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Stg44突擊步槍的發展簡史


19世紀中後期,無煙火藥逐漸取代了黑火藥,槍彈的直徑也從10毫米以上縮小到7-8毫米之間,然而在當時增加射擊距離與射速仍作為彈藥研製的主要標準,因此各國都在研製射程更遠的全威力步槍彈,其中包括德國的7.92×57毫米的毛瑟子彈、蘇聯的7.62x54mmR步槍彈等。

二十世紀初,歐洲戰場逐漸陷入了塹壕戰的泥潭,這時許多國家都缺少支援步兵的大火力壓制性武器,他們使用機槍雖然火力大、也可以給對方造成大的傷害,但是機槍具有靈活性差、重量大等缺陷,因此根本不能應對400米以內的近距離目標,而半自動手槍、衝鋒槍這些發射手槍彈的武器射程短,通常不超過50-100米(160-330英尺)的距離,所以需要研發一種發射中間威力彈的槍支彌補這一缺陷。

7.92×33毫米短彈的研製


德國Stg44突擊步槍的發展簡史

7.92×33毫米短彈


30年代後期,德國陸軍開始研究威力小一些的短藥筒彈藥,並將衝鋒槍的特點結合到全自動步槍上,雖然射程不如發射全威力子彈的步槍,但可兼具衝鋒槍的輕便以及傳統步槍的射擊精度,使其具有方便攜帶、反應迅速、火力強大的優點。

現有的8毫米毛瑟彈威力太大,雖然可以射擊800米外的目標,但是全自動射擊時存在難以控制、命中率低的現象,並且二戰期間絕大多數步兵交火距離都在400米以內,傳統的戰鬥步槍子彈的強大威力實屬浪費,新彈藥由黑內爾公司負責設計,路易斯·施邁瑟擔任方案設計師,1941年,經過反覆實驗後,德國成功研製一種7.92×33毫米短彈。雖然與毛瑟彈藥是相同的口徑,但是彈頭的重量由12.8 g(198 gr)降低到8.1g(125gr),長度大約是毛瑟彈的一半,這也意味士兵可以攜帶更多的彈藥,而且初速也由800 m/s降低到了670-700米/秒。由於當時德國的黃銅資源匱乏,因此新的7.92×33毫米短彈使用了塗漆的鋼彈殼,鋼彈殼的延展性和彈性遠不如黃銅彈殼,為防止發生抽殼困難或者抽短殼的現象,整個彈殼錐度設計的很大,這也是造成後期彈匣彎度很大的原因。

新彈藥全自動火力密度直逼衝鋒槍,後座力亦在可控制的範圍內。這類短彈被稱為中間型威力槍彈。

在MKB42突擊步槍基礎上衍生了MP43/1突擊步槍

隨著7.92×33毫米短彈的研製成功,德國軍方希望研發一款抵肩的戰鬥步槍,用於取代早期的MP40衝鋒槍、Kar98k等槍支,當時參與競爭的有瓦爾特公司(Walther)和黑內爾公司(aenel),兩家公司的原型槍步槍先後在1940年-1942年間進行了測試,雖然兩槍外觀比較接近,但是瓦爾特公司設計的原型槍內部結構比較複雜,成本高且生產難度大,最終未被採用。而黑內爾公司的設計師是當時著名的槍械師雨果.施邁瑟,早前曾設計出德國第一支衝鋒槍,經驗豐富,最終黑內爾公司成功設計出使用7.92×33毫米短槍彈的原型槍MKb42(MKb是德語Maschinenkarabiner的縮寫,意為:自動卡賓槍),經測試後被德國軍方選中。

德國Stg44突擊步槍的發展簡史

瓦爾特公司設計的原型槍


德國Stg44突擊步槍的發展簡史

黑內爾公司的MKb42


MKb42突擊步槍的缺點:該槍使用了開膛待機的模式,即停止射擊時槍膛處於打開狀態,此時膛室沒有槍彈,當扣動扳機後,槍機在復進彈簧的作用下向前運動,同時把槍彈推入膛室,在關閉槍膛的瞬間擊發槍彈,開膛待機在擊發的同時槍機也隨著向前運動,這樣會給槍管一個向前的衝力,使槍管產生抖動,影響射擊精度,一般開膛待擊只應用在對單發射擊精度要求不高的衝鋒槍和機槍上。

但是該槍的生產有諸多不順,當時希特勒並沒有意識到當時戰爭型態已由一戰遠距壕溝戰演變至近距離城鎮戰,而是認為該武器射程近、近距離火力密集度又不如現役衝鋒槍為理由,禁止生產這類武器,只能夠少量的投入研究。為了繞開希特勒的干擾而順利投入生產,軍方則借用了衝鋒槍的命名方式,命名為MP43/1(Maschinenpistole 43/1)以暫時瞞過元首,但此槍的彈藥和威力實際上都是步槍的規格,而非手槍子彈等級。

MP43/1是在MKb42突擊步槍基礎上研發的,兩者之間的區別:

①相同點

  • MP43/1突擊步槍使用了與MKb42許多類似的零部件,包括槍管、以及槍管附屬零配件,包括槍口冒和準星等。

②不同點

  • 把開膛待擊模式改成了閉膛待擊模式,也成為了德國首支閉膛待擊的突擊步槍,極大提高了射擊精度。

MP43/1突擊步槍衍生出了MP43突擊步槍

由於MKb42突擊步槍的槍管比Kar98k步槍的略粗,為了使Kar98k步槍上的附件能在MP43/1突擊步槍上使用,像準星、消音器等附件,特別是兩者可以發射通用的榴彈發射器,然而生產新的槍管則需要改動模具,浪費時間、成本高,最終決定仍使用早期的槍管,不過要把原槍管的前端直徑縮小到與Kar98k步槍槍管相同的尺寸,改進後的槍支命名為MP43突擊步槍。

德國Stg44突擊步槍的發展簡史

MP43突擊步槍


MP43突擊步槍與MP43/1突擊步槍的區別

  • ①槍管前端的直徑縮小,使其可以與Kar98k步槍通用槍管附件,以及榴彈發射器。
  • ②MP43突擊步槍縮短了槍口冒,槍口冒與槍管是通過螺紋進行固定連接的。
  • ③MP43突擊步槍使用Kar98k步槍的準星,整體結構更小,節約了材料和減輕了重量。

MP44突擊步槍衍生出了Stg44突擊步槍

1944年4月,MP43改名為MP44突擊步槍,並有少量槍支裝備部隊。但紙總包不住火,1944年,希特勒赴東線視察戰況時,當他問及德軍將士需要什麼時,將士們異口同聲回答:“更多的新步槍!”希特勒很好奇這是什麼武器,最終發現是自己早已禁止生產的武器,並通過士兵的展示改變了當初認為沒有實際用處的看法,並宣佈把MP44改定名為Stg44(意指突擊步槍1944年型),簡稱Stg44,這也是“突擊步槍”一名的由來。由於納粹德國瀕臨戰敗,到戰爭結束時該槍僅生產了40萬支而無法全面裝備德軍,但該槍在1944年曾普遍裝備於裝甲旅中,在相關戰役中也對西線同盟軍帶來不小震撼。

德國Stg44突擊步槍的發展簡史

Stg44突擊步槍


Stg44突擊步槍是MP44突擊步槍衍生的,主要區別如下:

①由於MP44突擊步槍的槍托偏大,無法卡入各式車輛為Kar98k準備的固定治具上,因此新的Stg44突擊步槍把槍托尾部縮小1英尺,修改後並沒有影響射擊精度。

德國Stg44突擊步槍的發展簡史

MP44突擊步槍(左)與Stg44突擊步槍(右)


②1945年生產的Stg44突擊步槍簡化了彈匣接口,主要是為了提高生產效率。

德國Stg44突擊步槍的發展簡史

MP44突擊步槍(上)與Stg44突擊步槍(下)


Stg44突擊步槍的結構特點

Stg44使用了7.92×33毫米短彈,這種彈藥的殺傷效果略遜於俄羅斯的7.62×39毫米彈藥,另外該槍除了槍管、槍管節套和槍機外,其餘不需要太多強度的部件都採用了衝壓工藝,即節省了材料,又減輕了槍支的總重量。

德國Stg44突擊步槍的發展簡史

Stg44突擊步槍


㈠保險

保險的撥杆位於握把左前方,向上搬動撥杆到F位置,代表待擊位置,向下搬動撥杆到S位置,代表安全模式,這時扳機被鎖定。

另一組快慢機的操控方式是一個按鈕,他可以在扳機組內左右移動,推到左邊時,上面有字母E(德語Einzel),表示單發模式(半自動),推到右邊時,右邊有個字母D(德語Dauer Feuer),代表全自動射擊模式。Stg44突擊步槍也可以在全自動模式下打出單發的效果,但是需要熟練掌握扳機的控制力才行。

德國Stg44突擊步槍的發展簡史

安全與待機模式選擇杆


德國Stg44突擊步槍的發展簡史

快慢機按鈕


㈡槍機閉鎖方式與導氣方式(導氣塞)

Stg44突擊步槍採用了上下偏移式的槍機閉鎖方式,這類閉鎖方式主要由槍機、槍機框和閉鎖支撐面組成,當閉鎖時,槍機右端堵住膛室防止燃氣洩露,槍機左端則支撐著閉鎖斜面,當開鎖時又會在槍機框的帶動下完成後座,推彈上膛等動作,主要缺點就是靠槍機框與槍機上的兩個斜面相互作用,因此他們之間存在楔緊行為,並消耗自動機的一部分能量,嚴重會產生閉鎖不嚴的現象,而且這種結構很容易受到惡劣環境的影響,特別是泥沙,一旦進入槍機框內部,很容易引起閉鎖故障、抽斷殼等現象,其優點就是結構比較簡單。

德國Stg44突擊步槍的發展簡史

Stg44槍機閉鎖斜面


Stg44步槍採用長行程活塞導氣式,這種長活塞行程的優點自動方式下可靠性高,缺點就是是活塞桿和槍機框一起前後運動,運動件的質量較大,使射擊時產生振動和上跳的現象,從而影響射擊精度。

㈢末端導氣固定塞

該導氣裝置末端設計有固定塞,取下導氣塞後可以對導氣裝置內部進行清潔。

①導氣塞相當於氣體阻斷系統,有效預防發射槍榴彈後產生劇烈的後坐力,使槍機框衝到行程末端或者超過行程,使槍擊框造成損傷。

德國Stg44突擊步槍的發展簡史

末端導氣固定塞


②架槍桿

在戶外休息時,可以利用架槍桿把多支槍同時架起,槍口朝上、槍托撐地,這樣就可以避免惡劣環境下的泥沙對槍支產生影響。

㈣瞄具

Stg44突擊步槍採用了可調的表尺和照門一體化的設計,標尺設計了從100米到800米距離,但實際該槍的有效射擊距離也只有300米,因此遠距離也只能打擊群體目標,槍口使用了v字型準星,上窄下寬,類似於倒立的三角形。

德國Stg44突擊步槍的發展簡史

Stg44突擊步槍標尺


總而言之,Stg44突擊步槍對後期出現的突擊步槍影響深遠,從最早的AK,到比利時構想FAL步槍時計劃採用的概念都受其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