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態:尼泊爾之苦行僧,左手人間,右手天堂


人間百態:尼泊爾之苦行僧,左手人間,右手天堂

尼泊爾旅遊,有一道獨特而神秘的“風景”,總讓人忍不住要駐足流連,獵奇之餘又心生敬畏,那便是印度教忠實的追隨者——苦行僧

尼泊爾是一個有著強烈信仰的國家,宗教為這個民族塗上了厚重的色彩。徜徉在古城的大街小巷中,大大小小歷史悠久的寺廟與民居交融在一起,禮佛是尼泊爾人每天必做的功課,天色微明,鐘聲響起,聲聲頌禱,直抵天庭。信仰猶如血液一般注入了尼泊爾人的身體,無法割離。

人間百態:尼泊爾之苦行僧,左手人間,右手天堂

尼泊爾九成民眾信仰印度教,而印度教崇尚苦行,希望把對物質的需求降到最低以達到淨化靈魂、脫離生死輪迴的目的。在這樣一種教義的感召下,不少信徒(主要是男性)毅然放棄家庭和財富,成為雲遊一方的苦行僧。

人間百態:尼泊爾之苦行僧,左手人間,右手天堂

苦行僧的苦是常人無法想象和承受的,掙脫親情的紐帶已是一種切膚之痛,“餓其體膚”是另一項對身體的考驗,“口腹之慾”早已遠離他們的人生詞典,一種狀似麵粉團的東西是他們唯一的食物,有的甚至長期斷食、斷水,因此個個形骸消瘦。衣著對他們來說更是身外之物,即使在嚴冬,他們依然赤裸上身,臉上和身上塗著白色或彩色粉末以分別流派,在外人看來,他們就像從歌舞劇舞臺上走下來的演員,形象誇張、行為怪異。

人間百態:尼泊爾之苦行僧,左手人間,右手天堂

苦行僧從不剃鬚剪髮,因此有的頭髮長達一兩米,好在他們都是盤發的高手,三千煩惱絲輕輕鬆鬆被他們盤於頭頂,倒也增添了別樣的風情。他們從不洗澡,只在死後由他人幫助清洗一次身體。

人間百態:尼泊爾之苦行僧,左手人間,右手天堂

苦行僧是沒有居所的,他們常常睡在寺廟的外牆邊,以磚為枕,一塊破布就是他們的床榻,有些連布都不用,直接以地為床、天為被。更有甚者,躺在佈滿釘子的木板上、行走在火熱的木炭裡、喝尿吃屎、忍受酷熱嚴寒……

人間百態:尼泊爾之苦行僧,左手人間,右手天堂

加德滿都的苦行僧喜歡聚集在當地最大的露天火葬場――巴格馬蒂河邊的帕舒帕蒂神廟(溼婆的主廟,溼婆是印度教中三大神靈之一,也稱毀滅之神)附近。巴格馬蒂河被尼泊爾人視為聖河,因為它與印度的恆河相連,在印度教中,認為恆河水可以洗滌和拯救死者的靈魂,因此尼泊爾人在巴格馬蒂河旁搭建一個個簡易火葬臺,不論是皇親貴族還是平民百姓,死後都在此用木柴焚燒,隨後將骨灰推入河中,整個儀式簡短輕鬆,仿如人間尋常事。

人間百態:尼泊爾之苦行僧,左手人間,右手天堂

(巴格馬蒂河邊的女苦行僧)

窄窄的巴格馬蒂河一邊是火葬臺與神廟,另一邊則是大大小小的溼婆塔,猶如少林寺的塔林。苦行僧們則居住在河邊的臺階上,天天與死人為伴,日日看人間生死離別。死亡在他們看來,只不過是打開通往上天的最後一道門,無需畏懼與悲傷,其實他們漫長的修行、對身體和意志的極限挑戰無非都是靜等這一天的來臨。

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實現需求,並強調只有實現了下一級需求才能往上一級發展。可是這一偉大理論對於苦行僧是無效的,他們直接脫離了金字塔底層而奔向最後一級,世間一切繁華在他們眼裡不過是虛無的幻影、人與人之間的愛恨情仇也不過是煩惱和痛苦的根源,看破、放下,殘酷磨練的表象背後,他們獲得了常人體會不到的精神慰藉,我相信,他們終將如一隻只鳳凰,浴火焚燒之後,涅槃在天國的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