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寺廟眾多,帶你走進六大寺廟,感受厚重文化底蘊


西禪寺名列福州五大禪林之一,為全國重點寺廟,位於西郊怡山之麓,工業路西邊南側。古剎大門坊柱上鐫刻一副楹聯:"荔樹四朝傳宋代,鐘聲千古響唐音。"這是清代周蓮撰寫的聯句,點明"西禪寺"是唐朝的古寺。

寺內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閣、玉佛樓及客堂、禪堂、方丈室等大小建築38座,佔地7.7公頃,還有唐七星井《唐福州延壽禪院故延聖大師塔內真身記》碑、五代慧稜禪師舍利塔、清康熙御筆《藥師經》、清代壁畫等。

在拱橋上觀賞景緻,塔影湖光,紅梅翠竹,與數百本大小不一荔枝樹相映,秀色宜人。另有"寄園"遺,荔木稀疏,假山嶙峋,刻石昭示:"宋荔"。

西禪寺是福州市規模最大的寺廟,西郊怡山之麓,其中佛殿齋堂外形炫麗莊嚴,毫無其他寺廟那種暗淡的感覺。報恩塔是西禪寺的標誌,高聳的塔尖直入雲霄,層層疊疊,立體性強,給人一種雄偉壯觀的感覺。他是寺廟最高的佛塔。

西禪寺有白龜吐泉的遺址、唐代開山祖師懶安禪師塔內真心銘碑、五代慧稜法師塔、唐代七星井,還有弘一法師放生池碑......都是福州歷史文化名城的見證。

湧泉寺為閩剎之冠,是全國重點寺廟之一。寺院建在海拔455米的鼓山山腰,佔地約1.7公頃,前為香爐峰,後倚白雲峰,有"進山不見寺,進寺不見山"的奇特建築格局。

湧泉寺始建於783年,初名華嚴寺。傳該地原系深潭,內有毒龍,為害居民,唐建中四年(783),郡從事裴胄請靈嶠法師制伏,師於潭畔誦華嚴經,龍遂離去。眾深感師之德,就潭址建寺,迎師住錫,帝敕賜"華嚴"之匾額,稱為華嚴寺。

目前的湧泉寺基本上保持了明朝嘉靖年間的佈局,整座寺院有大小殿堂25座,由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方丈室、祖堂、藏經閣、禪堂、唸佛堂、庫房、客堂、齋堂等組成,此外還有鐘樓、鼓樓、學戒堂、法界學院、東際樓、明月樓、放生池、回龍閣、歲寒樓等。整座寺院以大雄寶殿為中心,沿山坡地形層層上升,構成一錯落有序的寺院建築群。

1699年,康熙頒賜的御書"湧泉寺"泥金匾額,至今仍高懸於天王殿寺門之上。

湧泉寺鼓樓

湧泉寺鐘樓

過天王殿是大天井,正上方題刻《石鼓名山》四個大字,中間橫橋臥波。左右有兩廂樓、鐘鼓樓對峙。鐘樓上有一口鑄造於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的巨鍾,以銅為主,與金、銀、錫合鑄,重約兩噸。鐘聲洪亮悠揚,餘聲不絕。鐘身刻有《金剛般若經》全文,共6372字。

承天寺位於福建省泉州市中心承天巷對面南俊巷東側,又名月臺寺,南唐保大末年至中興初年(公元957-958年)建寺,歷代屢經重修,有"一塵不染"、"梅石生香"等奇景。

承天寺原為五代節度使留從效的南花園,南唐保大末年至中興初年(957一958年)建寺,初名"南禪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賜名承天寺。

承天寺環境清幽,頗具城市山林之概,是鬧市難得的一片園林緣地。被稱為"城市山林"的十奇景分別是:偃松清風、方池梅影、捲簾朝日、榕徑午 蔭、塔無棲禽、瑤臺明月、推蓬雨夜、嘯庵竹聲、鸚歌暮雲、石如鸚鵡。

承天寺,弘一法師化身地

承天寺

承天寺

開元寺位於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西街,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蹟,也是福建省內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該寺始創於唐初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蓮花道場,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開元寺。現存主要廟宇系明、清兩代修建,南北長260米,東西寬300米,佔地面積78000平方米。

1982年,開元寺被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元寺佈局,中軸線自南而北依次有:紫雲屏、山門(天王殿)、拜亭、大雄寶殿、甘露戒壇、藏經閣。東翼有檀越祠、泉州佛教博物館(弘一法師紀念館)、準提禪院;西翼有安養院、功德堂、水陸寺;大雄寶殿前拜亭的東、西兩側分置鎮國塔、仁壽塔兩石塔,俗稱東西塔。

拜庭兩旁古榕參天,大雄寶殿雕塑技術高超,尤其是粱槽間的24尊飛天樂伎,在中國國內古建築中罕見。殿前月臺須彌座的72幅獅身人面青石浮雕,殿後廊的兩根古婆羅門教青石柱,同為明代修殿時從已毀的元代古印度教寺移來。

大殿內用近一百根海棠式巨型石柱支撐殿堂,俗稱"百柱殿",殿內供奉的五方佛像,法相莊嚴,是漢地少有的密宗軌制。大雄寶殿之後的甘露戒壇,系中國現存三大戒壇之一,壇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鋪作間的24尊木雕飛天。

開元寺東西兩側各有一塔,與大雄寶殿成"品"字形佈局,兩塔均為仿木構八角五層樓閣式石塔。

南山寺在位於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九龍江南畔的丹霞山麓,南背靠丹霞山,北面向九龍江,面積4萬平方米。為漳州八大名勝之一,是聞名海內外的有一千二百多年曆史的佛教大寺院。國務院於1983年4月9日把南山寺列為全國142座漢傳佛教重點寺院之一。

南山寺“天王殿”匾額由書法家虞愚書。殿中祀彌勒菩薩,佛龕匾額"皆大歡喜"四字,由邑人廈門大學教授黃典誠書。左右雕塑高的四大天王。殿中奉祀一尊笑迎八方來客的彌勒大佛像,兩旁分列四大天王(也稱四大金剛),高4米多,原為泥塑。1960年"六·九"特大洪水淹浸,這四大金剛全部坍倒。災後改用水泥重新塑造,為古今所未有。彌勒佛背後,供奉一尊護法韋陀,兩手按住一杆"降魔杵",直插地面。

南山寺坐南朝北,規模宏大。中軸線上自北而南依次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左右有喝雲祖堂、陳太傅祠;石佛閣、德星堂、地藏王殿、福日齋。東側還有城隍廟,後山有塔院等建築。


福州金山寺是閩江的一個著名景點,位於福州西郊洪塘村附近烏龍江上。建於宋代,是福州唯一的水中寺。金山寺原是江心的小石阜,因為它的形狀象石印浮於水面,有如江南鎮江之金山,故曰"小金山"。

金山四周水流洶湧,白浪滔滔,有"砥柱中流"之勢,俗傳它能"從潮高下,水漲而山不沒"。七八百年前,人們在這小阜上蓋起一座七層八級的實心塔,高約7米,花崗石砌成,後又在塔周圍建成殿堂。因限於地形,寺院沒有巍峨的殿閣和巨大的佛像,但卻小巧玲瓏,情趣盎然,在全省寺院中獨具一格。塔前有觀音閣,塔後有大悲樓,左右各有一間斗室,左名"怡怡齋"。

殿前原有兩株古榕。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四川按察使曹學佺因著《野使紀略》揭露魏忠賢所製造的"梃擊"案而被誣諂,削職南歸。他回鄉時,就在這兩株榕樹間蓋起一座房子,仿古巢居,命名禪樓,如今人去樓廢,而古榕尚存一株,老樹扶疏,巋然獨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