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看清一家上市公司,這個基金經理強迫自己提了100+問題

如何看清一個人?有經驗的人會說:“看細節”。

如何看清一家上市公司?有經驗的投資者也會說:“看細節”。

中泰資管的基金經理姜誠說,看清一家公司,先至少給這家公司提100個問題。因為在提出100+個問題後,你會看到這些不同~


提100個問題後,你會看到上市公司的哪些不同?


本文作者姜誠,中泰資管基金業務部總經理


我曾說過自己第一次深入瞭解一家上市公司時,會強迫自己在案頭工作的過程中提出100個以上的問題,這個始於強迫症的習慣讓我受益良多,大體也是因為有助於克服敘事謬誤吧。


不要慌,其實100個問題只是個概數,主旨是研究上市公司要儘可能全面細緻,提出的問題大體上涵蓋了以下三個方面:


1、靜態的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比如產品的基本原理,技術要點,產業鏈關係,市場格局等等。


2、時間軸上的縱向變化,比如公司的成長經歷,產品更新換代的歷史,行業環境的變遷,以及上述種種反映出的財務績效的變化等等。


3、空間上的橫向對比,比如同行業其他企業的產品、規模、績效的對比,管理層和經營文化的對比,跨國同行的對比等等。


當然,再細緻的工作也無法窮舉全部相關問題,已提出的問題也會有很多無關痛癢的細枝末節,更重要的,還有很多新問題是在後續跟蹤過程中不斷髮現的。


細緻研究所帶來的益處是顯而易見的,但它並非體現在幫你挖掘出更多的超級強勢股,而是幫你勾勒出一張更加完整細緻的企業輪廓。然後,我發現:


1、多數投資者喜歡成長股,成長股卻多是週期股。行業庫存出清後補庫存期、產能出清後的供不應求期、產品推出後的高速成長期、互補品需求的快速擴張期(比如好多行業都因是房地產的互補品而受益),都會帶來財務績效的高增長。但庫存從出清到高企是輪迴,產能從不足到過剩是規律,產品需求從成長到成熟再到衰減是宿命,甚至企業的管理都有周期,股權激勵會刺激管理層的短期業績釋放動機,倒未必為抬升企業長期績效。持久的成長不性感,性感的成長不持久,魚與熊掌不可得兼,投資者需做好取捨。


2、企業家多覺得自家的產品中高端,實際上卻多是中低端。老闆很少認為自家的產品不好,這是人之常情,倒不是有意欺瞞,就像沒有哪個娘覺得自家娃兒醜,沒有哪個娃兒不愛吃老孃包的餃子。80%的司機覺得自己的駕駛技術高於平均水平,80%的投資人認為自己能預測股市漲跌,這叫做樂觀偏見。這種樂觀對企業家而言或許並無壞處,對投資者卻可能帶來損失。統計學中有兩類錯誤,拒絕一個正確假設(第一類錯誤)並不會帶來額外損失,接受一個錯誤假設(第二類錯誤)卻會付出實在的代價。其實中低端產品也很好,往往意味著高性價比,但把它當作高端就會出問題。


3、企業多將好績效歸因於英明決策,將差績效歸咎於時運。基金經理述職時也常將好業績歸因於好的決策,壞業績歸咎於市場的“非理性”。這是人為克服 “認知失調”的本能反應。企業也好,基金經理也罷,將壞業績歸因於壞運氣都無可厚非,短期結果確實是運氣作祟,但業績好時就歸功於主觀努力就說不過去了。


4、投資者喜歡尋找偉大的企業,偉大的企業卻寥若晨星。這是一個敘事謬誤頻頻作祟的領域。芒格和巴菲特所言,常被奉為金科玉律。譬如巴菲特所講的“只有20個打孔位的打孔卡”故事,又比如他還說“如果一家公司的股票你不想持有10年,那麼你就沒有必要持有10分鐘” 。這些話都在指引我們找到真正優秀的企業並與其相伴成長,於是一批“虔誠的價值投資者”照貓畫虎般只記住了一個動作——“買入並持有”。卻不知,巴菲特投資可口可樂時,這個品牌已經有超過百年的歷史;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大筆買入政府僱員保險公司(GEICO)股票時,巴菲特已經對其有了近30年的研究觀察。偉大企業,是投資界皇冠上的明珠,數量自不會多。而中國股市不過30年的歷史,大半上市公司的年紀不足20年,要識別出真正優秀的很難,更遑論偉大了。


以上所言多負面,價值投資似乎前景堪憂,其實並不然。投資的妙處恰恰在於好收益不必來自完美的企業,也無須超高的投資技能。一將功成萬骨枯的英雄,不過是概率意義上的幸運兒罷了。


好收益來自“物超所值”。以下等馬的價錢買預期中的中等馬,若真是中等馬,就有超額收益,如果運氣好是一匹上等馬,還能賺大錢,若只是匹下等馬,似乎也不吃大虧,畢竟付的正是下等馬的價錢。以上等馬的價錢買預期中的上等馬,若真是上等馬,則收益不錯,若是中等馬,則有所虧折,最不幸買到了下等馬,那就要大敗虧輸了。關鍵處在兩點:一是保持冷靜,謹記絕大部分馬都非上等馬;二是捂緊錢袋子,別為樂觀的判斷出價過高。


投資與體育有許多相似之處。打高爾夫不奢求一桿進洞,玩羽毛球不依賴大力扣殺,在棒球中,安打是比本壘打更常見的得分手段……區分能力與運氣,敬畏市場的複雜,放低預期,謹慎出價,不吃大虧。


本文於2019年2月14日首發於公眾號“中泰證券資管”。本材料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本材料僅供具備相應風險識別和承受能力的特定合格投資者閱讀,不得視為要約,不得向不特定對象進行復制、轉發或其它擴散行為,管理人對未經許可的擴散行為不承擔法律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