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允,曾經雲南的首都,如今的傣族最後一城,見證660年土司制度

古鎮,核心在“古”上。但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全國的古鎮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但往往大部分在經過商業開發後,都“古”味不在。但當我走進娜允古鎮,保存完好的歷史建築和城鎮佈局、濃郁的地方文化和民族特色、深厚的歷史底蘊都滿足了我對古鎮的嚮往。

娜允,曾經雲南的首都,如今的傣族最後一城,見證660年土司制度

娜允,曾經雲南的首都,如今的傣族最後一城,見證660年土司制度

娜允,曾經雲南的首都,如今的傣族最後一城,見證660年土司制度

孟連是我們這次普洱之行的最後一站,卻也足夠驚豔。作為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傣族古城,娜允其實是古時雲南區域的京城,畢竟,在傣語中,na veng就是“內京”之意。
沒有售票處,沒有圍欄,沒有任何阻擋,我們下了車,徑直走進了古鎮的範圍。古鎮中,典型的傣族民居隨處可見。由於娜允與緬甸山水相連,兩國的文化在此聚集、融合,整個古鎮也散發著濃濃的東南亞氣息。隨意走進一家,可以看到依山勢而建、特有的傣族吊腳樓。雖然如今建築的材料已經從竹子變成了木頭,但依舊保持著防蚊蟲、野獸和防溼氣的作用。


與我們內地愛種植花草一樣,傣族人也喜歡裝扮自己的生活環境。不同的是,他們種植的大多是石斛。石斛開花的時候,花朵採摘下來,不僅可以煲湯,也可以做成各種美味的小菜,而且還有很高的藥用價值。

娜允,曾經雲南的首都,如今的傣族最後一城,見證660年土司制度

娜允,曾經雲南的首都,如今的傣族最後一城,見證660年土司制度

娜允,曾經雲南的首都,如今的傣族最後一城,見證660年土司制度

仔細觀察,會發現這裡幾乎家家戶戶都供奉著佛像,當然這只是佛教盛行的縮影。在古鎮中,坐落著三座非常有名的寺廟,分別為上城佛寺、中城佛寺和下城佛寺。土司時代,娜允被分為上、中、下三城。上城是土司及家奴居住的地方;中城是官員和家屬居住的地方;下城則是下級官員居住的地方。與之相呼應,三座寺廟的規模、裝飾也由上而下,等級分明。


與清靜悠閒的佛寺形成對比的是土司衙門的富麗堂皇。如今的孟連宣撫司署,在東南亞傣族人民的心目中,是一個神聖至極的地方。作為歷代土司繼位和理政的場所,宣撫司署自然位於上城的最高處。漫漫歷史長河,帶走了無數的人和事,卻留下了一段段關於土司的傳說。

娜允,曾經雲南的首都,如今的傣族最後一城,見證660年土司制度

娜允,曾經雲南的首都,如今的傣族最後一城,見證660年土司制度

娜允,曾經雲南的首都,如今的傣族最後一城,見證660年土司制度

從公元1289年起,娜允就是雲南南部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的中心之一。維繫這一中心地位的,就是存在了長達660年的土司制度。當時傣王罕罷法在孟連建傣城——娜允,隨後元朝朝廷在此設“木連路軍民府”。直到1949年孟連解放,孟連的土司制度才告終。
作為雲南十八座土司府中至今保存最為完好的一座,孟連宣撫司署如今已經成為土司文化最真實的特殊見證。整個建築是傣族典型的“杆欄式”,但屋頂卻又是漢族的風格,可以看出當時傣漢兩個民族文化的融合。

娜允,曾經雲南的首都,如今的傣族最後一城,見證660年土司制度

娜允,曾經雲南的首都,如今的傣族最後一城,見證660年土司制度

娜允,曾經雲南的首都,如今的傣族最後一城,見證660年土司制度

作為土司的辦公室,這裡不僅被綠樹包圍,環境優美,而且樓上還設置有土司的休息房間,甚至三位夫人的休息處。一層二層都設有展廳,通過壁畫、飾品、旗幟、用品等各種珍貴的藏品講述宣撫司署的歷史過往。
在如今,其他傣族聚居區已經看不到完整的傣族古鎮樣貌,而娜允仍然保留著原來的輪廓和規模。這座鮮活的古鎮,默默守護著她的過去,等待著人們真正踏上她的土地,真切地愛上她。


分享到:


相關文章: