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神”回归到“人”,谈谈清代女侠小说中的悲剧审美价值

由“神”回归到“人”,谈谈清代女侠小说中的悲剧审美价值

翻阅中国古代文言小说,主角大多都是些"气拔山兮力盖世"、敢于苍天论短长的英雄——并且这英雄颇有些传奇性的意味,只许成功,不可失败。不过想来也对,受胜者王侯败者为寇的思想文化深深影响的中华文化,是格外崇尚成功,格外向往成功的,因此这种对于成功的天然向往在文学作品中也多有折射。

商品经济越来越发达的同时百姓思想也渐趋开放,于是许多以女性为主角的文学作品开始蓬勃发展,并且思想多元化带来的还有悲剧审美的壮烈抒怀。这种悲剧审美的文学审美方式,代表了中国文言小说褪去了一味崇拜成功英雄的自慰型文学,转向了贴近现实的悲壮英雄主义。

一、 社会的巨大转折——悲剧审美出现的根源

清朝自1644年入关,历经三百余年波诡云谲光阴变幻,自是因为封建制度到了此时呈现出颓势,只能靠不断加强的

君主专制和高压态势打击才能勉强稳住这风雨飘摇的政权。与清朝的固步自封不同,西方世界在航海革命后发展迅速,世界范围内的交流越来越密切,思想也越来越多元开放。女性文学的题材出现"女侠悲剧审美"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它作为当时社会的新生事物,定是由许多种因素催化而来。

1、清朝封建制度渐趋没落,儒学思想强制将其拉至地心

因为满朝政府的民族管制森严,在今日流传甚广、为人诟病的八股取士、文字狱必然在某种程度上扼制了知识分子的意识觉醒。"越为脆弱的政权越需要钳制人民的思想",文学史研究教授这样说。当时的清朝政府从上到下全部贯彻泯灭人性的程朱理学思想并将其视为绝对准则,那时人们思想封闭程度可以由海瑞杀女这一著名历史事件得出结论。

由“神”回归到“人”,谈谈清代女侠小说中的悲剧审美价值

唐朝也有关于侠女的文学体裁,只是大多浪漫不羁,虽然缺乏与市民阶级的"共通性"但是贵在翩翩无影,似神似仙,思想深受道家影响的唐朝如此便是不奇怪,但是思想管制严格的清朝是绝对不能容忍这样的女性形象的,他们要做的,就是将女侠由"神"变成"人",将她们从自在潇洒、无所牵挂的无约束、无管制状态回归到有家庭、有情义、有牵绊、有所惧的回归统治状态,甚至无形中成为清朝宣传思想政策的有力武器。

2、人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以及需求改变

明朝资本主义经济萌芽之后,清朝更是将资本主义经济推向了一个新的台阶,雇佣关系不断发展带来无数与此相关的行业和从业队伍——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市民阶级清朝的市民阶级与前朝相比队伍更加庞大、思想更加开化,因此需求也就更大。从唐朝就已经颇具雏形的

"女侠"发展到了明朝居然逐渐衰微,依旧呈现"荆十三娘、聂隐娘"那样的飘渺形象,无法满足大批文化程度稍逊、实际化文学体裁的文学作品需求者。

另外,唐朝的典型女侠形象大多都是描写手法运用较少、与周边环境的依存程度也比较低,《三鬓女子》式的"时年十七八,衣衫褴褛"这般简陋的描其实是不太能使人信服的。反观清朝女侠悲剧审美式小说就细致的多。

例如《彭公案》中同样描写女侠形象,"两条春山含翠的柳叶眉,鼻若悬胆,唇似丹朱"。

这样细致传神的描写,自然就要有信服度得多,也更受市民阶级的追捧,对应他们的需求。

由“神”回归到“人”,谈谈清代女侠小说中的悲剧审美价值

二、 清朝悲剧审美文学的持久价值影响力

清代之前文言小说中女侠行侠的江湖场景描写比较薄弱,大多都是言简意赅一带而过,甚至不言,因此相对于"情节"和"人物"这两大要素,"环境"要素一般被认为是最为薄弱。清代文言小说中女侠关于江湖环境的描写经过了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后大大加强,具体指向较为明确,主要有山林僻野、江河水域、酒店客栈、寺院庙宇等,描写更具有想象性和文学性,使文言武侠小说"环境"这一要素大大增强,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与文化意义,对后世文学影响深厚。

1、对文学领域的影响

就我个人拙见而言,清朝悲剧文学对于文学领域内的主要改变在文学手法和文学审美的改变上。刘钧在《杨娥传》中将杨娥塑造成一个聪慧矫健、美丽动人并且力大无穷的奇女子,嫁给小将之后夫妇齐心御敌保国,最后却惨死于兵马沓沓之下,不由得让人在唏嘘的同时陷入对书中人物命运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思考。众多像

《绳技侠女》、《恶饯》也正是由于悲剧更能启发人们对现实社会的思考,更加能引发人们的"共情感",文学领域开始越来越盛行"悲剧审美"。

清代文言武侠小说中的女侠形象一方面兼收并蓄,集前代女侠形象之大成;另一方面又大胆地开拓与创新,体现出超越前代的创新性,是继唐传奇系列女侠形象之后文学殿堂中的又一奇葩。也正是清朝把"女侠形象"由"神"变成了"人",让清朝悲剧审美文学传承数年,比如余华的《活着》、老舍的《骆驼祥子》等,都是悲剧审美文学的直接影响体现,并一直延续至今。

由“神”回归到“人”,谈谈清代女侠小说中的悲剧审美价值

2、 波及至其它领域的深远影响力

清朝这种将文学描绘人物"侠女"由"虚幻"转到"实际"的过程在清朝文学作品《胡姬嫣云小传》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这种偏纪实类的文学作品甚至已经成为史学家们研究清朝风化民俗的重要史料参考来源,也成为后人了解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此为其一,作为史料辅佐来源以及史情记载物。

其次便是对于儒学的影响,但是对于儒学的影响评价不一,我们将此分为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来阐述。积极影响当然是有清史研究教授所说的"儒学发展的顶峰",因为儒学这时作为清政府赖以支撑清朝统治的重要思想利器,和政权统治结合程度深,地位也比较高。但其中也有不少学者说清朝对于儒学的近乎"禁锢"的使用,无异于污名化儒学,扭曲了儒学的真正含义。总之,众口纷纭,不过反观全局的全面看,清朝把"神"变为"人"的悲剧审美文化的确是影响深远,意义非凡。

三、清朝悲剧审美趋向的内核及艺术缺陷

清朝女侠审美小说由"神"到"人" 的文学发展历程不如可以说做是清朝思想变化的过程,而关于"悲剧审美"的趋向,笔者倾向于纪晓岚的评论"民风开化至反叛习气日盛"的观点。蒲松龄在其作品《聊斋志异》中以女鬼的形式来反抗当时的朝政、讽刺社会现状,大抵也与这种"女侠之风"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悲剧审美的内核底本很多是文学家根据说书人的底文稍加润色而成,并且与唐朝的完全区分开来。

由“神”回归到“人”,谈谈清代女侠小说中的悲剧审美价值

清朝女侠唐朝女侠的内核是区别二者的主要因素,这主要是因为唐朝正处于封建制度的顶峰,民风开放,管理程度相比较于清朝也很宽松,受道教的文化影响和熏陶程度比较深,受此影响,文学作品也披上了道教的文化内核以及时代繁荣的色彩,女侠被塑造成了颇有些浪漫缥缈的"神仙"形象,并且结局大都圆满。

与唐朝明显不同,清朝所承接的"女侠"文学在历经宋元明因袭模仿之后,已经是一个渐趋衰微的文学流派。因为前面的经验教训,清朝首当其冲要做的便是褪去之前千人一面的"女侠"面纱,自成一派然复兴此派文学指日可待也。清朝文学家们先是变革了"女侠"的文学表现方式——明晰"女侠"形象;结合现实因素来使"女侠"拥有时代特质变依附道家为服务儒学。然后便是扩大受众人群——即运用偏白化的语言,来满足更多受教育水平不高的阶级人群。

总而言之,清朝悲剧审美的内核实际上是以儒学(尤其是指宋明之后渐趋僵化、禁锢人性的程朱理学)为理论依托的,虽然它为市民阶级的生活提供了更多趣味,甚至也有一些有识之士利用它来讽刺政治和社会现状,但是其主要作用更多还是用来维护清朝的统治、维护披着道德外衣的程朱理学,因此造就了其主要局限性难以突破。


由“神”回归到“人”,谈谈清代女侠小说中的悲剧审美价值

四、总结

对于中国文坛来说,清代悲剧审美的出现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这标志着小说问题不再限制于"成功",这也意味着文学家们也不再因为结果而大肆标榜历史人物的过与功,英雄的归处不再是结果,而是过程与初衷。《剑桥大学中国文学史》这样评价清朝的悲剧审美文化,"这是中国文学的再一次重生,是对悲剧文学的最好正名。"这何止是文学的浴火重生,这是千万万个觉醒的清朝文学人的勇敢反叛,是对女性的正视尊重。文字非枪,可是直击人心灵,中国的进步发展,大抵都在这文学的进步中。

参考文献:

1、《青衣捕盗》

2、《恶饯》

3、《章氏女用铁棒》

4、《胡姬嫣云小传》

5、《绳技侠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