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個油匠變成了藝術葫蘆的非遺傳承人,我熱愛祖國的民間藝術


#自拍我的故事# 我叫吳從禮,今年68歲。我的妻子叫田慧琴。我從小就熱愛藝術,在學校讀書的時候,就喜歡民間繪畫和民間器樂。吹笛子、拉二胡自小就學會了,但是,我更愛民間繪畫,因為我的爺爺和父親就是油匠。我長大後 ,繼承了父輩的衣缽,在農村給農民油門窗、油炕圍、畫照壁。幾年前,我又愛上了彩繪葫蘆和烙畫葫蘆葫蘆。我把心思都費在了藝術葫蘆上面,只為傳承和發揚非物質文化遺產。吳從禮口述並提供部分照片。

記得在學校的時候 ,因為在上課的時間自己偷偷練習繪畫,常常被老師教訓。畢業後,我像父親一樣幹起了油匠的職業。主要是為農民油門窗、油炕圍、畫照壁、畫門簾等等。由於我沒有系統的學習過繪畫 ,因此,無論畫炕圍、畫照壁都是學習我的父親的。也就是沿襲了民間繪畫的手法,形象、生動、誇張。圖為我在家裡畫葫蘆。

漸漸的農村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農民蓋了新房子,用上了鋁合金門窗,購買了現代化的傢俱,院子裡的照壁也使用了有彩色圖案的瓷磚去貼。油匠的活兒慢慢的少了,自己也就失業了。除了耕種自己家的幾畝地外,感到很無聊、很空虛。好像生活中缺少了閃光的東西。自己就思索著如何發揮自己的特長 ,做點有意義的事情。圖為我和妻子的合影,是攝影師拍攝的。


有一次,我看到朋友家有幾個葫蘆,長相還可以,就萌發了可以在葫蘆上作畫的想法。當時的想法還是玩一玩,以打發無聊的時間。於是給朋友討要了幾個形狀好一點的葫蘆, 拿回家去畫。但是在葫蘆上面作畫,和在平面上作畫不一樣,一個是葫蘆上很光滑,油彩不好上。二是葫蘆的形狀是圓形的,視覺上不好控制。圖為我彩繪的葫蘆。

第二年,我在自己蘋果地裡的空間種了幾棵葫蘆。到了秋季,這幾棵葫蘆結下了幾十個葫蘆。我把葫蘆採摘後, 沒有直接晾曬,而是先把葫蘆上邊的一層皮剝掉,把葫蘆放到房間裡通風的地方自然晾乾。這樣葫蘆的顏色就非常的均勻而且好看 ,能夠很容易在上面彩繪了。我很高興,因為我給自己找到了樂趣。圖為我五年前在地裡種植葫蘆的照片。

在葫蘆彩繪中,我的題材依然使用當地民間喜歡的題材,如,關公的各種形象,連年有餘、招財進寶、喜鵲登梅、早生貴子等等吉祥如意的圖案。手法上依然是民間畫的手法。圖為我在彩繪葫蘆。


有一次,我從電視節目裡看到有的藝人做烙畫葫蘆,感到很神奇。因為烙畫葫蘆不用我使用了幾十年的傳統畫筆,而是使用一種烙鐵就可以在葫蘆上作畫,我感到既不可思議,又想嘗試一下。於是,我買了專用的畫烙畫葫蘆的烙鐵。開始了自己的烙畫葫蘆的創意。圖為我的烙畫葫蘆鴛鴦戲水。

剛開始做烙畫葫蘆的時候,掌握不好烙鐵 ,不是畫不好畫,就是把葫蘆燙壞了。經過上百次的嘗試,浪費了很多的好葫蘆,才逐步掌握了烙畫葫蘆的技巧。圖為我在用烙鐵作畫。

烙畫葫蘆難做就在沒有彩色,就是在黃色的葫蘆山畫出顏色較深的線條。這樣,線條疏密的控制就很要緊,不然烙畫出的圖案就會失敗。而且烙畫葫蘆的圖案構圖主要在自己的腦海裡思考,要做到胸有成竹,腦海有畫。這樣才能構思出一幅好的作品。圖為2017年在關公藝術節上我展出自己的藝術葫蘆。

烙畫葫蘆難做的地方就是掌握好筆法的輕重緩急,需要顏色較淺的地方,就要用力輕一些,需要顏色較深的地方,就要用力稍微重一些。一副好的葫蘆作品,既要構圖嚴謹,又要線條疏密有度,用一種顏色表現出畫的韻味。圖為2018年山西日報報道了我的非遺葫蘆火起來的照片。

逐漸的當地的政府和有關部門認可了我的葫蘆作品,根據我的實際情況,把我認定為藝術葫蘆的非遺傳承人。我的作品也多次在當地的獲獎。彩繪葫蘆和烙畫葫蘆也被消費者認同,他們都願意在各種場合購買我的藝術葫蘆。圖為我家的全家福。拍攝於十年前。

在這幾年中,我忙著要種葫蘆,管理葫蘆,還要彩繪葫蘆,烙畫葫蘆,最忙的就是要根據有關部門的安排,到全縣、全市去展示自己的作品,宣傳非遺,好讓全民都關注傳統的非遺作品,也能夠使非遺得到宣傳和傳承。我忙得顧不上地裡活、家務活,這些都是我的妻子乾的。我要感謝支持我的好妻子。


#我的自拍故事# 在葫蘆藝術中,我熱愛烙畫葫蘆的刺激,但是更愛彩繪葫蘆的傳統美和藝術美。我認為彩繪葫蘆更能夠得到群眾的認可和歡迎,也更能體現中華民族的傳統。無論是烙畫葫蘆,還是彩繪葫蘆,我都會盡全力去繼承、去完善、去發展。使祖國的非遺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發揚光大。圖為攝影師在鏡子裡為我拍攝的照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