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翔改改到底是咋來的,怎麼就成了傻瓜的代名詞

陝西鳳翔尹家務鄉有個出了名的姑娘叫改改,她的名字產生於1968年,提起那年月,鳳翔農民普遍比較貧困,一般到了冬季就要上北山砍柴。由於路途遙遠,上山者走到馬頭坡前就人困馬乏,需休息一會兒再爬坡上山。下山者一般也都要在這兒鬆口氣歇歇腳。而改改家就在馬頭坡上,人們便到改改家討口涼水喝。改改的丈夫見門前人來人往,便在家門口撐起禪子,賣起來米湯,每碗兩分錢。這對於又渴又累的割柴農民來說,確是再好不過,他們將幹饃一泡,便是一頓飯了。但這個較早有商品意識的山裡漢卻沒有想到,作家的老婆僅不認識錢,二分錢一碗米湯或一杯水,給一分錢自己就吃虧了,收五分錢則顯得自己有些多。無奈之下,他就在收錢盒上打了一個二分錢硬幣大小的孔子,太小的不收,太大的五分錢也不收,紙幣就更不用說了。這樣,改改收錢的問題就解決了,但同時把改改的名聲也傳了出去。這是好名聲還是壞名聲,人們說不準,只是覺得好笑。這畢竟是小範圍的調侃。使改改更出名的據說是另一件事。那些年物資比較匱乏,凡立丁布料是最時髦和奢侈的東西。可是,改改居然也知道凡立丁布料稀少,她為了穿上一件時髦衣服,就將賣米湯攢的錢交給一個過路開車的司機,讓司機到城裡代買。可誰知道,這個司機見錢眼開,連弱智人都不放過,一去就杳無音訊。改改知道自己上了當,受了騙,但仍不死心,於是,見汽車就擋,擋住就向司機要她的錢,要買凡立丁布料。於是,又氣又好笑的司機成了笑罵改改的主力軍,使本應讓人同情的改改逐漸名聲遠播。後來,在民間便出現了“你笨的或‘嚅’的簡直像馬頭坡的改改一樣”的口頭俗語。

關於改改的民間傳說很多,真真假假,無法考證。另外,有傳說她賣蒸饃從不弄虛摻假,民間人又對“改改”的誠實、憨厚產生崇尚之心,這種講究誠信的品質又是在當今商品經濟大潮中人們所祈盼的。於是,一些智商看重了這一點,便利用“改改”的聲名作商標招牌。如寶雞市寶平路天地人飯莊增添了“改改火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