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榮禎——解讀李亞偉《蘇東坡和他的朋友們》


辛榮禎——解讀李亞偉《蘇東坡和他的朋友們》


辛榮禎——解讀李亞偉《蘇東坡和他的朋友們》


辛榮禎——解讀李亞偉《蘇東坡和他的朋友們》


詩意文人的寫照

——解讀李亞偉《蘇東坡和他的朋友們》

提到中國文人,蘇東坡無疑是首屈一指。東坡是中國文人最好的寫照和標杆,這不只講他的文學造詣和成就,更是講他的文人風骨和影響。雖有林語堂著《蘇東坡傳》,但那是林氏眼中的東坡,離真實的東坡相去遠矣。

李亞偉的短詩《蘇東坡和他的朋友們》,一如他的長詩《中文系》,將“幾千年形成的漢語傳統撕裂、蹂躪,又用小心翼翼的愛去夢見。”( 張小波語)讓我們真正看到和領略了東坡和他的朋友們的詩意人生和失意寫照。這兩首詩一短一長,宛如一鞘鴛鴦劍,全方位體現了李亞偉詩歌通透歷史、穿越現實的質感和灑脫委婉、汪洋恣肆的動感。

全詩分七節,宛如樂譜中的七個音節,彈奏出一曲今古文人浪漫曲。詩的第一節從東坡們峨冠博帶的裝束入手,體現其風流倜儻和無拘無束。峨冠博帶是屈原的形象,更是魏晉名士們的形象。“古人寬大的衣袖”將時空的界限抹去,凡真正的文人,不分國際,不分年代,都是東坡的朋友,自然也包括“第三代詩人”。 接著用東坡們的咳嗽,傳出歷史的真音。“他們咳嗽/和七律一樣整齊”,此“咳嗽”非彼“咳嗽”,是對時代病變的提醒,抑或是警醒。在《中文系》中,李亞偉也曾提到“咳嗽”:“老師說過要做偉人/就得吃偉人的剩飯背誦偉人的咳嗽/亞偉想做偉人/想和古代的偉人一起幹/他每天咳著各種各樣的聲音從圖書館/回到寢室。”咳嗽是詩意的吶喊,因此“和七律一樣整齊”,有時顯得迂腐和好笑。

當然,更讓人好笑的是“他們隨時都有打拱的可能”。但靜下心來一想,這也怪不得他們,他們多數是儒教徒,仁義禮智信早已融入血液,打拱是潛意識了。雖然他們“著書立說,”雖然他們“在江上向後人推出排比句”,但他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誠不變,他們“處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擔當不變。他們或許是當權者點綴江山的色彩,或許是當權者消遣娛樂的棋子,但他們始終懷著“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壯志和“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抱負。然而,他們大都落空了。就拿東坡先生來說,21歲進士及第,宋仁宗在殿試後,高興地對皇后說他為大宋王朝找到了宰相。可惜東坡雖有宰相之才,卻始終不得重用,在將近40年的官宦生涯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貶謫中度過的,在“烏臺詩案”中差點連命都丟了。這就是東坡們的命運。詩的第五節,是對這一命運的註解,他們所得的榮譽大多是“右派的光榮先驅”。僅此而已。

第三節寫東坡們的手中之筆。毛筆是中國“文房四寶”之一,身是硬的,頭是軟的,用它寫成的歷史難免就“不能入木三分”了。“他們就用衣袖捂著嘴笑自己”,這是苦笑和自我解嘲。其實,東坡們對此心知肚明,所以他們有的改行去寫小說,將他們的骨頭支在傳奇中,做著一場場“千古文人俠客夢”。當毛筆換成“金不換”後,他們的鋒芒就比較露了。就拿迅哥兒來說,雖然被別有用心的人貼上了“偏激”的封條,但他的匕首始終不肯入鞘,因為他發現越來越多的人改用軟筆了——這種用筆上的中庸之道,讓中國文壇的天空充滿了陰霾。

最讓人失笑無語的是東坡們的戀愛了。客觀地講,他們壓根兒就沒有戀愛。就拿東坡本人來說,哪有愛情可言?至於侍妾朝雲的故事,多數是根據東坡的詩文杜撰而成。最有趣的是明人揖《東坡筆記》上所載,東坡有一日飯後捧著肚子踱步,問左右侍兒:“你們看我肚子裡藏的是些什麼東西?”侍兒有的說是文章,有的說是智巧,唯有朝雲說:“學士一肚子不合時宜。”東坡捧腹大笑,連聲稱是。拿此事來講,朝雲只是東坡的知音而已,哪有愛情的浪漫?

全詩最精彩的當數第六節,這節寫得天馬行空,吞吐萬象,頗有傲視蒼穹的氣勢。“乘坐毛筆大字兜風”,這種呼呼帶風的文字力道;“提著賦去赤壁把酒”,這種穿越時空的魔幻手法;“挽著比、興在楊柳岸徘徊”,這種痴醉呆狂的寫意畫卷,讓我們在精神愉悅中傾倒稱快。正如李震所言:“李亞偉詩歌帶來的愉快,不是指那種放棄‘精神攀登’的輕鬆感,不是指那種廉價的生活幽默,更不是指那種在詩歌中用幾個具有歡快效果的語詞。而是指一個詩人在相對完好的天性中的詩性言說。語言之於李亞偉,不是他作為一個‘知識分子’進行學習和思考的結果,而是一種天賦的才能,是他健康天性的存在方式。”

第七節緊承第六節“喝酒”而來,用“長衫”呼應第一節的“衣袖”,寫東坡人生的失意和“硬撐著瘦弱的身子骨做人”的無奈。作為文人,註定了命運多舛。雖然他們熟悉五經,如同熟悉自己的五指,但他們不懂得“變通”——他們永遠拿右手寫字,當然偶爾也用左手,但中庸之道他們從來不用。於是,他們一批接一批地書寫貶謫的故事,至今仍在流傳。

蘇東坡雖然仙逝已近千年,但他的朋友一年接一年多起來。這大概是李亞偉的《蘇東坡和他的朋友們》背後的另一層含義吧。我想,這是必須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