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從這三個方面反省自己,你離成功會越來越近

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從這三個方面反省自己,你離成功會越來越近

之前在網上看到一句話,感覺挺有感觸的:能打敗自己的敵人不是別人,正是自己。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總是很容易發現別人身上的缺點錯誤,而對自己身上的缺點錯誤卻很難發現,這樣久而久之,路走錯了也不知道回頭,結果必然是自己葬送了自己的前程。

一個人只有經常反思自己,才能發現自己身上的缺點和錯誤,才能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吃一蟄,長一智,不斷地豐富自己的人生經驗,增長才幹,才能創造出璀璨的人生。

那麼,我們每天應該從哪些方面來反省自己呢?

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從這三個方面反省自己,你離成功會越來越近

《論語·學而》中記載: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意思是說:曾子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

為什麼是"三省"呢?而不說四省、五省呢?"三"字在這裡是一語雙關。

首先,"三"字可以指多次,即每天都要多次地反省自己,這是"三"字在漢語中的獨特作用,它既表示實實在在的數字"三",也可以當作三以上的任何數字來用,諸如"再三提醒"、"再三忠告",這些"三"字,都表示多次的意思。

其次,"三"是指三個方面,即: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從這三個方面反省自己,你離成功會越來越近

為人謀而不忠乎?

首先,第一個要反省的是:"為人謀而不忠乎?"

謀,思考,經辦;忠,忠誠老實,忠心耿耿,盡心盡力。意思是說:我為別人辦事,為朝廷辦事,為社會辦事,是不是忠心耿耿,盡心盡力?

現實中有很多人,對自己的事盡心盡力,但是對別人的事就不那麼盡心盡力了。甚至表面應付,實際上並不去做。對社會、對國家,更不能盡心盡力,而是敷衍塞責。

在某一個歷史時期,由於分配製度不合理,全社會出現出懶惰之風,種田的出勤不出力,糧食單產大幅度下降;做工的上崗不出勁,只要產量不要質量,次品隨處可見;坐辦公室的每天是一杯茶,一支菸,一張報,悠哉遊戲。當然,在那個年代大多數人都過著忍飢受凍的日子。

可見"忠"字一旦被人們忘了,人類社會將不堪設想。所以,曾子將"為人謀而不忠乎"作為第一個反省的內容。因為只有人人都做到"為人謀而忠"才能創建一個誠信的社會,才能在全社會形成一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大好局面。但是總會有那麼一些人,他們不願意"我為人人",而奉行"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信條。這種人,雖然可以得逞於一時,但時間久了,必然為人所察覺,為人所輕視,被社會所棄。

要真正做到"為人謀而忠",首先要學會愛人,即孔子一直提倡的仁愛思想,只有具有仁愛的品德,才能於別人盡心盡力。

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從這三個方面反省自己,你離成功會越來越近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其次,第二個要反省的是:"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信義,守信。意思是說:我在與朋友的交往過程中,是否講信義?是否做到言必行,行必果?是否一諾千金?

人類是集聚而居的種族,每個人都不可能孤立存在,他必然要和周圍的人發生交往,在交往過程中,必須要講信用。說過的話,就一定要做到,不可言而無信;允諾別人的事,就一定要兌現,切不可亂開空頭支票。

一個人如果經常言而無信,就會失去別人的信任,甚至被人鄙視。造成這樣的狀況,你何以立足於社會?可見,人生在世,只要與人交往,就一定要講信用。

在現實生活中,一諾千金,一言九鼎,這就是義。儒家思想一直倡導,義和仁是並存的兩種高尚的品德,義在中華大地上,早已深入人心,是社會公認的崇高美德。

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從這三個方面反省自己,你離成功會越來越近

傳不習乎?

最後,第三個要反省的是:"傳不習乎?"

習,溫習,實習。意思是說,老師傳授給我的知識,我是否溫習了?是否真正地理解了?是否將老師傳授的知識進行實習,用於實踐,在實踐中加以檢驗?

人的一生離不不開"學習"二字,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就是這個意思。溫故而知新,對於老師傳授的知識和道理要經常反覆的學習,反覆的思考,並應用在實際的生活中,這樣才能不斷地增長知識才幹,才能成熟,才能少犯錯,才能事業有成。

"人無完人",自古而然,人只有不斷地自我反省,才能不斷地完善自己,逐漸走向完美。

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從這三個方面反省自己,你離成功會越來越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