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朱橋搖櫓小鎮,歡迎您

飛雲水裡,人語櫓聲中;

這裡依山傍水,這裡稻香漁美;

這裡就是美麗的搖櫓小鎮-朱橋!

宣城朱橋搖櫓小鎮,歡迎您

朱橋鄉位於宣城市東北部,東接南漪湖,西接水陽江,是典型的連"江"接"湖"的江南水鄉。在南漪湖總體規劃中,朱橋鄉被列為旅遊發展核心和生活服務片區。朱橋鄉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區位優勢明顯。新宣狸公路貫穿南北,正在建設中連接蕪宣機場的S604省道連貫東西。汪聯和碼頭與水陽江相接,千噸貨輪可常年通航!

朱橋鄉位於滬蘇浙兩小時車程圈內,離宣城市區約20分鐘車程,距蕪宣機場車程僅10分鐘左右,交通極為便捷!

朱橋鄉環境優美,"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一派田園風光。鄉內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溝渠縱橫,水質清新,在產業結構調整中已形成了特色水產繁殖、優質糧油、蔬菜為主的主導產業,已形成朱橋萬畝蝦蟹生態養殖基地,被列為國家商品糧、油、魚生產基地!

搖櫓文化

搖櫓在朱橋的歷史源遠流長,一直是群眾勞作,出行的主要工具,朱橋人民都有搖櫓情節,搖櫓文化代代相傳!遙想當年,曾有過百舸爭流、千櫓競發的壯觀場面,龍舟競渡搖櫓賽熱鬧非凡,經久不衰!

宣城朱橋搖櫓小鎮,歡迎您

皖南花鼓戲

朱橋鄉是皖南花鼓戲重要的傳承地,民間花鼓戲藝人眾多,建有花戲樓5座,花鼓戲演出絡繹不絕,你方唱罷我登場。鄉內的油榨老街是皖南花鼓戲恢復古裝戲首演地,當年的演出,萬人空巷,盛況空前。2018年,朱橋鄉舉辦的紀念花鼓戲恢復古裝戲首演40週年文化藝術節被安徽衛視新聞聯播報道!

宣城朱橋搖櫓小鎮,歡迎您

油榨老街

油榨老街歷史悠久,位於水陽江邊,朱橋鄉的西南面,在冊居民四百多人,是個三鄉交接處。相傳始於唐代黃巢起義時期,因盛產木榨油而得名,村落格局優越,是朱橋鄉的一顆明珠!油榨從解放前就是鄉公所和區委所在地。原有三十幾個單位和機關。隨著改革開放形勢的發展,現在的油榨己今非昔比。但是油榨地傑人靈,是二位烈士的故居地。祖晨--他參加過北伐戰爭,八一南昌起義,留學日本。是中囯共產黨早期領導之一1927年回家創建了宣城縣第一個黨組織,任獨立支部書記。1931年他臨危受命,到山東濟南,青島任市委書記。油榨中學作為當時宣城縣高級中學,上世紀60、70、80三個時代,是宣城重要的教育基地,培養了許多優秀人才。

宣城朱橋搖櫓小鎮,歡迎您

宣城朱橋搖櫓小鎮,歡迎您

孫氏宗祠

孫氏宗祠座落在朱橋鄉渾水村,屬徽派建築形式,距今已有650多年曆史。該建築共"三進五間",三進平行排列,每進之間設有天井,將屋面的雨水彙集在一起自動流出,古稱"四水歸明堂"。孫氏宗祠上溯到2500年前,春秋時期,孫氏祖先齊國政治家、軍事家孫武大將軍帶著13篇兵書被吳王召見,吳王念其戰功赫赫,將浙江富陽列為他的封地,後改名為富春,並尊稱叫富春堂,從此就有了渾水家祠富春堂堂號的來歷!

宣城朱橋搖櫓小鎮,歡迎您

朱橋板龍燈

朱橋"板龍燈"淵源於湖北孝感龍燈,經過宣州區朱橋鄉汪南村周村、何村村民組廣大農民集合本地資源文化特色,在勞動生產中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一種民間傳統體育活動。2017年"朱橋板龍燈"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朱橋板龍燈這一傳統的民間體育藝術,自清代以來,流傳至今已有第六代傳人了。它以其獨特的個性自成體系,別具特色。它在吸收和借鑑傳統的馬龍燈、板凳燈、魚龍燈等有益成份的基礎上,博採眾長,自成一家。已有100餘年歷史的朱橋"板龍燈"反映了朱橋圩區人民的精神風貌,弘揚了傳統的民間藝術,豐富了人民的業餘文化生活,具備了廣泛的群眾性、靈活性、民眾性的特點,深受當地人民群眾的喜愛和追捧。

宣城朱橋搖櫓小鎮,歡迎您

民俗文化

朱橋鄉群眾文化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精彩紛呈,群眾參與熱情高漲,幾乎家家有參與,村村有隊伍!每年正月和國慶期間,群眾自發開展農業文化節,端午期間也都自發組織龍舟等民俗活動!

宣城朱橋搖櫓小鎮,歡迎您

敬亭山下櫓聲柔,南漪湖邊美夢留;

似此仙境真難覓,水耕朱橋盡風流!

搖櫓小鎮,水耕朱橋歡迎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