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尘不易,不如出家?师父们在寺院中的生活是怎样的?

十二时辰,五堂功课、供水、供灯、礼拜、绕塔、诵经、坐香、出坡劳作、法堂听法。这是我们寺院的一天。

寅时·早课

寅时,三点到五点。这个时辰天地间明相还未现出,涌动着的都是纯阳之气。我们佛教徒的早课就在这个时间段进行。


红尘不易,不如出家?师父们在寺院中的生活是怎样的?

打板声一响,起身、洗漱、略坐、禅定,心里清净了,穿上海青,披上袈裟,入殿随钟礼拜。一起一伏,恭敬安定,拜到大殿里人越来越多,最后鼓声集众,一个人的清净扩展为一个大殿的庄严——这个镜头会深深地印刻在你心里。

早课的内容看似每天相同,但对个体而言,感受肯定不一样。它就像米饭一样,你今天吃了,明天依然要吃,不可或缺。这就是“恒”,就是“常”。


红尘不易,不如出家?师父们在寺院中的生活是怎样的?

对于道场,早课是一种庄严,对于世界,早课是一次清扫。我们做梦时,大脑里面信息的门都是打开的,寺庙的钟敲起来,经咒诵起来,就像清洁工一早起来把马路打扫干净一样,寺院也在大家醒来之前把这个世界的精神垃圾清理干净了。

辰时·坐香

上午八点,禅堂。禅堂,这是佛弟子阅经后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地方。打坐,这是诸佛菩萨和祖师大德摄受弟子的一种途径。


红尘不易,不如出家?师父们在寺院中的生活是怎样的?

坐下来,用一支香的时间,安静地思维佛陀的教义,深刻地反省众生的迷乱,也可以将觉受总括到你思悟的范围,观想坐在这里,就像躺在一片无边的光明里。可以说,坐在这个空间的每一分钟,都会成为你生命中无比宝贵的财富。

修行修心。修心,止静很重要。在专门的一个地方,用专门的一种方式,将万缘放下,还没有找到心的,好好去找,已经找到的,认领它、看住它、分析它。

午时·行堂


红尘不易,不如出家?师父们在寺院中的生活是怎样的?

在寺院,吃饭更像一种仪式,有一整套的程序和仪规。寺院的斋堂有一个固定的名字,叫“五观堂”。食存五观里第一观就是“计功多少,量彼来处”。我们的食物从何而来,我们凭什么能获得它?这种思考就是教人回光返照。懂得这一点的,吃饭就会处在道的状态里,还不懂得的,也会生起惭愧之心。

戌时·听法


红尘不易,不如出家?师父们在寺院中的生活是怎样的?

每晚六点半,四众齐聚法堂,看片,听法。佛法开示、佛教影视、人文地理、前沿科技,不论片子是何类型,始终不离佛法的内涵。观看结束,法师会作出解读和引导,既提炼出其中的精华作为弟子修行的启迪,又带领弟子超越声、光、电的表相,不受情节和画面的干扰。对很多弟子来说,这是一天行将结束时最温暖和殊胜的一刻。

亥时·入睡

床铺就是修行的一席之地。静静躺下,心里观想着佛,嘴里念诵着佛,身口意渐渐融入佛的光明,直到“我”越来越小,佛的光明越来越大,然后,安住其中。对于修行人,睡觉就是修行。

以上只是寺院生活的部分掠影。这其中还有特别重要的一项,其实是贯穿寺院的一天,那就是出坡。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以各种方式投入到寺院的维护和建设,佛法的传承和弘扬。法的喜悦,禅的活泼,围绕于三宝身边的幸福与清凉,都会在出坡劳作的佛弟子脸上显露无遗。


红尘不易,不如出家?师父们在寺院中的生活是怎样的?

寺院的十二时辰,表面上看很平凡,但平凡之中孕育着伟大。早课、晚课、讽经、绕塔、供水、点灯、打坐、出坡,当你如理如法地行持时,功德利益不可思议。加上动机纯洁,发心广大,所以这些功德利益实际上是广惠一切众生。

永明延寿大师说,入定则一尘不染,出定则万善并行。我师父也说,白天归于常住,晚上才是自己用功的时间。对修行人而言,这是恒常的状态。

昼夜六时,日复一日,能如是持之以恒,这就是你的成佛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