一個打破封建禁錮的人。

都說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卻不知道第一個種樹的人,沒能享受自己種的樹帶給的涼意,就被熾熱的太陽曬死了。時代在一開始變革的時候,第一批走在前路的人,享受不到成功的果實,更不能過上心中理想的生活。

田小娥的一生悲劇,濃縮的是整個時代背景下,封建社會里的無奈人生。心中曾追求太陽,卻被現實裡的陰影籠罩著,曾經透出來的一點光亮,又消失於黑暗中。黑娃是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男子漢,為了自己的女人,他努力生活,想打破傳統的思想。

當他被迫帶著小娥在山上獨立居住時,也為田小娥悲劇的一生埋下伏筆。他敢做敢當,領回來自己喜歡的女人,要娶做媳婦。卻不被自己爸接受,也不被家族接受。一個外鄉女人,從此開始了孤獨不被接受的命運生活。

黑娃不怨他爸,也怨不了他伯,更怨不了他的女人,他恨,恨自己沒出息沒能耐,連自己的女人都娶不進家門。那時,雖然已經是民國,但農村還保留著原始的族規家訓,道德思想。婚姻還是得父母做主,即使是接受新時代教育的鹿兆鵬,也逃不掉包辦的婚姻。他主張婚姻自由,在結婚當晚就逃離了白鹿原。他的成功逃離,也造就另一個女人悽苦的一生。男人可以逃離,追求自己,生活自由,戀愛自由。但為什麼這種逃離要建立在女人的痛苦上。封建社會里的女人又何其無辜,她們又能逃離到哪裡去?

田小娥的逃離,雖然結局早已註定,但她卻享受到隨心的樂趣,不管是跟黑娃偷情,還是後來和白孝文的公開同居,那是她自願的,她心裡享受,她活成了自由的模樣。她不管別人怎麼說,不理會流言蜚語,在那時的她,只是一個孤獨的女人,盡其所能地活下去。她放下了最後一點尊嚴,不再怨恨生活,只想好好活一場就無憾了。至於其他的,她無法顧及,也不能改變,她認命了。


《白鹿原》|“被壓制的情慾”,新思想衝擊封建道德下的百態人生

《白鹿原》劇照,白孝文和田小娥


白孝文的一生,深刻揭露了封建思想下的人性

白孝文被壓制的情慾,得到釋放之後就是無所顧忌的縱慾,不再有心裡負擔,不再為了面子支撐著所謂的責任和孝義。他是慾望被他的父親親手壓制,又因為他是父親而釋放。造成他不舉的原因,不過是因為他父親給他無形的壓力,這種壓力更是精神上的,一直如影隨形。控制自己的慾望,他又做不到收放自如,時間長了心裡慾望還在,身體卻屈服在現實生活裡。

他不得不屈服,他在家族面前相親們面前是孝子,是族長的兒子;他的父親對他嚴厲的管教和束縛,習慣父親的強硬,不得不屈服他的父親。身體很誠實,但熄滅不了埋藏心底的慾望。

人的慾望一旦被壓抑控制,只會在暗處增長,並不會消失。一旦爆發出來,就是肆無忌憚,如風捲殘雲。他沒有心理負擔,可以隨心所欲,不用維護自己的面子,不用擔起族裡鄉里的道德模範、行為標杆。他可以過自己喜歡的生活,可以追求自己喜歡的女人,儘管那個女人不被族人接受,遭鄉人唾棄。他不必在乎世人的看法,他只為自己。

白孝文放縱自己,他活成最真實的自己,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族長兒子,不再是一個道德模範。他活得自由無拘無束,卻因此害苦了他的妻子。他妻子說:“我嫁到你們白家,什麼下場都想到了,就是沒想到會餓死。”你看,多麼可笑的一件事,最富有、糧食最多的家庭,怎麼死也不會餓死。這是上天給一個無辜女人開的最大的玩笑。

他活得窮困潦倒,不顧禮儀仁義,不管三綱五常。他的快活是建立在讓父親痛苦,妻子受苦的基礎上。一個農村女人,沒有丈夫作為堅實的依靠,她的生活就不再是生活。她無法逃離,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那時候的農村女人,未嫁從父,出嫁隨夫,不管丈夫是個怎麼樣的人,她都無權抗拒。在日常三餐都無法解決的時候,只能靠公公家救濟。 沒房沒地沒依靠,唯留孤獨寒冷和飢餓。

男人在掙脫封建思想道德的禁錮,女人卻還忍受著女子無才便是德的道德枷鎖。不管一個男人曾經多麼不堪,多麼遭人看不起,也能有一天受萬人敬仰,過去不好的一切也隨之煙消雲散。女人只要行差踏錯一步,終身都揹負罵名,死後汙點也長留人間。


《白鹿原》|“被壓制的情慾”,新思想衝擊封建道德下的百態人生


男人在踐行新思想的時候,女人就成了犧牲品

任何時代的變化,都不是女人引領的,她們只是被動地妥協。男人可以主動選擇,可以去抗爭,女人只能追隨,生活不容她們自己選擇。

農村的女人沒有地位,沒有自主權,不管是做什麼決定,大事小事也好,都是一堆男人圍在一起商量決定,女人連旁聽的資格也沒有,更沒有發表意見的權利。

在男人接受新思想的薰陶後,他們不再接受包辦的婚姻,他們不喜歡未見過面就拜堂成親的妻子,也沒有將就繼續共同生活下去。他們選擇逃離,離開那片受封建社會的天地,在新社會里過自己的新生活。家裡包辦娶回來的媳婦,空有其名,她們卻無法逃離。

民國時期很有名的文學家、革命家,無外乎都有這些令人唏噓的婚姻故事。

一代文學大家魯迅先生,年輕時留學日本學醫,中途棄醫從文。留下了無數珍貴的書籍和思想文化,他曾經說的話,寫下的言辭句子,表達的觀點放在今天依然合適,而且十分貼切。

擅長口誅筆伐的魯迅先生,拯救無數的中國人,卻無法不傷害到一個鄉下女人。魯迅25歲時從日本回國遵照母命娶了28歲的朱安,但一生未與朱安同床(據荊有麟回憶,魯迅稱“多年來只有兩三次”)。婚後第四天魯迅東渡日本(參照周作人日記,魯迅當年並非婚後第四天東渡,而是秋天才動身的,八九月份之間)。

1927年10月8日,魯迅在廣州與許廣平同居,那年魯迅46歲。1929年,兒子周海嬰在上海出生。直到1936年魯迅去世時,一直陪在魯迅身邊的都是許廣平。結婚以後,魯迅和許廣平的感情是超於一般夫妻之上的。

許廣平自己說:“我自己之於他,與其說是夫婦的關係,倒不如說不自覺地還時刻保持著一種師生之誼。這說法,我以為是史妥切的。”許廣平也常常天真地向魯迅提問:“我為什麼總覺得你還是我的先生,你有沒有這種感覺?”魯迅聽了,總是愜意地笑笑,答非所問地說:“你這傻孩子。”

魯迅不接受朱安這個妻子,卻也不敢反抗母親的命令。朱安的一生雖然是孤獨的,但她沒有改嫁,一直在照顧魯迅的母親直到終老。


《白鹿原》|“被壓制的情慾”,新思想衝擊封建道德下的百態人生

魯迅一家


男人心安理得過著自己幸福的生活,未曾有半點愧疚和被自己傷害的女人著想。傳統思想的根深蒂固,讓女子根本不敢開啟新的人生,只能被動接受。封建思想的女人在新時代的浪潮下,變成了犧牲品,沒人在意她們的生活,沒人幫助她們邁向新時代。

時代造就的悲劇

男人的思想開放了,女子卻因為長期的封建束縛,接觸不到新的思想文化,她們依舊遵循嫁雞隨雞的思想。這種改變是多麼地不平衡,男人可以拋棄不顧世俗觀念,卻沒有教女人同樣的觀念。不過男人做出什麼樣的出格行為,最終都會被諒解;而女人只要有出格的念頭,就會被遺臭萬年,一人一口唾沫就能將人淹死。

鹿子霖的大兒子鹿兆鵬,唸的新書,受的新時代的思想教育。他的思想在當時的白鹿原是領先的,是他把這種自由平等、婚戀自由的思想帶到白鹿原。但他也沒能說服家人,不得不娶了一個自己不愛的女人,無力反抗只能逃走。在新婚之夜就逃離了白鹿原,又多了一個被新時代新思想害苦的人。她們何其不幸,命運對她們是多麼殘忍。

男人在外結婚生子並沒有流言蜚語,女人卻不能離開夫家,不能提出離婚,女子是何其地卑微。無權控訴自己的丈夫,無權決定去留,無法逃離現實的生活。

鹿兆鵬被迫娶的媳婦,她的悲劇一生到底是誰造成的?她可以怨誰?怨自己為自己談婚論嫁的父親,怨不負責任的丈夫,恨自己生為女子,怨這個時代?她什麼都怨不了,她只能怨恨命運。無法改變,就只能委屈忍受,忍受不公平、忍受無法抗拒的命運安排。這隱忍的性格倒也是中華傳統的美德,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用來捆綁中國女性。


《白鹿原》|“被壓制的情慾”,新思想衝擊封建道德下的百態人生

《白鹿原》劇照

生為一個女人,又是生在動盪不安的時代,能做的極其有限。在認清現實時,又沒有足夠勇氣踏出第一步,依然被現實牢牢捆綁。或者說,捆綁她們自己的,是她們所接受的傳統思想道德,是她們無知懦弱的心理。

思想更迭替換的時代,每個小人物的一生,展現的是時代背景下的百態人生。令人唏噓感慨的故事,是時代的縮寫,是極致展現的人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