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朋友決定你一生走向!來看哲人和詩人如何擇友

關於朋友,唐代詩人孟郊有一首《擇友》的詩歌描述十分犀利——

雖笑未必和,雖哭未必戚。

面結口頭交,肚裡生荊棘。
好人常直道,不順世間逆。


這首詩與“知人知面不知心”可謂是異曲同工之妙。

有的人雖然臉上帶著笑容,但未必與你關係和諧;有的人看起來能夠與你的悲痛經歷感同身受,實際卻在幸災樂禍。

而真正的好人常常心腸耿直,不與世間那些陰暗晦澀同流合汙。


身邊朋友決定你一生走向!來看哲人和詩人如何擇友

那麼,如何才能結交到良師益友,遠離是非小人,並使得自己的品德不斷進步呢?

今天我們從聖人擇友、詩人擇友和仕途擇友三個層面,來數一數古人留給我們“交友與自修”的經驗和智慧。


【聖人開悟擇友之道】


“仁”的思想被許多學者認為是儒家思想核心,也是整個儒家文化的中心範疇。儒家認為人要去結交具有“仁德”之人。“朋友”是儒家“五倫”之一,也是古代除了血緣和君臣關係之外最重要的關係之一。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選擇與有仁德的人交往就會耳濡目染,有助於塑造高尚道德的情操。《論語·顏淵》中也有敘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而根據《論語•季氏》的“三益”擇友理論,則清晰地說出了孔子的三條擇友標準——

“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孔子在此處勸誡後人:應該要多與“正直、誠信、多聞”之人交朋友。

與正直的人交朋友,能使自己及時發現過失,改過從善;與誠實守信之人交友,能夠以道義相許,做到言行一致;與博學多聞之人交友,則能夠啟迪智慧開闊眼界。


就拿2020年初疫情傳播危機來講,正直、誠實守信的商人不會以假冒偽劣發國難財;而博學多聞的人則知識淵博,不會偏信謠言,給身邊的人帶來額外的負擔。


身邊朋友決定你一生走向!來看哲人和詩人如何擇友

我們必須要記住,身邊品質最差的朋友就是你自己道德底線的界限;能夠容忍身邊人有怎樣的行為、價值觀和處事方式,多少也就代表了你自己的品質範疇。

【從仕務實擇友之道】

《毛詩序》中說:“自天子至於庶人,未有不須友以成者。”這句話就是說,不管是平民還是天子,沒有人能不借助朋友的力量達到目標。


而我國的著名學者錢穆先生曾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這句話意思是,只顧自己埋頭鑽研學問,卻沒有朋友可以討論交流,一定會陷入孤陋寡聞的境地。


心學大師王陽明說:

“人在仕途,比之退處山林時,其功夫之難十倍,非得良友時時警發砥礪,則其平日之所志向,鮮有不潛移默奪,馳然日就於頹靡者。”


意思是,當人在仕途當中,由於利益紛爭和詭譎的局勢往往很難交到知心好友。所以王陽明才會說,在從仕的生涯中遇見一個良友比隱居山林時要難上百倍。

身邊朋友決定你一生走向!來看哲人和詩人如何擇友

若想要仕途一帆風順,就必須有一個敢於直言的良友經常對自己直言告誡。這種“自省”式的擇友觀就是王陽明對於從仕之人的誠懇建議。

心繫國家大計,一心正直薦才,才能夠形成一種超越個人利益關係的更高層面的友情。

【詩人灑脫擇友之道】


相比於致仕之人的如履薄冰,小心翼翼,詩人的擇友觀相對來說更灑脫、浪漫化。

辭去官職歸園田居的陶淵明在《雜詩》中這樣寫道——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


這句化用自《論語·顏淵》:“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

意思是,君子言行恭謹,品德無失,那麼四海之內皆是(對你十分認可的)朋友,又何必發愁沒有親兄弟呢?


大詩人李白《陳情贈友人》一詩,以歌詠季札掛劍、管鮑之交,引出"論交但若此,友道孰雲喪"的感慨;而豪放如廝,李白又在《贈友人三首》之二中寫出“人生貴相知,何必金與錢!”


這也與那句“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所對應,在詩仙面前,金錢的重要性遠遠低於友情的重要性,顯示出李白不論俗世富貴、無關身份高低的灑脫擇友觀點。


身邊朋友決定你一生走向!來看哲人和詩人如何擇友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這句話在告誡我們要“選好朋友,做好自己”。總之,自古以來如何擇友就是中國人的一件大事。

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認識和結交怎樣的朋友。

願各位讀者都能遇見“錚錚鐵友”、“不論富貴”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