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贏脫貧大決戰,謹防三種心態


半月談評論員:楊玉華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致富不致富,關鍵看幹部。2020年是脫貧攻堅的決戰之年,全面小康的決勝之年,老鄉們要如期脫貧,重在扶貧幹部持之以恆站好最後一班崗,以不懈衝鋒的姿態打贏脫貧攻堅收官之年的大決戰。


打贏脫貧攻堅戰,幹部是中堅力量、決定因素。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作為脫貧一線的領頭雁和生力軍,扶貧幹部衝在脫貧一線,奮力拼搏、浴血奮戰,用汗水甚至生命詮釋初心。


通過“五級書記抓扶貧”、選派幹部下鄉、組建駐村扶貧工作隊等形式,一批又一批優秀幹部紮根貧困村,走上了沒有硝煙的戰場。他們幹在一線,爭取項目資金,幫助窮山溝修路架橋,改善基礎設施和村容村貌;主動結對幫扶結窮親戚,與貧困戶坐在一條板凳上,制定精準脫貧方案,甘當貧困群眾的服務員。正是千千萬萬基層扶貧幹部的不懈努力,才換來每年1000萬人脫貧的斐然成績,使中國的脫貧奇蹟成為世界公認的減貧經驗。


勝非其難也,持之者其難也。脫貧攻堅越到最後衝刺關頭,越要警惕三種不良心態:疲勞厭戰心態、急躁心態和撤攤子心態。


謹防強弩之末效應,防止扶貧幹部的疲勞厭戰心態。連續多年在脫貧一線高負荷高強度運轉,不少幹部“5+2”“白+黑”,疲態運行已成常態。收官在即,勝利在望,部分幹部難免產生鬆口氣、歇歇腳思想,甚至滿足於壓線脫貧完成基本要求了事,對於鞏固幫扶成果、謀劃長遠發展則無心思考、草草應付。


除了厭戰疲態,急躁心態也往往相伴而生。面對脫貧攻堅倒計時的緊迫壓力,面對剩下的貧中貧、困中困的硬任務難任務,不再細緻考慮具體情況,不再考慮以體貼溫度換群眾滿意度,以辛苦指數換百姓幸福指數,而是大搞突擊、大幹快上——或簡單發錢發物“一發了之”,或統一入股分紅“一股了之”,或低保兜底“一兜了之”,甚至搞起以前明知有風險的數字脫貧、形式脫貧也不在乎,導致脫貧攻堅跑偏走調,前景難以持續。


撤攤子心態也不同程度存在。目前,全國832個貧困縣中絕大部分已經脫貧摘帽,摘帽縣中不乏甩了帽子也丟了責任的情形。上級幹部鬆勁懈怠,下面幹部撤攤走人,甚至有的轉移重心、變換步調,訪貧問苦的少了,上門幫扶的少了,容易導致脫貧成效不穩甚至脫貧群眾收入下降,“臨界戶”的心態變化無人過問。


衝風之衰,不能起毛羽;強弩之末,不能入魯縞。當前向最後貧困堡壘發起總攻之時,格外需要扶貧幹部這支主力軍凝心聚力,以始終飽滿的精氣神昂然上陣,以不懈衝鋒的姿態增強戰鬥力。


打贏脫貧大決戰,謹防三種心態

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板升鄉八好村駐村第一書記韋德王(右一)和群眾一起搬運木板,準備修建水櫃 黃孝邦 攝


要贏得最後衝刺,必須盡銳出戰,始終保持脫貧一線有一支“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隊伍。要防止“前緊後松”,最後時刻“應付湊數”等現象,保持隊伍穩定,選優配強人員,堅持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幫扶。把真正能發揮作用解決深度貧困問題的幹部隊伍,擅長謀劃鄉村振興、鞏固脫貧長效的人才調遣到一線,對不合適、不勝任、不專心的敢於調整,對責任不落實、政策不落實、工作不落實的敢於問責。


要贏得最後衝鋒,對待扶貧幹部除了嚴管,還要厚愛。一線扶貧幹部絕大部分牢記使命重託,用自己的辛苦換來了貧困群眾的歡顏。要在待遇上不虧待扶貧幹部,感情上體諒扶貧幹部,精神上關愛扶貧幹部,考核上激勵選拔扶貧幹部。尤其要把扶貧幹部的合理待遇需求落實落細,讓扶貧幹部流血流汗不流淚。


要贏得最後衝鋒,扶貧幹部自身必須抵制鬆懈麻痺思想。關鍵時刻,各級扶貧幹部要堅持要求不變、標準不變、任務不變,思想路線不偏,工作重心不散,善始善終站好最後一班崗,以不打折扣的手段攻下深度貧困堡壘,勝利走完脫貧長征的“最後一公里”。


軍號聲聲催奮進,旌旗獵獵踏征程。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力量。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也是一場必須贏、不能輸的戰鬥。在最後的決勝時刻,各級扶貧幹部要保持積極良好心態,以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信念,攻克最後的貧困堡壘,交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優異答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