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米8的大男人,喂水、餵飯、換尿袋……一家三口感染新冠肺炎,47歲兒子住進同一病房成貼心小棉襖

在浙江省人民醫院接管的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重症病區裡,有一間特殊的病房,住著特殊的三口之家——年邁的雙親和中年兒子。在這一場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三口人紛紛中招,家裡其他親戚也有在方艙醫院的。

父親和兒子是普通型,老太太是重症。

老爺子80多歲高齡,老太太也已經70多歲,兩位老人都患有帕金森。老太太還有老年痴呆症,多年臥床,全身肌肉萎縮、關節僵硬,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原有疾病加新冠肺炎,對於三口之家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

考慮到這家老夫妻的病情,醫護人員特意將他們和兒子安排在了同一個病房,方便兒子照顧父母。

//

1米8大男人像女兒一樣

細心照顧父母

//

“渴不渴?”“燙嗎,來吹一吹。”

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對老夫妻47歲的兒子照顧起父母來卻是沒有一點怨言。浙江省人民醫院呼吸內科宋美君副主任醫師常常感慨,一個1米8的大男人,喂水、餵飯、翻身、換尿袋,各種瑣事都做,“都說女兒是父母的貼心小棉襖,這個兒子跟女兒一樣細緻”。

1米8的大男人,喂水、喂饭、换尿袋……一家三口感染新冠肺炎,47岁儿子住进同一病房成贴心小棉袄

護士正在跟兒子交待注意事項

有一次,宋美君夜查房時,發現老太太躺在床上咳嗽,由於老年痴呆的關係,老太太長期臥床,所以咳痰能力差,兒子正在用不夠專業的手法給老太太扣肺。放在平常,病房裡都是專業的護工在做這樣的事情。宋美君連忙教這位兒子用正確的手法給老太太拍背扣肺,告訴他力度、時間間隔等。

隔離病房裡的患者,大都沒有家屬陪護,現在疫情當前,病房裡沒有護工,加之病房裡重症病人多,護士們也人手有限,這個孝順的兒子幫助承擔了護士們一部分工作,讓醫護團隊非常感動。每次查房,大家都心照不宣地多去看幾眼。

一次,老太太渴了,示意兒子給她喂點水,沒喝幾口,老太太有點嗆到。剛走到門口的副護士長李凌霄聽到咳嗽聲,心都揪起來了,一個箭步衝上去先把床頭搖高到30度,然後查看老太太的情況,並現場給兒子教了一番如何喂水。

//

護士長從杭州千里郵寄增稠劑

把自己省下的蛋白粉給老太太

//

病房裡條件所限,吞嚥功能不好的老太太缺乏米糊、麥片等日常糊狀的食物,這些糊狀食物可以防止誤吸等情況發生。但一家人都在醫院,其他親戚也在方艙醫院,已經沒人能給他們送來東西。宋美君說,看著老母親沒有合適的食物可以吃,兒子眼淚都要出來了。

下班後,醫護們在工作群裡討論,大家紛紛獻策獻力。副護士長李凌霄立即電話聯繫杭州的同事,搞定了一大包增稠劑(在水中加入增稠劑,水變成糊狀,吞嚥有問題的人就不會嗆),千里郵寄到武漢,連同自己省下的蛋白粉一起交給患者兒子,教他如何調配,如何安全餵食,如何減少誤吸。等李凌霄再一次進病房時,發現兒子已經能熟練地為母親喂水、餵食了。

//

父子倆基本達到出院標準

老太太也明顯好轉病情穩定

//

自2月23日正式接管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重症病房以來,浙人醫的醫護人員對這特殊的一家三口就給予了重點關注。

醫生團隊在每日醫療組長會議的時候,會著重討論這兩位老人的治療方案,每組日查房、夜查房的時候也特別關心這一家人的病情,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老人長期臥床,即使是重症也要慎用激素,抗病毒藥物也不能全上,怕影響她的肝腎功能,在抗生素的選擇上也是慎之又慎,考慮抗菌譜的同時更要關注對她神經系統的影響、肝腎功能的影響等等,每一個醫囑的更改都是經過多方討論並權衡後決定的。

1米8的大男人,喂水、喂饭、换尿袋……一家三口感染新冠肺炎,47岁儿子住进同一病房成贴心小棉袄

護理團隊在監護方面更是細上加細,多次加開工作群會議,針對這個特殊的家庭進行討論。比如,每次查房時都會幫助兒子一起給母親翻身,防止皮膚的壓傷;每次都會檢查一下導尿管看看有沒有漏尿,尿袋需不需要放尿;吃飯時間會協助兒子一起給兩位老人餵飯,有時候老人不配合,還跟哄孩子一樣耐心。

好消息是,一家三口住了20多天,在醫護人員的精心照料下,一天天好轉起來,現在父子倆基本達到出院標準,老太太也明顯好轉。預計這兩天就能出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