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歲攝影師“付叔”:鏡頭記錄抗疫等“春來”

(抗擊新冠肺炎)70歲攝影師“付叔”:鏡頭記錄抗疫等“春來”

中新社北京3月10日電 題:70歲攝影師“付叔”:鏡頭記錄抗疫等“春來”

中新社記者 張素

70歲的攝影師付春來個頭不高,常年理著小平頭,但身材健壯、精力充沛、談吐時髦,所以熟識的朋友喊他“付叔”。

“付叔”10日接通記者電話時一算,距他“逆行”抵達武漢正好“滿月”。2月9日下午,從接到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同事的微信說“可能準備派你去武漢”到出發,他只用了3個多小時準備。連夜從北京驅車向南,翌日一早進入武漢城區,最初印象是“黑洞洞陰森森,讓人不寒而慄,連路都找不著”。

對於武漢,付春來並不陌生。他在武漢大學學的攝影,對這座江城很有感情。他主動請纓奔赴前線,未嘗不是因著這個情結。對於災難,付春來也不陌生。自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來,玉樹、雅安、魯甸,他作為志願者都去過,一年裡出差在外近300天,黝黑膚色是常年風餐露宿的寫照。

但這次不同,饒是見慣生死的“付叔”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時刻可能被新冠病毒感染的危險縈繞於心,這滋味不好受。何況他很明白,本就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的自己可謂是“易感人群中的易感人群”。也難怪當他向親朋好友通報行程時,所有人一致反對,有人責問他“你以為你18歲嗎”,有人哭得他心裡更沒了底。

“愛咋咋地。”東北人付春來用這句方言表明了他的態度。這也支撐著他在前方一個月內累計拍下了兩萬餘張照片。

3月10日,也就是駐漢“滿月”這日,付春來給自己制定的拍攝計劃主要有兩個部分。其一是聯繫防疫消毒殺菌志願服務隊,拍攝消殺病毒過程。這日,武漢所有方艙醫院都將“休艙”,消殺人員得去“打掃戰場”。其二是繼續完成他的“擺渡生命”專題,也就是跟拍中國紅十字會救護轉運車隊。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中國紅十字會向湖北支援了300餘輛負壓救護車,還從北京、上海、青海、內蒙古、雲南、吉林6省(區、市)徵召65名志願者組成中國紅十字會救護轉運車隊。隊員承擔了定點醫院間或醫院內部患者轉運的工作,故而被稱為生命的“擺渡人”。

拍攝日程滿滿當當,是付春來過去一個月的工作常態。其間最密集的一天是這樣安排的:8時開始為來自青海、內蒙古、吉林、雲南的隊員拍肖像照,為了“讓大家記住這些來自各行各業、甚至平時看不見面孔的英雄”;9時許跟隊拍攝轉運,一干就是5個多小時;傍晚,參與將199名新冠肺炎患者從武漢市第五醫院轉運至火神山醫院的“大行動”,結果“趕上下雨,夜裡一兩點才回到駐地”。

最危險的一刻發生在他抵達武漢不久。彼時口罩、護目鏡、防護服等物資奇缺,那夜風雪交加,他戴著幾乎“四面漏風”的口罩,舉著長焦鏡頭,距離被轉運的插管病人也就3米左右。他甚至聽得到病人被病痛折磨而發出的呻吟。當這組照片發回北京,領導吼著批評他“簡直不要命”,命令他有了防護服才能隨隊行動。他又惱火又委屈,因為“時間不等人”。

好在,物資保障很快跟上來了,他也能分到防護服。最初他笨手笨腳,至少要花40多分鐘才能穿戴完畢,如今“十多分鐘搞定”。雖然每每穿脫防護服都讓他精疲力盡,但他挺自豪。他把微信頭像和朋友圈封面都換成穿著防護服的自拍照。

圍繞防護服還有一個“保留節目”:穿著時,別人以為他50多歲;脫下了,人家猜他60多歲。最後揭曉正確年齡時,“啊?!”他在電話裡模仿那聲驚歎,然後大笑。

付春來說,作為一名職業攝影師,他的職責就是在能接觸到的範圍內如實記錄戰“疫”點滴。在他的鏡頭裡,有風雪夜轉運重症患者的艱辛,有隊員陪伴患者趁著轉運間隙曬太陽的溫馨,有隊員在連續七八個小時工作的間隙就地小憩,還有職業理髮師來到駐地給大家義務理髮。他默默觀察著,援鄂救援物資儲存分發逐漸井井有條,許多紅十字人在爭議聲中做好應做的事。

作為中國藝術攝影學會的創始人之一,付春來還格外講求照片美感。在武漢,每日乘車跨橋渡江,橋索之於他像是等待奏響凱旋曲的“琴絃”。野鴨鳧水,新芽初綻,他用鏡頭捕捉著春天的腳步。

如今戰役尚未結束,他歸期未定,常用的降壓藥、降糖藥眼看又要“彈盡糧絕”。他說,上回跑了6家醫院才湊足半個月用量,這兩天還得抽空抓緊備貨。好在大後方不時給他發來解壓“良藥”:小外孫的視頻。也只有與家人報平安時,他暫時迴歸年齡享天倫之樂。但轉身舉起相機,“付叔”才不“服輸”,他等著拍到人們戰勝病毒時。

他說:“等著春來!”(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