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德珠:我在中華戲曲專科學校學藝的日子(節選)

宋德珠:我在中華戲曲專科學校學藝的日子(節選)

宋德珠口述 汪效倚記錄整理


中華戲曲專科學校從一九三0年九月一日開學起, 直到一九四一年十一月十八日宣佈停辦止,歷時十年零兩個多月。在這段時間裡, 它培養出了一大批比較出色的演員, 形成了一支非常雄厚的力量。當年中華戲曲專科學校畢業的同學,有不少人已經成為我國京劇戰線上一支重要的骨幹。他們無論在舞臺表演藝術上, 還是在行政工作崗位上, 教學工作崗位上, 都正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就把我的同學們的情況, 作一點簡單的介紹。

和當時的一些科班一樣, 我們進校不久, 也由老師分別起了藝名。一看藝名, 便知道是哪一屆的學生了。據說, 焦菊隱校長原來確定了八個字, 然後再根據每個同學所學的行當特點和其本人的一些長處, 分別命名。這八個字是:德,和,金,玉,永,昭,令,名。但是,後來中華戲曲專科學校只招了五屆學生, 就因為種種原因停辦了。而真正念完八年畢業的也只有前三屆的同學。後兩屆同學,在戲校停辦後,分別轉入別的地方去學藝了。最近我在一份託人借來的史料中,查到了僅德、和、金、玉四屆同學中有姓名可考的就有二百零四人。這些同學中,在生、旦、淨、醜各行, 都湧現出了不少優秀的演員。


談到生角這一行的同學, 首先當然應該談李和曾了。和曾學戲,曾得高慶奎的真傳。他的嗓音宏亮, 曾有"鐵嗓"之稱。和曾演戲, 極其認真, 從來一絲不苟。在當時,就曾有人送給他"拼命李"的雅號。他的《逍遙津》、《哭秦庭》等戲, 激昂悲壯, 極為動人,真是獨樹一幟,別有特色。解放以後, 他在擔任領導工作的同時, 繼續不斷鑽研藝術, 更是有了巨大的發展。最近, 他又重新排演了好幾出高派傳統戲, 演出以後, 受到了觀眾熱烈的歡迎。

要談戲校的生角同學, 自然更少不了王金璐。金璐本是第二屆的同學,應該命名為 "和璐"才是。只是由於老師認為"和璐"這個名字叫起來不響亮, 才讓他改名叫"金璐"的。金璐天資聰穎,又能刻苦用功, 實是多才多藝。在戲校時, 他先工做功老生。他扮象瀟灑, 嗓音宏亮, 行腔悠然有致, 唸白清晰, 做工傳神, 不久即被丁永利老師發現,教給他以楊派武生正工戲,如《長坂坡》(他演趙雲), 《挑滑車》(他演高寵)、《惡虎村》(他演黃天霸),等等。尤其是《連環套》(他演黃天霸)一出, 更是傳楊派的神韻。他扮《八大錘》中的陸文龍一角,在當時的北京舞臺上, 曾經獨步一時, 深受觀眾的褒獎。對於武生這一行, 金璐雖為半途中學的, 但是由於他刻苦用功,因此功力一點也不遜他人。我還記得,在戲校的時候,我和他都曾經不止一次地得過金質獎。有一次, 登報選童伶, 我們倆也一起獲了獎。金璐後來又經李洪春授以關公戲以及《徐策跑城》(他演徐策)、《掃松下書》(他演張廣才)等老生戲, 藝術上更是別開生面。戲校畢業後, 他曾經長期在北京、上海、西安等地演出。王金璐這個名字, 在這些地方的老觀眾中,幾乎是無人不知的。金璐後因身體有病, 曾經輟演多年。在家養病期間, 他始終沒有放棄藝術, 一直頑強地克服疾病給他帶來的困難, 堅持不懈地刻苦練功,終於戰勝了病魔, 練好了身體。他現在中國戲曲學院任教。最近他又粉墨登場, 重新回到了舞臺上。金璐今年雖也年近花甲, 但是他仍然老當益壯, 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練功。他現在扮起戲來, 仍極灑脫大方, 遒勁有力, 不減當年。前幾天我又看了他的《長坂坡》、《漢津口》。他前扮趙雲, 後扮關羽. 無論是一舉手, 一投足, 一投一式, 都極見功底,真是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金璐的精采表演, 博得了觀眾一陣又一陣熱烈的掌聲。散戲的時候我聽見幾個觀眾紛紛議論說: 快六十歲的人了,還演得這樣好,真是老樹重又放新花啊!


我覺得這句話真是對金璐的極好的評價。我和他現在經常見面。他表示, 一定要把自己的全部力量, 獻給祖國的戲曲事業, 為培養戲曲戰線的優秀接班人而努力。

在生角這一行中, 還有王和霖、沈金波也是很具特色的。和霖在戲校時就已嶄露頭角。他和趙金蓉兩人曾隨程硯秋老師一起前往南方演出, 受到了觀眾一致的歡迎。

除上述四人外, 學生角的同學中, 還有傅德威、李德彬兩人, 也是很值得一談的。德威工武生, 曾得沈三玉、朱玉康老師的指教(提起沈三玉老師, 還有一件事也值得在這裡插幾句。沈老師後來生活無著, 只好靠賣白薯, 做絹花為生, 處境非常困難。解放後, 和曾偶然碰見了他, 瞭解了他的情況。便把他介紹到中國京劇院工作, 後來他又調到中國戲曲學校教戲,退休以後就一直呆在家中。沈老師有個兒子, 解放前就丟失了, 一直沒有找到。他還有個女兒, 在青海工作。沈老師思念女兒, 便到青海去看望她。不料得了病, 醫治無效,在青海去世了)。德威在沈三玉和朱玉康老師的指導下, 長靠、短打都很出色, 而尤以長靠勝於短打。他後來又曾經先後拜著名武生楊小樓和尚和玉為師, 藝術更是日益精進。他的淨角勾臉戲, 如《四平山》(他演李元霸),《鐵龍山》(他演姜維), 《豔陽樓》(他演高登)等戲, 派頭樣式都極好, 而《長坂坡》(他演趙雲)一戲原是直接從楊小樓學習的, 更是他的傑出的代表之一。德威現在中國戲曲學院任教, 正在為培養戲曲事業的後起之秀而辛勤地工作。

李德彬的小生在當也是名盛一時的。他的開蒙老師是馮惠林, 後來又投在金仲仁、王瑤卿二人的門下學戲。他嗓音、扮相都好, 正工戲有《群英會》(他演周瑜),《轅門射戟》(他演呂布),《探莊射燈》(他演石秀),《玉鐲記》(他演傅朋),《雁門關》(他演楊八郎)等。我的許多戲就都是由他配演的。他和儲金鵬、徐和才三人, 當時亦稱為"戲校小生三傑"。

戲校的生行,我還要談一下趙金年同學。金年也工鬚生。他的老師是張連福。金年少年老成,學戲又肯下功夫,是當時鬚生這一行的後起之秀。他與李和曾、王和霖一起,在當時就有“戲校鬚生臺柱”的美名。金年後來嗓子倒倉, 致力於馬派各戲。他的扮象派頭都酷似馬連良, 而《借東風》(他演孔明)一出,更為突出。金年初學的戲有《洪洋洞》(他演楊延昭》,《捉放曹》(他演陳宮),都非常出色。他的《連營寨》(他演劉備)一戲, 在當時也是廣為觀眾所稱道的。《孔雀東南飛》(他演焦仲卿)一出則更是他的傑出的代表作了。金年也極珍惜這個戲。

以上我簡單地談了戲校生角這一行的幾位同學。現在我再來談一下戲校旦角這一行的幾位比較優秀的演員。

談到戲校旦角這一行, 其中有一個最突出的特點, 這便是女同學人材輩出, 爭勝馳騖了。他們的表演, 各有千秋, 別具特色。其中觀眾比較熟悉的就有:趙金蓉、李玉茹、侯玉蘭、白玉薇、李玉芝、高玉倩, 等等。現在我著重介紹一下李玉茹、侯玉蘭、白玉薇、李玉芝這四位同學.。

李玉茹幼時曾學過《硃砂痣》等老生戲, 進戲校後即從何喜春等老師學藝。她青衣、花旦都能表演。離開戲校後玉茹曾擔綱如意社, 去上海演出, 受到熱烈的歡迎。玉茹的演出宗荀派, 後來更專心致力於荀派戲, 曾有 "女慧生"之稱。玉茹演戲, 眼神極好,喜怒哀樂都能傳神。白口酷似荀慧生, 很受觀眾的稱頌。《拾玉鐲》(她演孫玉姣),《花田錯》(她演春蘭),《得意緣》(她演狄雲鸞),《辛安驛》(她演周鳳英),《戰宛城》(她演鄒氏),《梅玉配》(她演蘇玉蓮)等戲, 是她最拿手的傑作。最近, 玉茹正率領上海京劇團在歐洲作訪問演出,為增進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的友好交往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侯玉蘭原名景蘭, 玉蘭是她進中華戲曲專科學校以後改叫的名字。她出身於梨園世家, 十四歲入校學戲, 從律佩芳老師學青衣, 後又向程硯秋老師求教。她的許多戲都是程硯秋老師親自指授的。玉蘭在戲校就是一名高材生, 她嗓音寬, 而且帶有一點水音,極為動聽。她做功文而不亂,真是恰到好處。畢業以後, 她隨言菊朋到上海演出, 繼而又配合奚嘯伯、楊寶森、李少春、李盛藻等人一起演出, 是當時極受觀眾歡迎的女演員之一。玉蘭端莊淑靜, 人品頗清高,又不喜修飾,因此當時就有“布衣坤伶”的雅號。她演出的代表作有《鴛鴦冢》(她演王五姐),《青霜劍》(她演申雪貞)等戲。

白玉薇早年曾向王瑤卿老師學戲。《女起解》等戲就是王老師教她的。進入中華戲曲專科學校以後, 又得到了程硯秋老師的指教, 進步更快了。如《小放牛》(她演村姑), 《花田錯》中她演春蘭等戲,都是她的得意之作。尤其是《小放牛》、《花田錯》這些表現小兒女天真活潑的戲,在上海演出的時候, 最受稱讚。玉薇知書識字,文學根底很好,在上海演出時曾獲得過"女學士"的美名。

和李玉茹、侯玉蘭、白玉薇一起合稱戲校“四塊玉”的還有一位李玉芝同學。她的藝術也極見功底, 表演深受觀眾歡迎, 限於篇幅就不多談了。

在學旦角這一行的男同學中, 除了我以外, 還有一位李金鴻同學, 應該介紹一下。金鴻和我一樣, 也是張善亭、閆嵐秋老師的學生。他面龐俊俏佼好, 扮相非常漂亮。躋工也極穩健, 出手把子都很熟練。開始, 他只在中軸唱《取金陵》(他演鳳吉公主)一類武旦戲, 後因演出《獨佔花魁》一戲中的劉四媽一角博得了觀眾熱烈的歡迎。他在《虹霓關》這出戏中扮演東方夫人一角,在當時也極受觀眾的稱讚。戲校停辦後, 金鴻先在李萬春的 "永春社"演出,後來又隨葉盛章到天津獻藝.。由此以後, 金鴻一直長期在富連成搭班.。

戲校學淨角這一行的同學有趙德鈺、肖德寅、趙德勳、周和桐、王玉讓等同學。德寅現在上海京劇院工作。德勳的情況前邊已經介紹了。這裡我想談幾句和桐的情況。和桐在戲校時最喜讀書,一到下課, 他立刻就跑到圖書館或閱覽室去, 埋頭讀起書來。一到星期六, 他還和同學們一起編演話劇, 極受同學的歡迎。他還是一位足球迷, 是他們班的足球隊長。和桐的這些愛好, 直到現在仍然沒有減退。只要一有球賽, 和桐一定要千方百計前往觀看。和桐工架子花臉, 曾長期和著名演員馬連良合作。在《沙家浜》這出戏中, 和桐扮演的胡傳魁一角,刻畫得極為細緻深刻,給觀眾留下了難忘的印象。他現在北京京劇院一團。我們也經常見面。我們在一起暢談這半個世紀的舞臺生涯, 撫今追昔, 有時真是感慨萬端, 不能自已。

丑角這一行, 有趙德普、張金梁、殷金振等人。金梁工文丑, 曾經長期和我合作, 演出《小放牛》等戲。他曾在中國戲曲學院任教.。金振工武丑。他曾拜富連成科第一科的 "六大弟子"之一的陸喜才為師, 武工白口都極好, 尤其是"走矮子"和翻跌的技巧更為出色。

時間關係, 我也不多談了。中華戲曲專科學校在十年間, 就培養出了這樣一大批比較出色的演員, 它的成績是應該充分肯定的。一九三八年我從中華戲曲專科學校(實際上這時已改名叫"中華高級戲曲職業學校" 了)畢業以後,便組織了一個"穎光社"自己獨自挑班演出了。關於我的演出經過, 我準備另外找時間再來談。我在戲校學習的情況, 根據我現在的記憶所及, 就這樣雜七雜八地談到這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