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老闆質疑,她當甩鍋俠:“思維盒子”才是真正元凶


面對老闆質疑,她當甩鍋俠:“思維盒子”才是真正元兇

一、老闆說你錯了,千萬別做甩鍋俠

同事莉莉是部門主管,前兩天,老闆讓莉莉所在部門去準備一份競標資料,千叮嚀萬囑咐,這個項目很重要。

三天後,莉莉帶領團隊完成了任務。

莉莉把這份材料交給老闆看,老闆發現了好幾處數據錯誤,就問莉莉:“你怎麼犯這種低級錯誤?”

莉莉脫口而出:“這份材料是小曹整理的,他怎麼這麼粗心大意?”

老闆生氣地說:“你作為主管是幹嘛的?既然你不知道怎麼當一個主管,那今天開始,你就不要當了!”

在這件事情中,莉莉第一時間想的是別人的失誤而不是自己,想把自己從錯誤中擇出來,撇乾淨,成了一位令人生厭的“甩鍋俠”,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就是陷入了自欺欺人的思維盒子。

面對老闆質疑,她當甩鍋俠:“思維盒子”才是真正元兇

什麼是思維盒子呢?

我們在工作中,會用自己狹隘的視角看待問題,進入自欺欺人的盒子,即看不見自己的問題,並且不願意相信或者牴觸真實的評價或者建議,將失敗或者錯誤歸咎於他人,認為盒子裡的自己是完美的。

把自欺欺人稱為思維盒子,這一理論來自於美國亞賓澤協會編寫的《別找替罪羊:如何跳出自欺欺人的思維盒子》。

也就是說,我們遇到問題後陷入了一個認為自己完美,別人都有錯的思維盒子,在這個思維盒子裡無法做出正確的決策和行為。

面對老闆質疑,她當甩鍋俠:“思維盒子”才是真正元兇

二、為什麼會陷入思維盒子?

面對老闆質疑,她當甩鍋俠:“思維盒子”才是真正元兇

(一)自我防禦機制

自我防禦機制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是指當個體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或者威脅時,無意識的激活一系列防禦機制,以某種歪曲現實的方式來保護自我,緩解或消除不安和焦慮,從而恢復心理穩態。

也就是說,當我們一旦發生錯誤,遭遇老闆質疑的時候,個體就進入防禦狀態,採取措施應對質疑,撇清自己,找替罪羊就是其中一種措施。

就像莉莉一樣,在錯誤面前,撇清自己,找小曹來當替罪羊,歪曲了自己的過失,最終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被老闆大罵了一頓。

(二)受害者心態

受害者心態是指人們在遇到失敗、挫折、錯誤、問題的時候,把原因歸為客觀或人力等不可控的因素,催生自憐,期望獲得他人同情的一種思維模式。這個概念來源於著名職場問題專家李宗厚編寫的《別讓受害者心態害了你》。

也就是說,把自己定位為整個問題當中的“受害者”,從而逃避責任,希望獲得同情,而這種心態進一步阻礙了問題的進一步解決。

職場中,這樣的人並不少見。

比如:沒有升職,就說是老闆不賞識自己;營銷方案沒有完成,卻說是隊友不給力;就連早上打卡遲到,也可以找打電梯壞了一系列理由,這些都是典型的“受害者心態”,彷彿出現問題都是別人的錯,自己沒有問題。

(三)原始大腦活躍

神經學專家保羅.麥克裡恩的”腦的三位一體“理論認為,人有3個大腦,原始腦、情緒腦、理性腦, 這三個腦作為人類進化不同階段的產物,如同考古遺址,按照出現順序依次覆蓋在已有的腦層之上。

當我們面臨刺激或者處於緊張狀態時,原始大腦掌握控制權,可能會做出一些不理性行為。

也就是說,當理性腦還沒有了解到你所處的環境時,原始腦已經做出了反應。

這也就可以解釋我們面臨錯誤,身體處於緊張狀態時,我們往往會為自己找替罪羊,逃避錯誤。

面對老闆質疑,她當甩鍋俠:“思維盒子”才是真正元兇

三、跳出思維盒子,不做“套中人”

俄國作家契柯夫曾寫過一篇小說《裝在套子裡的人》,主人公別里科夫給自己造就了一個套子,恐懼社會變革,沉浸在自欺欺人的幻境當中。

在職場中,犯錯難免,而犯錯後進入自欺欺人的思維盒子,不正和這位“套中人”一模一樣嗎?做到以下3點,就可以幫助我們跳出思維盒子,不做“套中人”。

面對老闆質疑,她當甩鍋俠:“思維盒子”才是真正元兇

(一)擺脫受害者思維——意識到自己存在錯誤

通用電氣前CEO傑克·韋爾奇在書《贏》中寫到:商場上,不管是什麼狀況,視自己為受害者,只會自取其敗。這種態度會斷了你所有的出路,這甚至是職業生涯死亡漩渦的開端。

1.設置紅燈

知名綜藝大咖蔡康永曾說:“紅燈停止綠燈走,這是我們都要聽從的,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安全順利地在馬路上同行。但我們的內心不是馬路,在我們內心通行的,只有我們自己。我們該為自己建立內心的交通規則,我們要認得出我們的紅燈與綠燈。”

設置紅燈就是當面臨錯誤、緊張、壞情緒等情況的時候,讓自己暫停下來,冷靜之後再去做出判斷、決策。

在自己的內心設置一盞紅燈,當你要說出那句“錯誤是別人造成的”時候,為自己踩一腳剎車。

西西發現準備的材料有問題,她發現自己腦海中浮現出“都怪小趙把數字打錯了”“都怪小楊把資料沒有蒐集全”等想法。

這時候,西西可以為自己亮起紅燈,提醒自己停下來,深呼吸,讓自己從受害者思維脫離出來。然後亮起黃燈,尋找、思考出現問題的原因。

2.用目的引導思維關注

認知行為療法是心理治療中常用的一種方法,由美國心理學家貝克提出,目的在於通過糾正認知來改變行為,用目的引導思維關注則可以糾正責怪他人,為自己找替罪羊的無益認知,做出理性決策。

今年的升職指標和老戴擦肩而過,老戴說:“要不是小張拖我後腿,導致上個季度銷售任務沒完成,這位置就是我的了,都怪小張!”

這是典型的受害者心態,那怎麼用目的引導思維呢?

(1)明確原定目的

老戴的原定目的是升職。

(2)明確達到目的所需的條件

老戴應該閱讀本次升職的要求都包含哪些內容,如業務量、民主投票等;

(3)追問自己

這個時候,老戴應該停止責怪小張,按升職要求問自己幾個問題:

我的業務量達到了嗎?

是按期完成還是超額完成?

我的民主測評分夠不夠?

為什麼不夠,他們對我不滿意??

哪裡不滿意?是因為我平時對同事倚老賣老嗎?通過追問自己,發現自己的不足,達到心理平衡,糾正無益認知,從而擺脫受害者思維,跳出自欺欺人的思維盒子。

面對老闆質疑,她當甩鍋俠:“思維盒子”才是真正元兇

(二)客觀覆盤——找到錯誤原因

《荀子》中說: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意思就是廣泛的學習,並且經常自我反省,就能夠智慧明達,行為沒有過錯。其實也就是客觀地審視自己,自我覆盤,避免進入自欺欺人的思維盒子。

聯想柳傳志曾經說過:“在這些年管理工作和自我成長中,覆盤是最令我受益地工具之一。”

什麼是覆盤呢?

覆盤是圍棋術語,指一局結束後,復演對弈過程,從而找到下的好與不好地地方,達到總結經驗地目的。

職場上通過覆盤來評估現實與目標的差距,客觀的審視自己的過去,包括不足與長處,從而為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法總結經驗提供指導。

GRAI覆盤法是聯想柳傳志推薦的覆盤方法,即Goal(回顧目標),Result(評估結果),Analysis(分析原因)Insight(總結規律)。

舉個例子:艾倫制定了這周頭條號漲粉50個的目標,結果只有30個。

Goal(回顧目標):最初的目標、期望,完成了什麼。

如:頭條號粉絲增長50個,結果是30個。

Result(評估結果):評估結果與原定目標相比的亮點與不足之處。

如:亮點是微頭條閱讀量、點贊量上漲;不足是發佈圖文閱讀量低。

Analysis(分析原因):成功或失敗的原因。

如:分析微頭條的亮點原因,是選取材料好?那最初是怎麼選取材料的?

分析圖文閱讀量低的原因,專業術語多而晦澀難懂?還是事例太少體現不出實用性?

Insight(總結規律):總結經驗,找到更有效的做法。

也就是我們常講的取長補短,繼續發揚優勢,補足短處。

如:針對圖文閱讀量低,可以閱讀別人的爆款文來對比自己的不足。

通過GRAI覆盤法,我們可以用今天的視角去看過去的方案和行動,從而為解決問題提供參考。

面對老闆質疑,她當甩鍋俠:“思維盒子”才是真正元兇

(三)高效執行,專注解決問題——解決這個錯誤

使用能夠有效、無遺漏解決問題的方法,避免陷入自欺欺人的思維盒子,豐田公司TBP工作方法正是如此。

TBP(Toyota Business Practice)即豐田工作方法,豐田公司內部稱之為“問題解決”。

TBP工作方法有8個步驟,分別是:明確問題、分解問題、設定目標、把握真因、制定對策、實施對策、評價成功、向後計劃。

倩倩在一家手機公司做銷售主管,這個月他們手機的銷售任務沒有完成,原定銷售額上漲20%,卻只完成了一半,如何無遺漏的解決這個問題呢?

1.明確問題

即目前完成狀態與理想狀態的差距。

如:預定銷售任務是銷售額上漲20%,目前只有10%。

2.分解問題

使用

4W法分解問題,

即問什麼出了問題(what)

按手機機型分類,通過統計分析對比得出甲款手機銷售額低;

何時出了問題(when)

按季度、月、周對甲款手機銷售額統計分析,得出3月份銷售額低;

在哪個渠道出了問題(where)

對比線上、線下個門店3月份銷售額,找到銷售額低的店;

問題的參與者、對象(who)

把客戶年齡段、性別、職業分類比較購買力差別。

通過分解問題,為出現的差距找一個切入點。

3.設定目標

設定一個具體、可行的目標,能夠體現到何時把問題解決到何種程度。

如:限期3天蒐集數據資料,進行利潤、營業外支出核算。

4.把握真因

我們可以使用5why分析法,即連續問多個為什麼來追究根本原因。

為什麼銷售額下降?是因為A門店銷售額沒有達到目標;

為什麼A門店銷售額沒有達到目標?是因為A門店銷售量下降。

為什麼A門店銷售量下降?是因為門店位置不好?還是服務不好?還是門店展位擺放不合理?

為什麼服務不好?是售後服務不及時?還是員工整體素質不好?

為什麼售後服務不好?可能是公司沒有制定售後服務標準作業程序。

通過一系列的為什麼,找到影響失誤的真正原因。

面對老闆質疑,她當甩鍋俠:“思維盒子”才是真正元兇

5.制定對策

針對真因制定對策。

如:售後服務是真因,制定的對策就是制定本公司的售後SOP(標準作業程序),即售後服務的標準流程。

6.實施對策

不同的任務落實到不同單位和個體,按照實行計劃制定實施日程表,每日核查是否已完成當日任務。

如:公司B部門調查客戶滿意度,看是哪個部分不足;C部門制定店長、店員、客服培訓計劃等。

7.評價成果

即評價目標任務的完成度。

如:按照任務日程表可以評估是否完成,也可進行考試或者抽查個體評估培訓的效果。

8.向後計劃

根據評價結果,制定下一步的計劃。

如:培訓考核結果差,進一步分析並尋找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

豐田TBP工作法通過界定問題、找到關鍵問題與真因、制定解決計劃、評估完成度等方面無遺漏、無偏差的解決了存在的問題,同時避免再次犯錯而尋找替罪羊,從而長久的待在了思維盒子外面。

面對老闆質疑,她當甩鍋俠:“思維盒子”才是真正元兇

遇到錯誤就想找替罪羊,這是因為自我防禦機制、受害者心態、原始大腦活躍導致的,如果我們能夠能夠擺脫受害者思維、客觀覆盤、專注解決問題,就能夠跳出自欺欺人的思維盒子,並且持續待在盒子外面,更快的實現職場願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