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的她登上了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完美地诠释了刘禹锡的这两句诗

等了将近一年终于等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

在今天的首播中,有傲娇可爱的神童王恒屹,有坚守在大山里的老师张汇林,也有我们熟悉的老面孔,第二季第三季的亚军彭敏。

然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83的奶奶刘敏华,当时她上台就吟诵了两句诗“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83的她依然坚持诵诗,背诗,还登上了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她用她的行为完美地诠释了这两句诗。

而这两句诗最初是出自一代“诗豪”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

83的她登上了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完美地诠释了刘禹锡的这两句诗

诗题中的“乐天”就是唐朝的另一个大诗人白居易。

公元826年,被贬谪了20多年的刘禹锡奉诏回京,在扬州遇上了从苏州返京的白居易。

两个大诗人一见如故,白居易写下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而刘禹锡回赠了一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从此两人开始了长达多年的诗歌唱和。

年老多病的白居易曾写诗刘禹锡抱怨“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一向以乐观豪迈的刘禹锡为了安慰好友,写下了这首诗,翻译过来就是:心若年轻,岁月不老。

83的她登上了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完美地诠释了刘禹锡的这两句诗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这两句是承接白居易的原诗,这也算是唱和诗歌的一个特点吧。

他不是一开头就安慰白居易,而是指出一个我们谁也无法逃避的现实:人人都会老去,也都会因“衰老”而忧虑。

老去的他们又有谁来怜惜呢?

诗歌开头设下疑问,引人入胜,同时也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了伏笔。

83的她登上了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完美地诠释了刘禹锡的这两句诗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这四句是对“年老体衰”展开具体描写。

年老的他们身体日渐消瘦,衣带越收越紧;头发也因频繁的脱落,而越来越稀少,每次戴好帽子,总会倾斜。

以前总是手不释卷,然而如今为了爱惜眼睛,不得不将书籍搁置在另一边;诸病缠身,为了延长寿命,不得不经常艾灸以进行治疗。

这四句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个风烛残年的老头子形象,令人也不禁心生同情。

而这“老头子”的形象越悲惨可怜,就越能突出刘禹锡的豪放。

83的她登上了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完美地诠释了刘禹锡的这两句诗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这四句说的年老的好处,隐隐有安慰之意。

在刘禹锡看来,年老也有好的一面,至少经历的事多了,见过的人多了,阅历也就更深广了。只要摆好心态,克服对年老的恐惧,那么便可以翛然自乐了。

人人都怕老,可是刘禹锡却从“老”中看到了益处,这样的达观比起屡遭贬谪,却不改豪放本色的苏轼也是不遑多让啊。

83的她登上了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完美地诠释了刘禹锡的这两句诗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两句是全诗最精彩之处,也是最为后人所称道的。

太阳落至桑榆,便预示着傍晚的来临,可是那又怎样呢?晚霞的余晖同样可以照亮天际。

而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即使年老体衰,却仍然可以发挥余热。

这两句让我想起了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一样的豪迈,一样的不服老,令人为之振奋。

83的她登上了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完美地诠释了刘禹锡的这两句诗

全诗从正反两面论述了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年老,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尤其是最后两句,千百年来激励了多少年老之人。

是的,心若年轻,岁月不老,只要我们保持一颗乐观的心,那么岁月又算得了什么呢?

就像刘敏华奶奶80多岁还坚持背诗,最后登上了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完美地诠释了刘禹锡的这两句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